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12月1日,陈独秀在《前锋》杂志上撰文认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阶级固然一体幼稚,然而资产阶级的力量究竟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这一认识
A.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 B.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
C.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 | D.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特点 |
鸦片战争后列强对华侵略不断加剧,在通商口岸开办“洋行”是其重要手段之一。下列示意图反映了
A.洋行激增遍布城乡各地 |
B.资本输出成为经济侵略主要方式 |
C.关税主权因此遭到破坏 |
D.中国渐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下列改革措施与评价对应准确的是
改革措施 |
评价 |
|
A |
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推行县制 |
削弱旧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
B |
马丁·路德改革:因信称义 |
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
C |
明治维新:废藩置县 |
确立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
D |
戊戌变法:改革科举制,建立新式学堂 |
开启中国近代教育的先河 |
明成祖时,陈瑛“为都御史数年,所论劾勋戚,大臣十余人,皆阴希帝指”。这说明明代的监察机关
A.有效制约着宰相权力 | B.具有非常大的独立性 |
C.服务于封建君主专制 | D.有利于官僚集团稳定 |
宋代范仲淹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突出体现了理学思想的
A.重义轻利观 | B.仁政思想 |
C.社会责任感 | D.民本主张 |
中国西周的国君自称“天子”,将所居之地称为“中国”(即中央之国);古希腊人则认为其主神宙斯的居住地就是世界中心;古罗马人则说,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世界中心。这表明
A.古代大国争夺世界霸主的地位 |
B.中国古代的政治没有神权色彩 |
C.古代社会缺乏开放和包容精神 |
D.古代文明之间缺少交往和认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