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方某学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连续一周观测该校旗杆的正午影长(表1)。回答问题。
表1我国北方某学校旗杆的正午影长变化(单位:米)
周一 |
周二 |
周三 |
周四 |
周五 |
10.30m |
10.34m |
10.30m |
10.27m |
10.24m |
据旗杆的正午影长的变化,判断此时约是
A.春分 | B.夏至 | C.秋分 | D.冬至 |
此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适宜前往南极洲观测极光 |
B.华北地区盛行西北风 |
C.非洲草原动物向北迁徙 |
D.北印度洋海水呈顺时针运动 |
石笋是饱含着碳酸钙的水通过洞顶的裂隙或从钟乳石上滴至洞底,直立在洞底的尖锥体。它的形成一方面由于水分蒸发,另一方面,由于洞穴里有时温度较高,水溶解CO2的量减小,钙质析出,日积月累形成自下向上生长的是石笋,沉积在洞底。其生长带有很多可以利用的环境信息,地质学家把贵州某处石笋的生长过程分为一、二、三、四四个价段。读石笋景观图以及石笋剖面和石笋年龄及生长速率曲线图(图中KA表示1000年,KAB.P表示距今一千年),回答下列各题。石笋能够指示的环境要素主要是
A.气温、土壤 | B.降水、植被 | C.岩石、土壤 | D.气温、降水 |
从图中可以看出石笋生长时代
A.有三次大冰期 | B.有一次温暖期 | C.温暖期长于冰期 | D.冰期长于温暖期 |
一般规定一天内能够观测到大雾或雾凇均统计为一个雾日。读陕西省的年平均雾日分布图(左图)和陕西省三地的月平均雾日分布图(右图),回答下列各小题。陕西省12月份雾日最多的地方是
A.宝鸡 | B.西安 | C.宜君 | D.榆林 |
关于图中地区雾日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安地处渭河谷地多雾天 |
B.宜君多雾主要是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
C.石泉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地形抬升而多雾 |
D.榆林地区气候湿润大雾日少 |
读我国城市面积和城市人口增长率折线图,回答下列各小题。图中反应了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
A.人口城市化推动了土地城市化的发展 |
B.必定会出现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
C.土地城市化速度超过人口城市化速度 |
D.中国城市化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
上述反映的现象带来的问题是
A.城市的住房紧张、交通拥挤 | B.环境污染加重 |
C.失业人数增加 | D.土地利用的效率低 |
平均年龄中位数是指用人口平均年龄除以2的得数。它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及其年龄结构特征。下表示意2010年部分国家及世界人口平均年龄中位数(单位:岁)。读后,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国家 |
日本 |
巴西 |
瑞典 |
尼日利亚 |
中国 |
韩国 |
世界 |
平均年龄中位数 |
44.6 |
28.9 |
41.7 |
15.2 |
35.2 |
37.9 |
28.4 |
从表中可分析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A.中国人口平均年龄为35.2岁,属年轻型人口 |
B.日本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中国的高 |
C.日本的老龄人口数量(≥65岁)比中国的多 |
D.表中各国,尼日利亚是人口最年轻的国家 |
中国已进入现代型人口增长阶段,但当前乃至今后较长时期内劳动力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这是因为
A.改革开放来,大量承接产业转移 |
B.人口性别构成不合理,女性人口远多于男性人口 |
C.平均年龄中位数较小 |
D.引进外资,带来外籍劳动力的大量涌入 |
读“甲、乙两区域图”, 回答下列问题。 甲、乙两区域农业生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A.甲地以种植业为主,乙地以畜牧业为主 |
B.甲地以乳畜业为主,乙地东部以种植园农业为主 |
C.甲地以商品谷物农业为主,乙地以大牧场放牧业为主 |
D.甲地以乳畜业为主,乙地以游牧业为主 |
关于甲、乙两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区域中的b城市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交通 |
B.甲区域比乙区域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发展速度快 |
C.P是墨西哥湾暖流,Q洋流夏季是寒流,冬季是暖流 |
D.甲、乙两区域所示湖泊的成因是一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