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1日的黑暗降临后,12月22日的黎明永远不会到来。”这是电影《2012》的台词,它是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讲述由于自然环境和资源长期遭受掠夺性破坏,人类即将面临空间的自然灾害,最后在“方舟”中度过了这一全球性的灾害,获得了继续繁衍和发展的希望。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A.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
B.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
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
D.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造规律 |
通货膨胀乃是危害人类经济体系正常运转的最大病魔之一。数千年以来,它频繁爆发、反复无常,像瘟疫一样,从一个地区蔓延到另一个地区,从一个国家蔓延到另一个国家。它吞噬人们积累的财富,剥夺人们宝贵的工作,终结人们幸福的生活。而纸币产生前,人们使用的是金属货币时,不会出现通货膨胀。这是因为
A.金属货币的发行量不会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
B.金属货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 |
C.金属货币本身具有使用价值,当过量时,可退出流通作为一般商品使用 |
D.金属货币本身具有价值,当过量时,可退出流通作为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 |
假定某国在一定时期内,商品价格总额增长20%,货币流通次数减少20%,纸币发行量不变。该国1元纸币的购买力相当于原来的元的购买力。在这个时段,该国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1.50物价持续下跌 | B.1.00物价稳定 |
C.2.50投资减少 | D.0.60物价上涨 |
假定某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生产的商品数量比上年增加10%,物价水平比去年上涨5%,假设货币流通次数不变,该国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应该
A.与去年持平 | B.比去年增加15.5% |
C.比去年增加50% | D.相当于去年货币量的105% |
2008年10月12日,日本东芝公司宣布, 由于原材料价格上升,上调将于12月1日上市的3款新冰箱的出厂价格。预计这些产品的售价将比旧款产品上涨约1万日元(约合680元人民币)。材料中所说的人民币
①是一种货币符号②由国家授权中国人民银行发行③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④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货币在国与国的经济关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当货币用来平衡国际收支差额时是作为
A.价值的代表 | B.社会财富的代表 | C.购买手段 | D.支付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