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题目。
中国穿越小说的“网事”
张云
2008年,中国网络文学的第十个年头。网络文学由原来的边缘地位正在走向主流。在这股洪流之中,穿越小说是极其重要的组成力量,在很多网络作家中,出现了“无穿越不能成小说”的口号。
什么是穿越小说?一般认为,就是以穿越为主要内容展开故事情节的小说。所谓的穿越,指的是主人公因为某些原因,从自己的时空转换到了另外一个时空,这种时空转换可以是从现代到古代,也可以是从现在到未来,更可以从古代或者未来到现在。
其实穿越小说不是网络文学的原创产物,这种类型的小说,在外国文学中很早就已出现。美国大作家马克•吐温在1889年出版了一部名为《康州美国佬在亚瑟王朝》的小说,具备了穿越小说的所有标准。1993年席娟创作的《交错时光的爱恋》,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穿越题材的言情小说,1997年出版的《寻秦记》,则成为中国穿越小说的里程碑,影响之大,不仅仅被拍成同名电视剧,它的作者黄易更是被称为“中国穿越小说之父”。
从1998年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在中国引起的网络创作浪潮开始,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已经超过10年。2002年以前,网络文学的特点是作者和网络之间是平行的。作家借用网络来发表自己的作品,城市情感类小说占据优势,穿越小说虽然也开始萌芽,但是话语权很小。2002年到2004年,这个时期的作者已经具备了网络特征,但玄幻小说一片红火,穿越小说基本被湮没。2005年至今,中国网络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网络作家,同时,也是穿越小说的繁荣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口碑较好的优秀作品。
这一阶段,穿越小说已经不单单局限在原先的历史题材上,而是扩展到了玄幻、都市、科幻、武侠等各个领域,造成了网络文学的“穿越时代”。现在,穿越小说质量也越来越高,这和承载这类小说的网站奉行的产业模式有很大的关系。拿穿越小说占比很高的起点中文网来说,在实行了收费阅读之后,网络作家能够凭借自己的小说获得经济收入。如《回到明朝当王爷》的作者月关,这部小说就为他带来了2万元以上的月收入。经济上的保障,使得网络作家对于自己作品的质量更加重视,而不仅仅是“胡编乱造”。
不过,和国外穿越小说相比,国内穿越小说还有很大差距。国内的穿越小说作者的年龄集中在20~30岁,人生经验、艺术思考等各方面的能力的欠缺,使得穿越小说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并不太高。此外,国内的穿越小说题材容易重复,个性也不够鲜明。如今模式化成为制约穿越小说发展的关键因素,很多小说大同小异,和国外个性鲜明的穿越小说形成强烈的反差。
下列各项对“穿越小说”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穿越小说”是网络文学对某一类作品的称呼,这类作品的主人公往往因某种原因从自己的时空转换到了另外的时空,故事情节也由此展开。
B.穿越小说的历史由来已久,在中国网络文学出现以前,就有了里程碑式的作品了。
C.穿越小说因网络文学的繁荣而得以发展,而且目前网络文学基本进入了“穿越时代”。
D.穿越小说在中国网络文学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最初的创作一般局限在历史题材上。

下列各项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发展的十年间,最初,一些作家借助网络发表自己的作品,随着网络的普及,有一些人依托文学网站创作和成长,成为网络作家。
B.目前网络文学迎来了穿越时代,但国内的穿越小说存在许多不足,这与国内网络作家的年龄、阅历、经验都有很大关系。
C.中国的网络文学发展刚刚经历十个年头,就进入了“穿越时代”,表明“穿越小说”已经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流。
D.国内的穿越小说模式化比较严重,题材重复,这是制约穿越小说发展的关键因素。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网站实行收费阅读后,网络作家对自己作品的质量更加重视,可见收费阅读是提高网络小说质量的最佳手段。
B.要使穿越小说艺术性更强,思想性更高,需要作者具备更丰富的人生经验,更高的艺术修养。
C.优秀的网络作家带动了网络文学的繁荣,同时网络的普及又给网络作家更大的发展空间,促进了他们的成长。
D.纵观国内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虽然出现了许多让我们欣喜的优秀作品,但是真正值得反复回味的经典的作品还不多见。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于细微处雕琢
①含有瑕疵的璞,经过细致的雕琢,才能成为温润的玉。普通的木头经过认真的刻镂,才能成为价值不菲的工艺品。每个人只有重视细微处的雕琢,才能在小处做出不平凡的大事。
②老子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生活中,许多人专注于丰功伟绩,不屑于细枝末节。其实,只有在小处留心,默默雕琢细微之处,才能成就大事。袁隆平便是如此。他专注于杂交水稻的培育,留心每一株稻穗的状态,关心每一块试验田的情况。他没有去投资创业,而是像老农那样,专注于水稻的生长,默默地培育着水稻。常常一天下来,他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正是他的细心察看与思考研究,超级杂交水稻才应运而生。
③世界上不缺这样的细察者。歼—15舰载机研发项目总负责人罗阳,每日行走在车间,虽只做审查核对交流之事,却是使歼—15舰载机实现从陆地想海洋飞跃的一大功臣。乔布斯是出了名的完美主义者,他总是“锱铢必较”,才创造了世人瞩目的苹果产品与创业传奇。正因为他们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最后才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而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盲目地立下干大事的理想却从不在小事上努力,许多大学生因放不下架子不愿意做小职员而求职不成,待业在家。太多的人因缺少“于细微处雕琢”的精神而困顿遗憾与失败之中。
④然而,于细微处雕琢并非鼓励我们安于小事,胸无大志。我们应该在做小事与成大事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争取在细微处创造奇迹。
⑤于细微处雕琢,让我们勤恳地做好每一件小事,扮演好每一个小角色,于细微处开出夺目的花朵。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以下选项中不能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A.“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
B.“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城市视觉污染
程鑫
①污染是城市公害之一, 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音污染和视觉污染等。过去, 人们只对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噪音污染进行了预防、治理和评介工作, 对视觉污染并未予以重视。
②所谓城市视觉污染, 是指城市建筑不美观、城市规划布局不合理、色彩不和谐、园林雕塑无美感、人的精神面貌不佳等现象通过视觉给人造成的不快, 从而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和危害。
③城市不仅是人们为满足自身需要进行创造活动的物质环境, 而且也是人们为满足心理需要并具有审美要求的创造物。美观的城市建筑、合理的规划布局、和谐的色彩、典雅的园林雕塑艺术, 都会令人赏心悦目, 并使人们工作、学习的效率有所提高。反之, 就会给人们的视觉造成污染。例如, 有的城市住宅楼的门窗像调色盘一样颜色杂乱, 涂有广告的公共汽车不但过于刺眼, 而且给本来生活在大城市已感到烦躁的居民更增加了一重烦躁。心理学家认为, 色彩对人的思维、行为、举止、情绪、感觉和生理变化都有强烈的控制与调节作用。要是人们长期生活在色彩不和谐的环境中,心情就会变得焦躁不安,容易疲乏,注意力不集中,自控力差,从而导致健康水平下降。这就是视觉污染给人带来的损失。
④黑格尔曾说过:“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那么建筑则是凝固的音乐。”事实上, 城市建筑的美感, 确实能像音乐一般陶冶人的身心。从美学意义上讲, 城市园林雕塑是静的舞蹈、历史的碑碣、生活的浓缩、理想的延伸。如果园林雕塑讲究艺术, 会促使人去思考、奋进, 它的使用价值和经济效益都是很大的。反之, 则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视觉污染, 影响人们的生活。总之, 如果城市建筑杂乱, 不美观, 必将使人产生不愉快,长期这样, 必将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这就是视觉污染带来的危害。
⑤城市总体规划布局所形成的形象面貌, 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的连续展现, 这个展现是否和谐, 对人的视觉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巴西首都巴西利亚的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就十分和谐、合理, 它有着瑰丽多姿的建筑和别具匠心的艺术构思, 是一座设计新颖、布局井然、设备完善和具有现代化交通设施的新型城市, 给人愉悦之惑。如果一座城市的规划布局不合理, 没有一个总体和谐的设计,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不和谐, 那么, 人们长期生活在这种不和谐的环境中, 人们的身心健康将会受到直接影响, 这也是视觉污染带来的危害。
⑥在一个城市中, 居民精神面貌的好坏, 对人们的视觉也有一定的影响。像行为、仪表等, 都属这一范畴。如果人们的精神面貌不佳, 也将通过视觉给人带来不快, 从而给人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因此, 我们要高度重视城市精神文明建设, 要在城市中营造一种清洁、安全、和睦的社会环境和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⑦综上所述, 对于城市视觉污染给人带来的影响, 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应注意预防和治理, 按“美的规律”建设城市, 规划城市, 力求使城市总体规划布局达到一种和谐的美。
( 本文有删改 )
作者认为, 应预防和治理城市视觉污染, 并按“美的规律”来建设城市。从文章看, 应从哪些方面预防和治理视觉污染 ? 请概括说明。(2 分 )
答:
第⑤段划线句有什么作用?(2 分 )
答:
第⑥段“居民精神面貌的好坏, 对人们的视觉也有一定的影响”中的“一定”这个词能否删去 ? 为什么 ?(2 分 )
答:

记叙文阅读
刀爱
①明媚的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②“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晴朗的阳光中,手拿一把磨得锃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③“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抵御冰雪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④“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⑤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子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庆幸。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⑥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美名远扬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⑦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仅仅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干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致,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虔诚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⑧“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⑨“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⑩“那有什么不好呢?”
“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⑫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A
⑬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⑭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逆境的时候,去承受挫折并积蓄养料;在顺利的时候,自己给自己一把刀并慎用养料。
⑮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4年第2期,乔叶,有删改)
请概括出“我”对砍树这一行为的情感态度的变化。
儿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大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下列语句,完成后面的题目。
(1)他们虔诚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请说出“虔诚”一词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2)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个句子)
奶奶和老人用刀砍树的目的是什么?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刀爱”含义的理解与感悟。

议论文阅读
人人皆可为国王
梁衡
①说到权力和享受,国王可算是一国之最。因此王位就成了很多人追求的目标,但我们也大可不必妄自菲薄,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国王。
②虽然大有大的好处,但它却不能占据全部的风光。比如,同是长度单位,以“里”去量路程可以,去量房屋之大小则不成;以“尺”去量房屋大小可以,去量一本书甚至一张纸的厚薄则难为它了。同是观察工具,望远镜可以观数里、数十里之外,看微生物则不行,能挥洒自如的是显微镜。以人而论,权大位显,如王如皇亦有他的局限。比如他就不能享受村夫之乐、平民之趣。《红楼梦》里凤姐说得好,“大有大的难处”。据说现在的荷兰女王也很为继承人发愁,因为她的三个子女因担心失去生活之趣对王位都不感兴趣。
③在现代社会里,每一个成功者都可以在自己的王国里成为国王,享受高呼万岁的崇敬,享受鲜花和红地毯。你看歌星、球星是追星族的国王;作家、画家是欣赏者的国王;学者、教授是他学术领域的国王;幼儿园的阿姨、小学校的教师整天享受着孩子们的拥戴,也俨然如王——孩子王。就是牧羊人,在蓝天白云下长鞭一甩,引吭高歌,也有天地间唯我独尊的国王感。
④当一个人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时,他仍然可以为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北宋时的柳永,宋仁宗不喜欢他,几次考试不第连个做臣子的资格也拿不到,他只好去当“民”。“凡有井水处都有柳词”。因而他在词坛成为了自己的国王——词王。林则徐被清政府贬到新疆伊犁,沿途官民却争相拜迎,泪洒长亭,赠衣赠食争睹尊容。到住地后人们又去慰问,去求字。以至于待写的宣纸堆积如山。在人格王国里林则徐被推举为王。
⑤在日常生活中更是人人可以为王。我看过一场演唱会,那歌手也没有什么名,但当时着实有王者风范,台下的女孩子毫不羞涩地高喊“我爱你”,演唱结束,要跟他拥抱。
⑥国王的精神享受有三:一是有成就感;二是有自由度;三是有追随者。只要做到这三点,不管你是白金汉宫里的英国女王,还是拉着小提琴的街头艺术家,在精神上都能得到同样的满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诚实、勤奋就行——因为你虽没有王业之成,大小总有事业之成;虽没有权的自由,但有身心的自由;虽没有臣民追随,但一定有朋友、有人缘,也可能还有崇拜者。所以人人皆可为国王,谁也不用自卑,谁也不要骄傲。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请在第④段结尾处列举一个事例来补充论述。


结合本文观点,联系现实生活,你认为一个人怎样才能成为一位“国王”?


说明文阅读
漫话对联
①对联大家都不陌生。中华大地妙联佳对俯拾即是:“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是镌刻在岳阳楼上的名联;“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是古代劝学的佳对;“虽然毫末技术,却是顶上功夫”是理发店的妙联……可见,生活处处有对联。
②对联,也叫楹联,俗称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是汉语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一般由上联和下联构成。若有横批,则横批应对对联内容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对联通常粘贴或悬挂在门上或壁间的廊柱上。
③根据内容和用途来划分,常见的对联有节日喜庆联、婚丧嫁娶联、名胜古迹联、自勉联、题赠联等。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改写的“贵有恒,何须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是很有名的自勉联。鲁迅先生写给瞿秋白的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则是充满革命情谊的题赠联。
④对联源于何时?可远溯先秦。那时人们在大门上挂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认为能压邪。这种桃木板便叫“桃符”。相传五代后蜀君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题词“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谓之“题桃符”,即最早的春联,亦即最初的对联。宋代在门上张贴对联成为一种风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这一民俗的形象反映。到了元代,对联较之前朝显得冷落了些,流传下来的也很少。 对联的真正鼎盛是在明清两代,到了康乾盛世,对联艺术日臻完善,涌现出纪晓岚、袁枚等对联高手。 晚清还出现了一些对联知识专著,如《楹联丛语》等。进入20世纪,对联日益呈现出勃发繁荣的景象。
⑤对联的内容丰富多彩,对联的历史源远流长。那么如何撰写对联呢?
⑥首先,要根据对象和场合,选择清新流畅的语言,表达有意义的内容。例如:“无声润物三春雨,有志育才一代功”可以送给辛勤的园丁;“枝头喜鹊歌新曲,雪里梅花报早春”适合春节传达喜气;“皓月描写双燕影,寒霜映出并头梅”经常出现在结婚喜庆时。
⑦其次,撰写上下联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内容必须相连,表达一个共同的主题;两联字数须相同,相同位置词语的词性应相同或相近,但不能出现“四海”对“五湖”之类的词义雷同情况,更不宜有“石”对“石”这样的同字相对;句式结构形式要相同,彼此对称;字音声调平仄相对,使对联念起来有一种音乐美。
⑧对联还有一些特殊的写法,在此仅举两种。一是从古今诗词曲赋中取两句组成,如“夕阳无限好,高处不胜寒”,上联出自李商隐诗,下联出自苏轼词,这叫“集句”。二是“摘句”,就是把诗中的对偶句直接拿来使用,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的颈联。
⑨对联不仅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而且是世界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文化的融合和许多汉字学家的涌现,外国人也逐渐学会了用汉字来写对联。据历史记载,光绪皇帝结婚时,英国女王送了一座自鸣钟,上面就刻有一副对联:“日月同明,报十二吉祥如意;天地合德,庆亿万富贵康宁”。小小的对联还真的融合了大文化呢!它展现出汉民族语言得天独厚的优势。让我们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这朵奇葩奉献给世界,使其在世界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
选文从 等四个方面对对联进行了说明。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中相关知识,修改下面的对联,并说明理由。
【链接材料】对联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现代汉语中,凡属阴平和阳平的字都为“平”,凡属上声和去声的字都为“仄”),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在对句中平仄相对,上下联相应的位置,要平仄对仗,上联用平,下联则用仄,反之亦然。在对联的一个句子中,平仄是相互交替的,多数是两个字构成一个音节,平仄在两个句子的同一位置上,一般是相反的。通过平仄的巧妙安排,构成了对联的优美节奏,平仄两类声调交替使用,使音节和谐而有变化。
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下联:民安国泰祖国河山迎红日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