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中学生夏令营到我国南方进行野外考察,区域主要包括图中甲、乙、丙、丁四地。读图回答问题。
同学们到丁山顶后,可能看到现象是( )
| A.太阳从东南方向冉冉升起 |
| B.山下带来的密封氧气袋鼓了起来 |
| C.GPS手持机显示的纬度是42°N |
| D.水杯里的水已经结了一层薄薄的冰 |
考察结束后,部分夏令营队员在QQ群中交流,其中发言最可信的队员是( )

| A.浅唱 smile | B.荷芠映冰 |
| C.会吹泡泡的泡 | D.花蝴蝶 |
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是
| A.水文、地形 | B.气候、地形 | C.植被、土壤 | D.气候、植被 |
读某大洋环流局部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若AB线是300纬线,则这个海域位于
| A.北半球 | B.南半球 | C.东半球 | D.西半球 |
若AB线是600纬线,则这个海域位于
| A.北半球 | B.南大西洋 | C.印度洋 | D.南太平洋 |
若AB线是600纬线,则这个海域中的乙是
①风海流②暖流③寒流④补偿流
|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② | D.③④ |
下图为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模式示意图(图中虚线为回归线),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该季节下列各纬度带大陆西岸气流运动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0°一10°主要盛行下沉气流 | B.10°一20°盛行东南风 |
| C.30°一40°盛行西南风 | D.20°一30°盛行上升气流 |
图中气温和降水的数据资料与图2中P点气候特征相匹配的是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已成事实。最近,澳大利亚科学家又提出,与这一效应相伴随的还有“地球变暗”效应。读上图回答下列各题
图甲为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十分钟后,透明玻璃瓶内温度计的读数可能是
| A.25℃ | B.12℃ | C.10℃ | D.8℃ |
高原地区温度低主要是吸收()少所导致的。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图乙中与“地球变暗”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2009年3月初,我国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受某天气系统影响。表一为“华北平原甲、乙、丙三地(同纬度)三天气象资料”,读表完成下列各题。
| 地点 |
甲 |
乙 |
丙 |
||||||
| 日期 |
1 |
2 |
3 |
1 |
2 |
3 |
1 |
2 |
3 |
| 最高气温(℃) |
12 |
0 |
2 |
12 |
3 |
3 |
12 |
13 |
4 |
| 最低气温(℃) |
2 |
-7 |
-6 |
4 |
-4 |
-5 |
4 |
5 |
-3 |
| 天气 |
晴 |
阴雨 |
晴 |
晴 |
阴雨 |
多云 |
晴 |
晴 |
阴雨 |
下列表示3月2日甲、乙、丙三地所处天气系统相对位置的四幅图中,正确的是

| A.a | B.b | C.c | D.d |
3月2日丙地气温最高,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强 | B.大气削弱作用弱 |
| C.受暖气团影响 | D.大气逆辐射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