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一个DNA分子片段中含碱基C共312个,占全部碱基数的26%,则此DNA片段中碱基A占的百分比和数目分别为
A.26%,312个 | B.24%,288个 |
C.13%,l56个 | D.12%,l44个 |
下图为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两种现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造成这两种现象的环境因素相同 |
B.右图中植物根水平生长,以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 |
C.右图中茎的背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
D.左图中生长素在背光侧多,细胞伸长快,所以出现向光生长现象 |
五年前,某河流中引进了外来植物甲,跟踪调查发现,该河流中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五年来。该河流中生物群落的优势种未发生改变 |
B.甲种群的引进改变了该河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
C.大量投放食草鱼类可有效地控制甲种群的蔓延 |
D.该河流中的所有生物构成生态系统 |
下图为哺乳动物某DNA分子中控制毛色的a、b、c三个基因的分布示意图,其中I、II为无遗传效应的序列。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C基因碱基对缺失属于染色体变异 |
B.基因重组可导致a、b位置的互换 |
C.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都是一一对应关系 |
D.I、II中发生的碱基对的替换属于基因突变 |
北美洲某种臭虫以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的气球状蔓生果为食,臭虫需要用锋利的喙刺穿果实,据统计,喙长如图l所示;1920年,有人从亚洲引进平底金苏雨树,其果实的果皮比较薄,据统计,到1980年以它为食的臭虫的喙长如图2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平底金苏雨树与臭虫间发生了共同进化 |
B.平底金苏雨树与当地植物存在竞争关系 |
C.臭虫体内控制喙长度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早于引进平底金苏雨树 |
D.生活在无患子科植物和平底金苏雨树上的臭虫间形成了地理隔离 |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鉴定组织中还原性糖时,应依次向待测样液中加入甲液和乙液 |
B.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时,不能辨别哪条染色体携带突变基因 |
C.设计探究实验时,自变量的设置应考虑周全,而无关变量可忽略不计 |
D.调查某荒地内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所选择的样方数不影响调查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