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世纪初,在新旧制度更迭前后,“国民意识”在中国逐渐形成、发展,并反拨于国人精神与思想的近代化过程。
材料一: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辱,其国不可得而亡,是之谓国民。
——梁启超《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
材料二:揽中国之大势,十年之中,世变亦亟矣。甲午之后,欲雪割地赔款之耻,于时人人言自强;庚子以后,欲弥赔款失权之憾,于时人人言自立;至于癸卯以来,日俄开衅,战事延长,穷其结果,国患方迫,于是忧时之士,人人则言自存……三者之持论,虽有不同,而其救国之心,未始或异。
——《新闻报·自存篇》
材料三:1904年《癸卯学制》对各类学堂(部分)及其培养目标的要求

各类学堂
培养目标
初等小学堂
以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
高等小学堂
以培养国民之善行,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气体为宗旨;以童年皆知作人之正理,皆有谋生之计虑为成效
普通中学堂
以施较深之普通教育,俾毕业后不仕者从事于各项实业,进取者升入各高等专门学堂均有根底为宗旨;以实业日多,国力增长,即不习专门者亦不至暗陋偏谬为成效

材料四:商务印书馆的《共和国新图文》的编辑说“本书以养成共和国完全国民之人格为目的。惟所有材料必力求合于儿童心理,不好高骛远。”到1912年3月,商务印书馆又推出了《共和国教科书》,中华书局推出《中华初等教科书》,中国图书公司推出《新国民国文课本》等。其中,商务印书馆1912年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前后印行2560万册,影响最大。
——《东方早报:理想,政治,还有生意》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所说的“国民”的内涵。
(2)依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意识出现的时代背景。
(3)结合材料三、四,指出国民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结合所学分析材料四中“养成共和国完全国民之人格”的政治因素。
(4)结合上述材料,并联系所学,总结“国民意识”的培养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占五十三人。”
材料二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傅畅自序》云:“时清定九品,以余为中正。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又兄宣年三十五立为州都,今余以年少复为此任,故至于上品。”
——《太平御览》
材料四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亲族,例应回避。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誉录、对读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
——《清史稿·选举志》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西周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和权力的传接实行了什么制度?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傅畅为何能“至于上品”?与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有何共同特点?
(3)综合材料一到材料四,分析材料四中选官制度有何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尼克松有一种意识形态的僵硬性和政治上实用主义的独特结合,而实用主义在他同大国打交道时表现得特别明显。……这位总统在全球外交方面自称是超脱意识形态的。”
材料二 1971年7月,尼克松在堪萨斯城重申他的意见,认为现在已有五个世界……实力中心——西欧、日本、中国以及苏联和美国,在本世纪1/3时间里,这五支力量将成为……决定未来的中心。
——以上材料均摘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2年20年间,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在你担任总统的时候,改变了这个状态。我非常赞赏你的看法,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应该主要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区别……我知道你是反对共产主义的,而我是共产主义者。
——邓小平1989年会见尼克松时的谈话
材料四 “在这个世纪……实行过去失败了的任何政策都是不行的,遏制已过时了。”
——尼克松《不战而胜》
材料五 “在美苏进行对话的同时,美国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尼克松与戴高乐的谈话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三,尼克松僵硬的意识形态是什么?他自称在外交方面“超脱意识形态”的真实含义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四、五,指出美国急于改善中美关系的三个原因。(3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的态势。据此美国在亚洲采取了哪些重大政策?(3分)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各种力量从自身利益出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内所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它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发展变化。
材料一“二战”后初期,处于巅峰状态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的制度”“不管你们喜欢与否,未来的世界格局将取决于我们。”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形成什么样的政治格局?
材料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和与主权以及世界和平都形成严重威胁。不过,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很长时间,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他们摆脱美苏控制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整个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
——摘自高一岳麓版教材必修Ⅰ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世界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因素都有哪些?根源是什么?
材料三 1998年,美英未经联合国安理会同意对伊拉克进行大轰炸。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未经联合国安理会同意,向南联盟发动大规模的空袭。2001年美国以反恐为名义发动对阿富汗战争,推倒塔利班政权。2003年美国未经联合国授权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萨达姆政权。这是美国的“坦克式民主和自由”。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冷战”结束后美国的战略企图是什么?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发展趋势是什么?美国的战略企图会受到当今国际上哪些力量制约?
(4)你认为当今新的政治格局趋势会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怎样影响?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人民英雄纪念碑下层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浮雕镌刻着170多个人物形象,生动而概括地表现出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28年来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史实。

材料二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一一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1)请写出材料一中四幅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
(2)指出材料一中图二、图四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地位。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辛亥革命为了“使国家民主化”做了哪些努力?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什么?

下列材料分别摘自17世纪末和19世纪后期欧美四大国的历史文献。
材料一“本宪法所授与之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国会。众议院以各州人民每两年所选举之议员组织之……行政权属于合众国大总统。大总统之任期为四年……应依照手续选举之。”
材料二“宪法规定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总统任期7年,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议会采取两院制,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
材料三“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未经议会准许……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材料四宪法第15条:“由皇帝任命帝国首相”;第18条:(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第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帝国国会按普遍、平等的选举法选举产生。”
请回答:
(1)上述四段材料分别出自欧美四国的政治文献,按照顺序写出四国政治文献的名称。(4分)
(2)以上材料反映出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或政治体制)的哪四种具体类型?
(3)从国家元首产生上看,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何不同?(2分)
(4)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资本主义代议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