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修车人老修
李景文
①修车人姓修。在小镇的记忆中,他是外来户,只身带着一个大眼睛的小男孩,宝贝似的。
②对他刚刚六岁的儿子小修,老修是又当爹来又当娘,然而这么个特殊的两口之家,在小镇人眼里,又时常做出有悖常理的事来。小修在人前人后并不喊他老爸,而是跟着众人也老修老修的喊。每当这时,老修就眯着眼睛笑。有人提醒说,老修呀,小伢子不能没大没小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老修说,我晓得,桑树条子从小弯。果然,在西北风吼吼的日子,缩手缩脚的小镇人看到了赤脚狂奔的小修。当热浪袭击小镇,连狗都在树阴下吐舌头,小修又打着赤膊在毒太阳下翻跟头、竖蜻蜓。众人声讨说,老修呀,你这是要你儿子的小命!小修字正腔圆回答,玉不琢不成器,铁不打不成钢,谢老修栽培!老修拿着榔头哈哈一笑,这小子的骨头,贱着呢,敲敲没事!
③儿子七岁上小学,报名那天,老修却让小修骑到他的脖子上,在小镇的大街上一路走来。好多熟人见了,都特意下车迎上来,老修呀,小家伙腿不好,就拿我的车使。老修一路道谢着,一路说,今儿我让小子当马骑,明儿我跑不动了,他驮我的日子在后头哩!老修对小修说,你考双百,我就奖你。小修果然就考了双百。小修很想老修给他买对金鱼养养。老修说,金鱼要吃鱼虫,我们伺侯不起。老修说服小修,从那省下的五块金鱼款中,花两块买了两条红鲤鱼,爷儿俩既饱了眼福,又饱了口福。
④小修的脑袋瓜出奇的好,好像没费多大事就考上了县重点。报到前,老修花三十块给儿子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但整得比新车都好使。小修就骑着这车,每天往返于三十里外的县城与小镇之间。镇上许多人看不过去,说老修呀,让孩子住校吧,又整不了几个钱。老修一边整着车轮一边说,按理,这钱也不是花不起,不过,牛扣在桩上还是老,让那小子蹦去!
⑤一晃就是六年,参加高考的小修长得牛犊一样结实,一举就考中了一所名牌大学。镇上的人看到老修将小修送到火车站,给了他三样东西:一辆能照出人脸的簇崭新的“捷安特”自行车,一部带拍照摄像功能的“波导”手机,一台一万多的“联想”手提电脑。乖乖,小镇人心里都有一种莫名的冲动,这么阔派!
⑥送行的人听到老修对小修讲,家底全交给你了,在外,不要丢小镇的脸!
⑦小修突然就跪下了,牛着嗓子吼了声:爸爸!
⑧老修小修这父子俩就抱在一起哭成一团……
⑨这是小镇的人第一次听到小修喊老修爸爸,人们感叹唏嘘,陪着父子俩流泪,想止都止不住。
⑩一晃,又是六年,小修读博了,读的汽车设计,这真如了老修的愿。而且儿子在电话中透露,他替父亲找了个贤慧的儿媳妇,要接他到大城市来享福。但是,老修舍不得丢下他的修车摊子,他对儿子的电话一拖再拖。
⑾当儿子成了博士的时候,儿子的婚期也越来越近了,老修将要去参加儿子的婚礼,他显得特别的郑重,进理发店,下澡堂子,将残留在脸上和手上的几十年的油污都洗了。终于老修里外一身新,买了火车票。儿子再三关照,什么都不缺,什么都添置齐了。老修想,虽说是到儿子那里,但是空着手,总觉得手放不对位置。思前想后,突然想起儿子在上小学的时候跟他要过金鱼。于是跑到卖花鸟鱼虫的地方,花一百元买了两大一小那种名贵的水泡眼。然后,老修怀抱着金鱼缸上了火车。
⑿老修看着金鱼想,这三条像是一家子,两条大的,是他的儿子和儿子的新娘,小的不用说是他的孙子。想到这儿老修就笑了。老修坐在火车上,一脸幸福,嘴角上挂着笑,眼睛眯缝着,朝着金鱼缸。
(选自《小说界》2010年第4期,有删改)
                                    
                                    
                                    
                                    
请简要说说老修是个怎样的父亲。
对下列句子言外之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你要好好管教你的儿子。)
B.这小子的骨头,贱着呢,敲敲没事!(这小子结实,吃点苦没啥!)
C.在外,不要丢小镇的脸! (你要好好学习,给全镇人争光!)
D.牛着嗓子吼了声:爸爸!(以前看不起你,不叫你爸爸,太不应该了!)

品味第⑿段中画线句的妙处。
嘴角上挂着笑,眼睛眯缝着,朝着金鱼缸。
读了本文,你会想起课文中一些父亲的形象。请回忆有关课文,完成仿写。
温和仁厚的牛汉父亲连夜补书,让人感动。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春是春天的春
鲍尔吉.原野
春是春节的春。小孩子像一堆红萝卜四处滚动,他们兜里多了钱,还有鞭炮,眼睛东张西望。柴禾垛的积雪把孩子脸蛋映衬鲜红。春节驾到,它被厨房大团的蒸汽蒸出来,天生富足。人集体换上同样的表情:向往的、采购的、赴约的、疲倦的,打底是豪迈的表情,即春节的表情。一只小白狗往桑塔纳车轮撒尿做记号,一会儿车开了,上哪儿找这个记号呢?春节把小狗乐糊涂了。春节是家家召开的总结表彰大会、烹饪大会、时装发布会、项目规划会,参与人士为全体国民。
春是春雪的春。正月的雪,是天送给地的一笔厚礼。若半尺厚,春小麦就有了一床暄暖的厚被。雪沃大地,黑龙江省进入童话,吉林省进入版画,辽宁的雪呆不上几天就化,气温高。春雪飘落,带着伞翼,旋转而下,把枯草包裹晶莹。屋顶的雪借阳光变为参差耀眼的檐冰,一边淌水,一边延伸。
春是春分的春。每年3月21日前后,太阳抵达黄经零度,昼夜均,寒暑平,阴阳相半。这天正午,在太阳的脚步落下那一刻,被天文学视为北半球春季的开始。保定农谚唱: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
春是春水的春。庾信《燕歌行》:“洛阳游丝百丈连,黄河春冰千片穿”。春冰薄如翼,捡一片放在手心,透出鲜红的掌纹,与玻璃一般,俄尔缩为水。春水浩荡,越岭翻山。旧日的东北土匪,此际出山拆冰。桃花水下来,冰块拥塞河道,影响木排运输。商人请胡子(匪)拆冰,匪们喝过酒,上冰,撑木杆左支右绌,轰隆一声,冰泄河通。胡子或永久失踪,或从哪个地方爬上岸,挣的是舍命钱。大部分江河,冰化水,如鱼下锅,酥了,碎了。我的感觉,冰在春夜比白昼化得快。春水流桃花,落红搭上了薄冰的小舟。想起黎锦晖那首《桃花江》:“有人说,说什么?桃花江是美人窝。桃花千万朵,不如美人多。”
春是春草的春。柳枝在河面练习书法,字被波纹抹掉。不觉间,地上浮现密密麻麻的字,连成片是草书,它们是春草。草是春天的信函,连篇累牍,蘸着绿色的墨汁,写到天涯海角。有人说,画兰须备书法功底,苛求于“笔”,“墨”则次之。而草的象形书法,撇捺通脱,开张奔放,是米芾的行草。这些草书,叫“大地回春帖”,被大地当衣裳披在身上,向夏天走去。
春是春耕的春。祭土神的春社过了,“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春牛登场,地表阳升。农人扶犁挥鞭,头顶有燕子飞掠。庄稼人开始忙了,把粮食从地里忙进仓里,春耕是头一天。
春是春天的春。唐代称酒为春,“软脚春”、“垆头春”等。曲艺界称相声为春,“宁送一锭金,不教一口春”。《诗经》里,思慕异性是春,“有女怀春”。在大自然看来,只有春天才是春。杜甫《腊月》诗:“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春天所以为春,是万物皆萌,四季轮回的新一轮又开始了。春天所以叫天,是天的心情很好,江河风雨,温润和顺,柳絮乱飞也没惹老天爷生气。春天里,管弦乐队应该去田野里演奏。鲍罗丁《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或者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均广大深厚,田野吐出带甜味的呼吸。在春天,大地的胸膛潮湿澎湃,让生长的生长,让冬眠的醒来,让花朵在坚硬的枝头站成一排排蝴蝶,让孩子在乡村的学堂里朗读。
教员(温柔):春……
孩子(倔犟):春!
教员(端正):春天的春……
孩子(强烈):春天的春!
喊声太大了,屋檐的小鸟惊飞,风从树林跑过来,看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读了本文后,你觉得春美在哪些地方?(请结合本文内容回答)
文章第二段文字主要描写了春雪。试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段文字。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从多个方面描写了春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本文第五段写的是春草,朱自清的散文《春》第三段同样写到了春草。请你比较一下,两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分别表现了春草的什么特点?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文中以“春是……的春”开头,分别从春节、春雪、春分等方面来写对春的理解和感受。你认为“春”还是什么呢?请仿照文章写法,以“春是……的春”开头,再续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对“春”的理解和感受。

谁能润泽我们的生命
①书对我而言,犹如空气。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我,时时刻刻都需要它。
②自童年开始,我便明白,肚子饿了,找食物吃;眼睛饿了,找书看。【A】我的双眸,时时都处在饥饿的状态中,只要一书在手,我便如蚁附膻,既有“蚕吞桑叶”的快乐,亦有“蜂儿采蜜”的满足。
③略识之无,我便发现,屋子里的每一寸空隙,都漂浮着一缕一缕的书香。视线所及之处,有书;视线不及之处,亦有书。高高低低地叠着、密密麻麻地堆着;疏疏地散放着、齐齐地排列着。书和屋子,你依我依地化成了一个圆满的整体。在那如饥似渴地从书籍汲取营养的童稚时代,我们的物质生活是捉襟见肘的。书却为我营造了一个金光灿烂的世界。
④父亲总是买书,不是一册册地买、而是一摞摞地买,【B】当他把书提进门时,忙家务的母亲总是很快地把湿漉漉的手抹干了,把那一摞书当成瑰宝一样,小心翼翼地捧过来,欢天喜地地拆看。
⑤万籁俱寂时,母亲在荧荧灯火下执卷而读的样子,真是美丽。微鬈的睫毛静静地在眸子下方印着扇形的影子,脸上浮着一抹蜻蜓点水式的、若有若无的笑意。
⑥她低头看书。我仰头看她。她快乐地沉浸在文字那个神秘莫测的世界里,而我,向往那个世界。于是,跌跌撞撞地闯了进去。最初,一知半解,等一进入情况,便痴痴地迷上了,书,自此成了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⑦成家之后,整间屋子氤氤氲氲都是书香。我站着读、坐着读,躺着也读。我读书的时候,孩子也人手一册地读。一家大小静静地、齐齐地读书的那种感觉,美好到了极致,幸福到了极点。
⑧站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突然想起青少年时代的一件往事。那时,零用钱有限,想买书,只能将钱一点一滴地储存起来,存够了,才得以一偿夙愿,那一回,看中了赛珍珠的译著《大地》,翻来覆去地看,爱不释手,可是,没有钱买。一连两三周,上书局时,总先去看看那部小说还在不在,如果还在,便抽出来,用手轻轻摩挲一番,才恋恋不舍地放回去。后来,学校考试,忙着温习功课,没上书店。考完试后,钱也储够了,便风风火火地赶往书店。可是,那部朝思暮想的书没了。我觉得心里有一种说不清的疼痛,在书架旁晃来晃去,像个无主孤魂。
  ⑨阅读,是一种多功能的活动,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浸润活动。许多散文和小说,都不着痕迹地蕴藏着隽永可贵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它会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地流入读者的内心深处,那种影响力,是巨大而深远的。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过:“要成为出色的漫画家,非得喜欢读书不可。画只是技巧,出色的漫画,出自无穷的想象。不读书,就表示没有好奇心,怎么可能画出精彩的漫画?”
  ⑩实际上,阅读所能带来的脑力冲击,大得超乎想象。它足以将水面上的一个小涟漪化为滔天巨浪,从而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⑾阅读带来的大快乐,是任何其他的活动都难以相比的。当它让你哭时,那种感动,能够进入心坎很深的地方;当它让你笑时,那种快乐,像是融化在心上的一块糖。它时而像铁锹,在你心叶上挖出一个个痛楚的窟窿;时而像辣椒,辣得你汗如雨下却又拍案叫绝。有时,它像雷像电,狠狠地劈下来,将迷糊混沌的你震醒;有时,它又像云像雾,让你腾云驾雾、浑然忘却世间的一切烦恼。
⑿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成就”是:以书为种子,在孩子的心田里种下了一株快乐的树。这树,永不枯萎。
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⑨段中说:“阅读,是一种多功能的活动,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浸润活动。”从文中看,阅读具有怎样的功能?
为什么“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成就”是以书为种子,在孩子的心田里种下了一株快乐、永不枯萎的树?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点,请仿照示例,从文中画线句中任选一处加以批注。
例:它时而像铁锹,在你心叶上挖出一个个痛楚的窟窿;时而像辣椒,辣得你汗如雨下却又拍案叫绝。有时,它像雷像电,狠狠地劈下来,将迷糊混沌的你震醒;有时,它又像云像雾,让你腾云驾雾、浑然忘却世间的一切烦恼。
批注:这句话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阅读带来的多种多样各不相同的感受,道出了读书对人的影响,让人感受真切。
我选句,我的批注:

金色的草地
蒲公英成熟的时候,这是我和我的兄弟最开心的日子。常常是这样,我们随便到什么地方去狩猎-他在前面,我跟在后面。
“谢廖沙!”-我一本正经地喊他,等他回过头来,我便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脸上。于是他也开始窥伺我,假装打呵欠似的也把蒲公英的绒毛朝我脸上吹。就这样,我们总是为了寻开心,揪掉这些不引人注意的小花。但是有一次,我有了一个新发现
我们住在乡下,窗前就是一片草地。许许多多的蒲公英正在开放,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可真是美!大家都说:“金色的草地,太美了!”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快到中午的时候,我返回家来,整个草地又都变成了金色。我开始注意观察,傍晚时草地又变绿了。我便来到草地,找到一朵蒲公英。原来它的花瓣都合拢了,就像我们的手,手掌展开时它是黄颜色的,要是窜成拳头,黄色就包住了。清晨,太阳升起来,我看到蒲公英张开了自己的手掌,因此,草地也就变成金色的了。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的一种。因为它和我们孩子们一起睡觉,也和我们一起起床。
请你用简要的语言全面准确地叙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段中画线的句子,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
从文中画出表现兄弟亲情的句子。你读这些句子有何感受?
文章末尾说蒲公英“和我们孩子们一起睡觉,也和我们一起起床”,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蒲公英“睡觉”“起床”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童年时的作者对蒲公英一直是最喜爱的吗?尽力从文中找一点文字作依据说明你的看法。(5)

父亲的爱
⑴爹不懂得怎样表达爱,使我们一家人融洽相处的是我妈。他只是每天上班下班,而妈则把我们做过的错事开列清单,然后由他来责骂我们。
⑵有次我偷了块糖果,他要我把它送回去,告诉卖糖的说是我偷的,说我愿意替他拆箱卸货作为赔偿。但妈妈却明白我只是个孩子。 
⑶我在运动场打秋千跌断了腿,在前往医院途中一直抱着我的,是我妈。爹把汽车停在急症室门口,他们叫他驶开,说那空位置是留给紧急车辆停放的。爹听了便叫嚷道:“你以为这是什么车?旅游车?” 
⑷在我的生日会上,爹总是显得有点不太相称。他只是忙于吹气球,布置餐桌,做杂务。把插着蜡烛的蛋糕推过来让我吹的是我妈。 
⑸我翻阅照相册时,人们总是问:“你爸爸是什么样子的?”天晓得!他老是忙着替别人拍照,妈和我笑容可掬地一起拍的照片,多得不可胜数。 
⑹我记得妈妈有一次叫他教我骑自行车。我叫他别放手,但他却说是应该放手的时候了。我摔到这后,妈跑过来扶我,爸却挥手要她走开。我当时生气极了,决心要给他点颜色看。于是我马上再爬上自行车,而且自己骑给他看,他只是微笑。
⑺我念大学时,所有的家信都是妈写的。他除了寄予支票以外,还寄过一封短柬给我,说因为我没有在草坪上踢足球了,所以他的草坪长得很美。
⑻每次我打电话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说话,但结果总是说:“我叫你妈来听。 
⑼我结婚时,掉眼泪的是我妈。他只是大声擤了一下鼻子,便走出房间。 
⑽我从小到大都听他说:“你到哪里去了?什么时候回家?汽车有没有汽油?不,不准去。”爹不知道怎样表达我。除非……  
⑾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察觉?
用自己的话概括上文的中心。
文章开头一句“爹不懂得怎样表达爱,使我们一家人融洽相处的是我妈。”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文章最后一段在表达内容上有什么作用(即要告诉读者什么?)

三袋米的故事
①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A】母亲拿着针线,轻轻地、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B】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眼角的皱纹张满了笑意。
②当满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一中。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有时连饭都吃不饱。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30斤米交给食堂,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③没多久,母亲一瘸一拐地挪进学校食堂,气喘吁吁地从肩上卸下一袋米。负责掌秤登记的熊师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眉头就锁紧了,说:“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总喜欢占点小便宜。你看看,这里有早稻、中稻、晚稻,还有细米、粗米,简直把我们食堂当杂米桶了。”这位母亲臊红了脸,连声说对不起。熊师傅见状,没再说什么,收了。
④又一个月初,这位母亲背着一袋米走进食堂。熊师傅照例开袋,眉头又锁紧,还是杂色米。他想,是不是上次没给这位母亲交待清楚,便一字一顿地对她说:“不管什么米,我们都收。但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混在一起,否则没法煮,煮出的饭也是夹生的。下次还这样,我就不收了。”母亲不敢吱声,低着头一瘸一拐地离开了食堂。
  ⑤第三个月初,母亲又来了,熊师傅一看米,勃然大怒,用几乎失去理智的语气,毛辣辣地呵斥:“哎,我说你这个做妈的,怎么顽固不化呀?咋还是杂色米呢?你呀,今天是怎么背来的,就怎样背回去!”
⑥母亲似乎早有预料,两行热泪顺着凹陷无神的眼眶涌出:“大师傅,我跟您实说了吧,这米是我讨……讨饭得来的啊!”熊师傅大吃一惊,眼睛瞪得溜圆,半晌说不出话来。
⑦母亲坐在地上,挽起裤腿,露出一双肿大的僵硬的变形的腿。母亲抹了一把泪,说:“我得了晚期风湿病,连走路都困难,更甭说种田了。儿子懂事,要退学帮我,被我一巴掌打到了学校……”
 ⑧校长知道了这件事,不动声色,以特困生的名义减免了儿子三年的学费与生活费。三年后,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清华大学。欢送毕业生那天,县一中锣鼓喧天,校长特意将这位母亲的儿子请上主席台,此生纳闷:考了高分的同学有好几个,为什么单单请我上台呢?更令人奇怪的是,台上还堆着三只鼓囊囊的麻布袋。此时,熊师傅上台讲了母亲讨米供儿上学的故事,台下鸦雀无声。校长指着三只麻布袋,情绪激动地说:“这就是故事中的母亲讨得的三袋米,这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下面有请这位伟大的母亲上台。”
⑨儿子疑惑地往下看,只见熊师傅扶着母亲正一步一步往前走。我们不知儿子那一刻在想什么,相信给他的那份震撼绝不亚于惊涛骇浪。于是,人间最温情的一幕上演了,母子俩对视着,母亲的目光暖暖的、柔柔的,一绺儿花白的头发散乱地搭在额前,儿子猛扑上前,搂住她,嚎啕大哭:“娘啊,我的娘啊……”(选自文章阅读网,有删改。)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故事表现了什么主题?(4分)
本文语言优美、清新自然。赏析第①自然段画线的【A】【B】两处中的句子。
(1) 【A】
(2)【B】
第⑧自然段:校长为什么说这三袋米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
第⑨自然段:“我们不知儿子那一刻在想什么,相信给他的那份震撼绝不亚于惊涛骇浪。”请你发挥合理的想象当时儿子的心理活动,写出儿子当时的“那份震撼”。(4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