读“我国某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统计图”,完成问题。该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荒漠化 | B.水土流失 |
C.酸雨 | D.生物多样性减少 |
为了避免该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西北地区愈演愈烈,下列做法可取的是( )
A.大面积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
B.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乱砍滥伐 |
C.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
D.引水灌溉,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
以下四幅山地垂直带谱图中,位于北半球亚热带山地的是( )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A.水 | B.空气 | C.风力 | D.生物 |
澳大利亚东侧分布着大片的生物礁——大堡礁。据此回答5~6题。这类岩石按成因来分,属于( )
A.石灰岩 | B.变质岩 | C.沉积岩 | D.岩浆岩 |
近年来,这些生物礁的缔造者——珊瑚在大量死亡,据研究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及全球气温升高有关,这说明了地理环境具有( )
A.整体性 | B.地域差异性 | C.独特性 | D.表现复杂性 |
读“城市建设前后水资源状况示意图”,回答3~4题。引起城市建设后径流变化的原因是()
A.城市气候异常,导致大气降水显著增加 |
B.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
C.城市开挖了数条人工河道 |
D.城市绿化面积减少,道路与建筑用地面积增加 |
该变化不可能导致的后果有 ()
A.城市河道发生洪水的频率相应减少 |
B.城市河道中悬浮固体和污染物含量增加 |
C.城市地表的蒸发、蒸腾数量相对减少 |
D.城市可利用水资源减少 |
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下图回答1~2题。如果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
A.环节①参与地表淡水资源的补给 | B.环节②是水汽输送 |
C.环节③表示植物蒸腾作用 | D.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是环节④ |
如果该图为世界洋流模式的南半球部分,S线代表纬线,则()
A.洋流①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 B.洋流②为西风漂流 |
C.洋流③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 | D.洋流④表示北赤道暖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