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贵的施舍
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口,向母亲乞讨。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整条右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衣袖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可是母亲却指着门前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吧。”
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愿给就不给,何必刁难我!”母亲并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她故意只用一只手搬,搬了一趟才说:“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
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母亲,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动了两下,终于俯下身子,用他惟一的一只手搬起砖来,一次只能搬两块。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累得气喘(chuǎn)如牛,脸上有很多灰尘,乱发被汗水濡湿了,斜贴额头上。
母亲递给乞丐一条雪白的毛巾。
乞丐接过去,很仔细地把脸面和脖子擦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
母亲又递给乞丐20元钱。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母亲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凭力气挣来的工钱。”
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对母亲深深地鞠了一躬,就上路了。
过了很多天,又有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前,向母亲乞讨。母亲让乞丐把屋后的砖搬到屋前,照样给他20元钱。
我不解地问母亲:“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你又叫乞丐把砖从屋后搬到屋前。你到底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放在屋前?”
母亲说:“这堆砖放在屋前和屋后都一样。”
我嘟着嘴说:“那就不要搬了。”
母亲摸摸我的头说:“对乞丐来说,搬砖和不搬砖可就大不相同了。”
此后还来过几个乞丐,我家那堆砖就被屋前屋后地搬来搬去。
几年后,有个很体面的人来到我家。他西装革履,气度不凡,跟电视上的大老板一模一样。美中不足的是,这个大老板只有左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
老板用一只独手握住母亲的手,俯下身说:“如果没有您,我现在还是个乞丐;因为当年您教我搬砖,今天我才能成为一家公司的董事长。”
母亲说:“这是你自己干出来的。”
独臂的董事长要把母亲连同我们一家人迁到城里去住,做城里的人,过好日子。
母亲说:“我们不能接受你的照顾。”
“为什么?”
“因为我们家人都有两只手。”
董事长坚持说:“我已经替你们买好房子了。”
母亲笑笑说:“那你就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都没有的人吧。”指出上文所叙事情发生的地点,文中的主要人物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开头对乞丐进行特征性的外貌描写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下文与之呼应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文中画线的句子①,母亲说“对乞丐来说,搬和不搬可就大不相同了”, 母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完全文,你认为文中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请简要概括,并各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加题) 本文的标题是“高贵的施舍”,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谈你对标题含义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森林大火为何扑灭难度这么高
魏齐
①据"西昌发布"公众号4月1日下午报道,截至当天13时25分,泸山正面明火全部扑灭,四川凉山西昌森林火灾灭火取得阶段性成果。不过人们不会忘记,3月30日下午,四川凉山西昌突发森林大火造成打火队员19人牺牲。联想到去年几乎烧遍澳大利亚的森林大火,人们可能会问,森林火灾为何如此凶险,又为何如此难以扑灭?
②森林大火较难扑灭,首先是因为往往火势很大,点多面广,森林火灾往往发生在气候干旱、气温较高的季节,加之一些林木富含油脂,积累不少林下可燃物,再加上火借风势,往往会很快扩大、扩散。以此次西昌地区发生的火灾为例,据西昌市人民政府3月31日下午召开发布会介绍的情况,起火后由于风向多变,火情扩散迅速,并伴多处飞火,造成多处多线速燃态势。截至3月31日16时,火灾过火面积1000余公顷,毁坏面积80余公顷。
③其次,不少森林火灾发生在山区,这里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为灭火增加了难度, 以凉山地区为例,该地区仅海拔高度超过4000米的高峰就超过20座,山区地形极大限制了人员活动,大型灭火器材很难快速抵达现场。在山区,林火可能发生爆燃,特别是在陡坡、山脊、草塘沟等特殊险境地形中,这就会极大增加灭火危险性。
④此外,山区的气候气象条件也比较复杂,特别是山谷之间的风向变化比较快,对火势发展影响尤其大。在干早季节,山区容易形成明显上升气流,加之各种涡流、越山气流影响,往往风向突然发生变化。
⑤专家认为,随着科技进步,适当引入更多高科技装备协助灭火是一大趋势,首先要做到预警早,在火灾萌芽阶段就尽早发现火情,例如通过携带红外传感器的卫星或长航时无人机及时预警,然后"打早,打小",进而"打灭"。灭火时,可适当派出消防直升机、灭火飞机等大型装备。此外,国内一些企业也研制出"灭火榴弹炮""灭火导弹"等一些适合森林灭火的新型"武器",尽管其有效性需要进一步论证,但完全可以尝试。
(1)选文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
(2)选文第②段中加点词语"往往"不能删掉,为什么?
"森林火灾往往发生在气候干旱、气温较高的季节……"
(3)选文第③段画线句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认真阅读选文,概括森林大火难以扑灭的原因。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在劳动中淬炼成长
张凡
①炒一份"余老师同款蛋炒饭",以"抗疫加油"为主题进行一场水果拼盘大比拼,养护一盆绿植作为特殊的开学礼物,制作一个手工包送给妈妈……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学生们经历了一段特殊的成长时光,这也成为进行劳动教育的一个机会。一些学校开展"厨艺云课堂""线上手工课"等活动,引导学生们参与形式多样的家务劳动。一份份特别的"作业",让居家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也让学生们在一菜一饭、一针一线中体会劳动的滋味。
②"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至今依然能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要让学生在劳动中淬炼成长。
③《尚书》有云:"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谚"通"喭",粗俗,鲁莽)。"的确,没有挥洒过劳动的汗水,没有体会过劳动的艰辛,就很难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珍视劳动的价值。环顾我们周边,青少年"不识稼穑"的现象,并不罕见。因为"课业忙""不重视"等原因,他们少有机会走进"实践的课堂",难以对现实中的劳动有更多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劳动教育淡化、弱化的现实。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让他们在劳动中提升生活技能,才能不断夯实成长的基础。
④劳动教育对于人的成长来说,不仅意味着劳动技能的提升,更意味着劳动精神的培育。从农耕社会"耕读传家久"的传统,到现代社会"劳动创造幸福"的箴言,时代在变,劳动的形式在变,但劳动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于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⑤今天,我们大力提倡劳动教育,就是要让青少年真正走进生活的课堂、走进劳动的现场,在扎根大地的劳动中,展现风采、感受快乐、实现成长。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③④段的顺序可否调换?为什么?
(4)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读了本文后你得到的启示。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外公,您看那梨花似雪
潘玉毅
①"梨花风起正清明",又是一年清明到,风一起,梨花便纷纷从枝头落下,簌簌有声,顷刻间就白了地面,白了人间。
②外公过世已经十余年了,至今我仍会经常想起他。
③小时候,我是一个十足的"跟屁虫",成天不是粘着外婆,就是跟着外公。偶尔我也会随着他们一起插秧,但总是插得横七竖八,能不能成活都充满了悬念。但外公从来不说什么,任由我随意发挥。即使有路过的乡亲提醒说:"这样插秧怎么可以,影响收成啊!"外公也权当没听见。
④外公是个退伍军人,平日里话很少,有时他一天下来所说的话,扳扳手指都能数得过来。他就像一头老黄牛,吃得了苦,受得了累,整天在地里忙活。那时我们吃的花生、毛豆、蚕豆、苋菜……但凡餐桌上能见到的蔬菜,基本都是外公自家种的。小时候,我最爱跟着外公去田间地头。 在那里,我看到了春天的第一只蝌蚪,听到了夏天的第一声蛙鸣,捡起了收获时节的第一颗花生……在那片天然的乐园里,连泥土的气息都是那么清新芬芳。
⑤除了种地,外公还特别喜欢看戏。只要不是农忙时节,但凡本村或邻村来了戏班子唱戏,他都会欣然前去,一次不落。外公看戏,有时也会带上我。那时候我并不明白戏台上"咿咿呀呀"唱的都是些什么,并不了解其中的趣味所在。而外公每次都津津有味地看到散场才离开,当我问他戏曲的内容时,他才会简单地解释两句。那时一台戏结束时,很多观众都会往台边预置的篮子里投钱。我问外公,为什么散戏时,大家要往台上撒钱呢?外公说,那些演员出来讨生活不容易,挣些钱全凭乡亲们捧场。与很多观众不同,外公在散戏时总是走到台边轻轻地将钱放入篮子,从来不胡乱抛掷。
⑥后来,彩色电视在乡村普及起来,戏班进村的次数就少了。外公感慨地说:"电视的画面精致是精致,可是没有现场看戏的气氛和感觉"。每当这时,他便会讲传统戏文给我听,像锡剧《珍珠塔》"方卿见姑娘"选段便是我从外公那里听来的。很多年以后,当我跟外婆说起这些往事时,她都不相信这是真的。因为外公从不曾同她分享过,她自然也想象不到一个不苟言笑、沉默寡语的老头子是如何酣畅快意地对孙辈讲戏。 其实,我们生活中并不乏这样的人,看似少言寡语、不喜言谈,但爱和喜好在他们的心中滋养了一大片美丽的花园,如果时机得当,多姿的花朵还会出人意料地开出园外。
⑦在漫长的一生里,我们每个人都会走过无数条路,但总有一条路是我们记忆和情感的归宿。从外婆家去公交车站的那条路,我已记不清走过多少次了。每次我离开外婆家时,外公都坚持要送我。短短的一段路,外公静静地推着自行车,与我同行。一路无言,但我的心里却是温暖且湿润的。后来,外公的身体越来越差,但他仍执意送我。明明推车的动作越来越迟钝,他却还是慢慢地随我走完去往车站的那条路。
⑧外公过世时,我尚在外地读大学。外婆怕影响我学习,便叮嘱家里人说:"阿毅离得那么远,就不要告诉他了。"所以我连外公的最后一面都没有见上,当我放假回家得知这个消息后,眼前像20年积攒的梨花同时飘落般,一片雪白。那一刻,我多么希望时光可以倒流,让我再看外公最后一眼。可是人生的路,并没有返程票。
⑨窗外,繁茂雪白的梨花不断地撕扯着我的记忆。我发现自己还有好多话想要说,却不知该如如何继续。这一刻,我已被回忆吞没。
⑩外公,您看那人间四月正梨花似雪……
(1)选文中哪几件事体现了外公对我的爱?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2)结合具体语境,根据要求赏析下列词句。
①外公在散戏时总是走到台边轻轻地将钱放入篮子,从来不胡乱抛掷。(品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②在那里,我看到了春天的第一只蝌蚪,听到了夏天的第一声蛙鸣,捡起了收获时节的第一颗花生……(从修辞角度品析句子)
(3)分析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其实,我们生活中并不乏这样的人,看似少言寡语、不喜言谈,但爱和喜好在他们的心中滋养了一大片美丽的花园,如果时机得当,多姿的花朵还会出人意料地开出园外。
(4)选文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5)选文中的外公是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您好,您在外卖平台购买的图书已送达!"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很多实体书店开始向线上拓展。北京105家实体书店陆续入驻外卖平台,读者可以享受最快30分钟的送达服务。在第二十五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让书香如甘泉一般浸润人们的心灵。
材料三:
今天,阅读的内容和方式不断出新。在纸质书中体验解谜游戏,在数字技术支持下感受沉浸式阅读,在公共阅读空间邂逅书香……体验、介质、场景等方面的变化和创新,就是希望阅读能够更便利、更生动,让人们随时随地都能体验阅读的美好,感受文化的浸润。
(1)探究上述三则材料,概括你从中得出的结论。(不超过30个字)
(2)阅读材料一,选出对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A.2019 年人均纸质图书和电子书的阅读量持续上升。
B.我国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保持增长势头。
C.我国近七成成年国民呼吁举办读书活动。
D.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三成多的国民有了听书习惯。
(3)结合材料二将下面六个词语组合成一副最恰当的对联。
渐润 阅读路 难阻 书香 疫情 国民心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给阅读加点儿“养”
①全民阅读活动开展十几年来,“多读书、读好书”的书香氛围越来越浓郁,国民阅读率一直处于上升势头。应该说,去年的国民阅读率数据还是不错的,值得肯定,但细看数据,有些短板值得重视。
②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书报刊和电子书阅读量均有所下降。具体地看,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2.84本,纸质报纸的人均阅读量为16.33期(份),纸质期刊的人均阅读量为2.33期(份)。那么,数字化阅读的情况又如何呢?有数据表明,我国成年国民网上活动行为中,以阅读新闻、社交和观看视频为主,娱乐化和碎片化特征明显,深度图书阅读行为的占比偏低。纸质阅读“下降”和深度阅读“偏低”放在一起,指向了一个由来已久的忧虑,那就是阅读质量。
③广义上讲,只要开卷那就有益。任何一种阅读,只要内容不是庸俗的错误的,读下去都会得到一些收获。而且,不能否认消遣式阅读的价值。但是,我们今天听到的与阅读有关的所有名言,几乎都指向有质量的阅读。西汉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高尔基也有句名言,“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优秀的书籍才是阅读文化的“良药”“面包”。倡导阅读,应该是有营养的阅读。
④什么是有营养的阅读?很简单,就是通过阅读给生命增加营养。它可以使人汲取知识、拓宽视野、涵养正气、陶冶情操、丰富思想。就像我们读史铁生的作品,能读出他对自身所处机遇的警醒和思考,能读出他苦苦追索的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能读出他坚定地直面命运挑战的勇气和执着。如果你正在经历磨难,他一定可以成为你暗夜里的一道光,指引你前行。可见,有营养的阅读可在人生关键处给人以奋进的力量。
⑤实现有营养的阅读,不外乎两点:一是在阅读内容上多选择经典,二是在阅读方式上,要静得下心,沉得住气,下得了苦功。
⑥经典是文化史的源头活水,是思想精华的浓缩,取之能事半功倍,获得更有价值的信息。此外,阅读经典的过程也是读者进行人格重塑的过程。因而,经典的价值不只在于提供知识,更在于提供人格的典范。正如歌德所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所以,经典会成为你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
⑦纵观古今,我们看到,大凡有成就者均广读博览,执着不息。司马迁遍读典籍,倾力著史;鲁迅秉烛夜读,笔耕不辍;范仲淹啖粥而读,忧思天下:毛泽东手不释卷,挥斥方遒;陶渊明执卷会意,欣然忘食;闻一多目不窥园,兀兀穷年……这些古今先哲无不凝神专注,汲取精粹,畅意人生。因此,营养阅读静字为先,定气神闲,功到始成。
⑧值得重视的是,有营养的阅读,与媒介并没有必然联系。一般而言,纸质阅读更容易走向深度,但并不是所有的纸质阅读都是深度阅读。数字化阅读,容易走向无营养,但数字化阅读可以为纸质阅读导流,数字化阅读本身也可以具有高质量。从阅读革命到创作革命,未来会有更多符合数字化阅读的内容出现,关键还是看选择什么样的阅读内容,采取什么样的阅读方式。
⑨读一本好书,好好读一本书,比简单追求阅读量更有意义。国民阅读率数据喜中也有忧,是到了强调有营养阅读的时候了。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给自己的阅读加点“养”吧!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③段划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4)选文⑥⑦段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5)简述你人生中一次“有营养阅读”的经历,并谈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