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注
李汉荣
人,在人群里行走寻找他的道路,在人群里说话寻找他的回声,在人群里投资寻找他的利润,在人群里微笑寻找回应的表情。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虽然,喧嚣膨胀的人群有时是那么令人窒息,让人沉闷,但我们终不能一转身彻底离开人群。
人群是欲望的集结,是欲望的洪流。一个人置身于人群里,他内心里涌动的不可能不是欲望,他不可能不思考他在人群里的角色、位置、分量和份额。如果我们老老实实化验自己的灵魂,会发现置身人群的时候,灵魂的透明度较低,精神含量较低,而欲望的成分较高,征服的冲动较高。一颗神性的灵魂,超越的灵魂,丰富而高远的灵魂,不大容易在人群里挤压、发酵出来。在人群里能挤兑出聪明和狡猾,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我们会发现,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多的是小聪明,绝少大智慧。在人群之外,我们还需要一种高度,一种空旷,一种虚静,去与天地对话,与万物对话,与永恒对话。伟大的灵魂、伟大的精神创造就是这样产生的。孔子独对大河而感叹时间的不可挽留:“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神游天外寻找精神的自由飞翔方式;佛静坐菩提树下证悟宇宙人生之般若智慧;法国大哲帕斯卡尔于寂静旷野发出哲人浩叹:“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使我恐惧”;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他不羁的诗魂飞越无限,把多半条银河引入人间,灌溉了多少代人的浪漫情怀;爱因斯坦把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科学探究和哲学思考的对象,他认为人的最大成就和最高境界不过是通过对真理的求索,获得与宇宙对称的灵魂,由此,人变得辽阔而谦卑,对这个无限地存在着也永恒地包裹我们的伟大宇宙献上发自内心的敬意……正是这些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为人群带来了太丰盛的精神礼物,在人群之上利益之外追寻被人群遗忘了的终极命题,带着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而走出人群,去与天空商量,与更高的存在商量,与横卧在远方也横卧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绝对”商量,然后将思想的星光带给人群,带进生存的夜晚。
为此我建议哲学家或诗人不该有什么“单位”,在“单位”里、在沙发上制作的思想,多半只有单位那么大的体积和分量,没有普世价值。把存在、把时间、把宇宙作为我们的单位吧,去热爱、去痛苦、去思想吧。
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我也不愿总是泡在低处的池塘里,数着几张钱消费上帝给我的有限时光。我需要登高,需要望远,我需要面对整个天空作一次灵魂的深呼吸,我需要从精神的高处带回一些白云,擦拭我琐碎而陈旧的生活,擦拭缺少光泽的内心。
我正在攀登我的南山。目光和灵魂正渐渐变得清澈、宽广,绿色越来越多,白云越来越多,我正在靠近伟大的天空……
注:这是作者《南山》系列散文中的一篇,南山位于作者故乡。作者认为“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
孔子、庄子、释迦牟尼、帕斯卡尔、李白、爱因斯坦在作者眼中是“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你如何理解文中“似乎”一词的含义?文章列举这些人物有何作用?
从全文看,“精神的天空”具体指什么?请概括作者期望自己“接近精神的天空”的原因。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以排比的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个人与人群之间的紧密联系,接着笔锋一转,写人群“令人窒息”“让人沉闷”,为后文提出远离人群的主张作了暗示和铺垫。 |
B.第二段中“挤压”“发酵”’“挤兑”等动词的运用,避免了与下文“提炼”一词的重复,并使文章的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富有变化。 |
C.通过深沉的思考、努力的探索,“我”的眼界变得开阔,思想变得澄明,琐碎而陈旧的生活也由此得到改变。 |
D.作者建议哲学家或诗人不该有单位,认为这种机构限制了人们的思想,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使人无法达到精神的高处。 |
E.“低处的池塘”和“高处的白云”在文中是一对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作者借它们含蓄地表达了对两种不同境界的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如何施行社会化教育
一定社会的人文精神从总体上有所提高才是人文精神环境成熟的标志。而总体上的提高,有待于“社会化教育”。这里的社会化教育是指公众教育,指全社会都参与到人文精神的学习、传播、创新和实践中来。长期以来,我们强调的教育概念偏向于孤立化的学校教育,特别是把大学的学位教育作为终点。教育、学校、社会的关系如何处理?没有受到认真对待。结果呢?学校与社会脱离,教育被打成两橛子。实际上,公众是社会运动潜在的主体,是社会最伟大的实践能量的载体。中华民族公众自古也都是热爱新思想、热爱高尚的新价值的,我们却多有疏忽了,逐渐断送了这些优势。全体公民、社区公众、各种职业劳动者等等,他们本应该充分享受优良的公共教育机会,接受到高级进步的思想和精神上的关顾。但是施教者未做到,到头来学校教育面临社会庸俗腐败时缺乏抗体,大学教育对社会应有的前导作用的功能残废;而社会呢?公众大多处于盲目蒙昧状态,面对社会问题缺乏正确的判断力和自我选择能力,全社会理性化的内在机制始终难产。
回头看看西方,在西方社会化教育曾经一直是宗教组织、教会的管辖领地。宗教本来就是特殊精神高度社会化的产物,先天的具有这方面的效能。宗教通过入教、集体仪式,培植大众的“亲和力”、“聚议性”。有意义的问题倒是虽无宗教,有没有代行宗教那种社会化教育功能的替换方案?有的,在美国目前蓬勃发展的社区文化事业、社区教育正逐渐补充或替代宗教教育职能。1920年前后中国就有人讨论宗教功能代用品这一问题。蔡元培曾经说以美育代宗教,梁漱溟倡导伦理代宗教,贺麟说发展礼教充抵宗教,等等。事实是,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阶段,社会化教育开展得并不差。儒家是个例子,儒家礼学有些宗教渊源,但到了孔子开创儒家学派时,他很清楚鬼神超出了人类智识范围,所以他只是自觉地利用之搞“神道设教”,裨益风化。儒家在中国社会文化层面影响最巨最深,这是与他们发明的教育方案密切相关的。他们的教育目的是“以道教民”,实行开放式的“有教无类”方针,收纳生徒不拘年龄、职业、等级。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办私学的人之一,由于其私学承诺社会公共伦理责任,又面向公众,所以恰是这种“私学”反而奠定了中华民族普及性的公共教育基础。从原文看,下列对“社会化教育”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全社会都要参与到人文精神的学习、传播、创新和实践中来,这属于公众教育。 |
B.教育不能仅依靠学校,而要面向公众,因为公众才是社会运动的主体,是实践能量的载体。 |
C.全体公民都能充分接受优良的公共教育并受到高级进步思想和精神的关照。 |
D.中华民族公众自古以来就有热爱新思想、热爱高尚的新价值的优势。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只强调教育概念偏向于孤立化的学校教育,把大学的学位教育作为终点,不可能实现社会化教育。 |
B.我们的学校教育面对社会庸俗腐败现象无能为力,大学教育也不能对社会发挥前导作用。 |
C.由于引导不及时,目前公众处于盲目蒙昧状态,缺乏对社会问题的正确判断力和自我选择能力。 |
D.宗教是特殊精神高度社会化的产物,因此,西方社会化教育过去一直是通过宗教组织来施行的。 |
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宗教具有培植大众的“亲和力”、“聚议性”的先天效能,所以只有使社会宗教化,才能推行社会化教育。 |
B.社区文化事业、社区教育事业如果能够蓬勃发展,将来它完全可以替代宗教教育职能,施行社会化教育。 |
C.只要能够发明一套正确的教育方案,其思想主张就一定可以像儒家一样在中国社会文化层面产生最深的影响。 |
D.孔子的私学奠定了中华民族普及性的公共教育基础,因此,国家仍在提倡社会创办私立学校,以此来普及社会化教育。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如果灾难要来,谁能拯救?
烟台、威海遭逢百年不遇的大雪;壶口瀑布被冰封;俄罗斯乃至整个欧洲遭受寒流袭击,造成大量居民死亡……
面对极端气候新闻的不断出现,专家一次次地发出警告:这可能是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或许,近年来全球气候反常、去年年底至今很多地区遭遇严寒,或许是多年后某场灾劫可能降临的前兆。
全球持续变暖是否决定了人类的存亡?
这些微小的气温变化最终是否决定人类存亡的命运,尚是一个无法预知的谜。而现在摆在人类面前的是,地震、台风、海啸、水灾等自然灾害接踵而来,广泛的干旱、作物歉收、水资源短缺、疾病增加、海平面上升、森林毁灭等生态灾难愈演愈烈。同时,南印度洋的珊瑚礁、澳大利亚的高地森林、南非的台地高原、北冰洋和中欧的山脉的生态系统出现破坏趋势,灭绝物种的数量正在急剧上升。
全球的生态系统如此脆弱,两极的冰雪则显得尤其重要。科学家称,哪怕仅仅格陵兰岛的冰冠全部融化,全球的海平面就会上升7米,孟加拉国、美国的佛罗里达州、菲律宾和荷兰等地的大面积陆地会被淹没,数亿人的生存会受到威胁。
让人难以捉摸的全球变暖与灾难降临的关系。
全球气温为什么会持续升高、气温升高又是如何影响全球生态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
但是科学家们现在并不知道这种“变冷”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大气的“变暖”相中和,他们正在试图研究这条“热能传送带”发生停滞的可能性。一些研究认为,温盐环流停滞是有可能的,但可能性不大,这取决于大气变暖的程度和速度。不过有确凿证据表明,全球温盐环流正不断减弱。如果全球持续变暖,未来100年内很有可能出现“后天”。
《京都议定书》生效一周年,人类是否能共同抵挡灾难
在可能降临的灾难面前,人类不能“无为”,也并非“无为”。各国领导人对全球变暖已经予以相当警惕。如在去年初举行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约700名世界经济界领导人通过投票,在四十几项世界级议程中选出六项优先议题,气候变化位居第三。
(《环境》杂志2006年第3期)下列对“热能传送带”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热能传送带”就是指通过温盐环流降低温度。 |
B.“热能传送带”有可能发生停滞,但可能性不大。 |
C.“热能传送带”发生停滞的可能性取决于大气的温度和速度。 |
D.有确凿证据表明,全球温盐环流正不断减弱。 |
下列不属于“全球变暖与灾难降临的关系”问题的一项是()
A.全球持续变暖是否决定了人类的存亡? |
B.全球气温为什么会持续升高? |
C.气温升高是如何影响全球生态? |
D.在可能降临的灾难面前,人类该怎么办? |
下列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在摆在人类面前的自然灾害,诸如地震、台风、海平面上升、海啸、水灾、森林毁灭等接踵而至。 |
B.一些研究认为,温盐环流停滞是有可能的,这种可能主要取决于大气变暖的程度和速度。 |
C.如果两极冰山的冰冠全部融化,全球的海平面就会上升7米。 |
D.近年来全球气候反常、去年年底至今很多地区遭遇严寒,是多年后某场灾劫降临的前兆。 |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①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的设计方案,在传统的斗拱造型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现代转译。斗拱榫卯穿插的运用,保持了最为世人所理解的中国建筑元素,而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更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和气度。与国家馆相呼应的地区馆平卧其下,则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以现代园林空间来软化主体建筑与城市周边的关系。整个设计一寓"天",一寓"地",体现出东方哲学对于"天地"关系的理解,以及对理想人居环境的憧憬。几年之后,这个世博中国馆必将成为上海的新地标,雄踞于浦江之滨,给上海和中国带来新的光荣和自豪。
②城市地标是一座城市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或景观,它聚焦了一座城市的魅力,是这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的特色之所在。我国历史上唐代长安之曲江,北宋汴州之金明池,南宋杭州之西湖,明清南京之秦淮河、北京之故宫、苏州之虎丘、扬州之瘦西湖,近代上海之外滩,都是历史上极具特色和标志性的城市景观,并积淀为一种独特的城市意象。随着我国当代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新的城市地标不断浮出地表。这些新的城市地标如何与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并体现出创新和发展,已成为今天城市建设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③所谓历史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它是在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慢慢积淀和形成的,一旦形成,它又影响着生活于这座城市的市民共享的生活体验和共有文化想象,由于中国很早就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而其城节必然烙有大体一致的中国特色;同时由于中国疆域辽阔,分成许多文化区域,因而每座城市又往往形成鲜明的地方特点。王国维说过"都邑者,政治与文化之标征也",就是说,城市是一个国家、民族和区域政治与文化的标征。夸天的城市新地标,理应与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亦即城市的政治和文化标征相吻合。而目前很多城市的新地标,要么比高度,要么比奢华,或是一味追求前卫和怪诞,与周边的历史文脉形成尖锐的反差。由于建筑特别是地标性建筑关涉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一旦造好,就很难改变,因而近年来有不少公认的败笔,已成为城市中极不和谐的音符,为世人所诟病,并为后人留下笑柄。
④城市新地标必须和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近年采也有不少成功的尝试,由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就是其中一例。该建筑地处著名的苏州园林忠王府和拙政园旁边,楼层不高,灰白色调,青砖铺地,窗格透绿,曲径通幽,移步换景,与周边建筑和环境完全融为一体。它继承了苏州园林和江南民居的建筑风格,整个建筑的灰白色调和传统的粉墙黛瓦非常协调。不仅如此,城市新地标还应在原有城市地标的基础上有所承续与发展。这方面我们可以举出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的建筑群。前者为欧洲古典建筑,凝重、端庄、厚实,代表着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而后者多为造型奇特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鳞次栉比,富有现代感,代表了九十年代浦东开发以后的新上海形象。这两组地标都切合上海海派文化的历史文脉,又互为映衬,以黄浦江为界,形成了相互呼应的"双城记",成为今天上海最显著的标志。
⑤强调城市新地标要与历史文脉相协调,并不是说一味复古,不要创新,只是说创新首先要有个文化底色和基调,这个底色和基调就是中国特色、地方特点。世博中国馆的设计体现了这一思路,如国家馆的"故宫红"色调就代表了最典型的中国元素。但无论国家馆还是地区馆又都不是一味复古,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从而体现了传统和现代的完美结合,以及国家和地区的和谐一致。世博中国馆的建设,将为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留下一座纪念碑式的建筑,也给今天和未来的上海留下一座新的城市地标。
1. |
第②段中列举了我国多处城市景观,用意是_。 |
2. |
第③段"近年来有不少公认的败笔"一句中"败笔"的意思是? |
3. |
对"历史文脉"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4. |
阅读第④段,简述城市新地标与原有地标之间的关系。 |
5. |
联系全文,概述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文化底色。(80字序右)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国维论诗的境界,分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在我看来,诗词和绘画一样,既然艺术作品是一种主观对客观反映的产物,那么不论“我”在作品中得以表现的明显程度如何,绝对“无我”的艺术形象是不存在的;作品终究不可避免地总有一个“我”在。岑参诗句“塔势如涌出”,杜甫诗句“星垂平野阔”,这些静中有动的风景里,那“涌”字“垂”字,当作一种比拟性的词汇来体会,分明可以感到它们既是诗人对宝塔、天宇的具体特征的生动写照,也是诗人观赏这些事物时某种特定的主观态度的具体表现。如果诗人对这些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是肤浅的、扑朔迷离的、不着边际的,那么,这些客观事物既不可能成为诗人的反映对象,更不可能赋予它浓烈的情绪色彩。这些诗句既表现了客观事物,也表现了艺术家那不平凡的“我”。
我们在巫峡不止一次观赏了神女峰。神女峰这个名称得以流传,也体现着客观的物与主观的我的辩证关系。人称神女峰上矗立的巨石仿佛一位盛装唐代妇女,背近峰端而展望东南,有人说它是望夫石。不论后来者把它想象做什么,第一次给这一巨石以神女之名的,应该承认它是一位富于想象力的艺术家。他并未靠行政命令推广这一命名,只因为人们越来越觉得这是一个不平凡的女人,这个名称才得以流传。如果没人发现这块巨石像个端庄而丰美的女人,也许这块巨石就没有这么逗人喜欢的名字。同时,接受这一命名的人们,经受他们自己观赏实践的检验,才不是人云亦云地承认这一巨石可以称为神女峰的。如果神女峰这一命名可以当着文艺创作,那么它的题材就只是这块巨石,这当然是说不通的。如果在命名者自己的心目中,不是早有一种来自实际生活的感受,这块巨石对他当然无所谓神女不神女的。不论这感受是从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得来,都作用于命名者对这块巨石的观赏。倘若只能接触这块巨石而不具备观赏这块巨石的美的主观条件,神女峰这一美的命名的产生简直不可想象。那么,这块巨石对于我们这些坐船匆匆经过三峡的旅人来说,就很可能从我们的注意圈中丧失它的地位,在我们的精神生活中就不免缺少了它那特殊的艺术魅力。神女峰作为我们的观赏对象,正如梵高的《向日葵》和徐悲鸿的《奔马》一样,它的产生、存在和作用,都是以个性为条件的。在那与众不同的条件的作用之下,创造出来的形象才可能成为我们乐于观赏的对象。
(取材于王朝闻《再再探索》)下列判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王国维所谓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都是绝对不存在的。 |
B.文中举出的岑参、杜甫的诗句,都体现着诗人不平凡的思想感情。 |
C.神女峰的名称得以流传,只因它实在太像一位盛装的唐代妇女了。 |
D.岑参、杜甫、梵高、徐悲鸿的创作和神女峰命名的创作手法相同。 |
含有与“塔势如涌出”中的“涌”、“星垂平野阔”中的“垂”,表达效果相同词语的一项是
A.月照一孤舟 |
B.海日生残夜 |
C.黄河入海流 |
D.郡邑浮前浦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低碳生活” 创新生活
“低碳生活”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世界对此问题的共识日益增多。
目前的主流看法是,导致气候变化的过量碳排放是在人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笔者以为,对占主流、有共识的“低碳生活”理念主旨可以概括为“适度吃、住、行、用,不浪费,多运动”。如以中国传统文化来解释这一理念的主要内涵,还可再简化为“勤、俭”二字。
“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着眼于人类未来。近几百年来,以大量矿石能源消耗和大量碳排放为标志的工业化过程让发达国家在碳排放上遥遥领先于发展中国家。当然也正是这一工业化过程使发达国家在科技上领先于其他国家,也令它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长期以来习惯于“高碳”模式,并形成了全球的“样板”,最终导致其自身和全世界被“高碳”所绑架。在首次石油危机、继而在气候变化成为问题以后,发达国家对高耗能的生产消费模式和“低碳生活”理念才幡然觉悟,有了新认识。尽管仍有学者对气候变化原因有不同的看法,但由于“低碳生活”理念至少顺应了人类“未雨绸缪”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因此“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低碳生活”理念也就会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
世界被气候问题所困扰,但世界是由不同地理环境、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组成,我们必须各自做出努力在这一理念上达成共识,共同行动。在目前阶段,我们还必须在全面、公正、有区别的原则下处理如下难题:短期与长远利益的协调,国家与全球利益的冲突与共赢,行业经济与整体经济利益的博弈与调整,国家意志与社团利益的对立统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共享与互助等。由此足见,要将“低碳生活”理念真正转化为现实,会带来怎样的挑战。
“低碳生活”最根本的挑战是,它要求人类改变自工业化以来形成的生产消费理念,特别是那种消费至上的消费文化。现有世界流行的主流经济理论基本建立在消费至上、消费者至上、竞争优先的基础上,它提高了社会生产的高效率,却也一度导致了生产与消费领域不受控制的高碳排放。虽然消费至上看起来是美好的目标,但以“低碳生活”理念看来,它却是牺牲人类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短视行为。所以,选择“低碳生活”理念,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拿出足够的政治勇气来进行一次资源和利益的再协调和再分配,而且我们还必须要有足够的能力,并准备相应的行动手段来审视我们的消费习惯。
“低碳生活”向人类提出的是前所未有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经验、理论与选择模式,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创新,创新我们的生活模式,以保护地球家园、为人类未来造福为宗旨。选自(廖先旺 《 人民日报 》 2009年12月7日13版)下列有关低碳生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低碳生活”这一新理念的主要内涵就是“适度吃、住、行、用,不浪费,多运动”。 |
B.目前的看法是,“低碳生活”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 |
C.“低碳生活”理念至少顺应了人类“防患未然”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 |
D.“低碳生活”理念着眼于人类未来,虽是新概念,却反映的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 |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工业化过程使发达国家在碳排放上遥遥领先于发展中国家,也使发达国家在科技上领先于其他国家。 |
B.在人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过量碳排放导致气候变化,发达国家对高耗能的生产消费模式才幡然醒悟。 |
C.要解决世界气候问题,在现阶段不仅必须全面公正有区别地处理好多难题,还要接受低碳生活理念。 |
D.消费至上竞争优先的理论提高了社会生产的高效率,也导致了生产与消费领域不受控制的高碳排放。 |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仍有学者对气候变化原因有不同的看法,但低碳生活的理念已被世界各国所接受。 |
B.低碳生活理念与消费至上截然不同,消费至上是牺牲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短视行为。 |
C.解决世界气候问题的主要方法应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就是要改变消费至上的文化。 |
D.将低碳生活理念转化为现实,就能够全面地有效地缩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