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是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重要因素。下表是我国江南丘陵某地的1、4、7、10月平均最高气温(单位:℃)随坡度的变化统计,表1为北坡,表2为南坡。据此完成问题。
表1
坡度 |
1月 |
4月 |
7月 |
10月 |
5° |
9.5 |
20.7 |
27.4 |
19.8 |
25° |
9.3 |
19.3 |
27.4 |
20.4 |
45° |
5.8 |
17.0 |
27. 1 |
18.0 |
表2
坡度 |
1月 |
4月 |
7月 |
10月 |
3° |
7.9 |
19.7 |
26.5 |
18.9 |
12° |
8.0 |
19.9 |
26.6 |
19.0 |
23° |
8.5 |
21.0 |
26.6 |
19.2 |
随着坡度的增加,各月平均日最高气温降低幅度最大的是( )
A.冬春季的南坡 | B.夏秋季的南坡 |
C.冬春季的北坡 | D.夏秋季的北坡 |
各月平均日最高气温随坡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昼夜长短 | B.正午太阳高度 | C.天气状况 | D.植被覆盖率 |
下列不属于洪水形成原因的是( )
A.冰雪融化 | B.冰凌堵塞河道 | C.人为因素导致大坝决口 | D.臭氧空洞 |
冻雨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见到的一种天气现象。“冻雨”的形成必须有特定的天气条件:近地面2 000米左右的空气层温度稍低于0℃,2 000米至4 000米的空气层高于0℃,比较暖一点;再往上一层又低于0℃,这样的大气层结构,使得上层云中的过冷却水滴、冰晶和雪花,掉进比较暖一点的气层,变成液态水滴。再向下掉,又进入不算厚的冻结层。当它们随风下落,正准备冻结的时候,已经以过冷却的形式接触到冷冰的物体,形成坚实的“冻雨”。当空中出现一个较明显的逆温层,大气中的降雨落到近地面的物体和地面上时,立即凝结成冰,以下四幅对流层垂直方向上温度结构示意图,最能够说明此次灾情中冻雨成因的是( )
2008年1月中旬至2月初,我国南方地区出现罕见的强降温天气并普降大雪,造成大面积地区停电和严重的交通阻塞。读下图“贵州某地区降雪量随海拔高度变化图”,回答题。该地降雪最多的地区海拔高度约为( )
A.1 600 m | B.1 500 m | C.1 300 m | D.1 000 m |
我国南方局部地区出现大范围暴雪和冻雨等恶劣天气,其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
①南方地区减灾、防灾设备不足 ②北方地区冷空气活动频繁
③西南暖湿气流活跃 ④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 |
生态破坏的直接表现主要是()
A.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日趋严重 | B.森林锐减和草原退化 |
C.水源枯竭,水质下降 | D.泥石流多发、旱涝频繁 |
北京时间3月4日8时18分,在中国台湾高雄县、屏东县交界(北纬22.9度,东经120.6度)发生6.7级地震。另据台湾媒体报道,此次地震相当于4颗原子弹威力。广东潮汕三市均有震感。据此回答题。广东潮汕三市此次大地震的震级是( )
A.小于3级 | B.3~5级 | C.小于6.7级 | D.等于6.7级 |
台湾附近海域发生地震,该地震属于( )
A.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 B.环太平洋地震带 |
C.大西洋地震带 | D.东非裂谷地震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