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图示意某湖7千年来的湖面变迁状况,该湖多年平均降水量约95mm,蒸发量1315mm。读图完成问题。最能反映上图中PQ一线地形剖面图的是
导致该湖7千年来变迁的主要原因有
A.气候变干 | B.绿洲萎缩 | C.汇水面积减少 | D.围湖造田 |
1984年12月,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写道:“中国有十亿人口,八亿以上是农民。假若中国要在20年后有足以炫耀的经济表现,以我个人保守的估计,在这20年间必须要有3、4亿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这个大搬迁牵涉的数目等于80个现在广州市的人口。这个迁徙过程中,小市镇会扩大,新城市会出现,而迁徙到现有的大城市里的会近2亿人!读材料,分析并结合所学内容,回答问题。材料中,经济学家张五常所分析的农民迁徙过程中,迁徙到现有的大城市里的人口近2亿人,他的说法属于
A.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
B.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过程 |
C.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域扩散的过程 |
D.以上都不对 |
有人认为,如果农民大量进城,会造成城市人口规模过大,带来不可估计的严重后果(比如,贫民窟增多、社会混乱、就业压力增大等等),对此,根据现实和所学内容加以判断
A.这种说法对,引起社会混乱,造成经济下滑 |
B.这种说法错误,农民都进了城,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不会有任何问题 |
C.这种说法片面,大城市人口规模增长,小城镇建设加快,有利于经济发展 |
D.这种说法对,农民劳动力素质低,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
从世界城市化进程和特点来看,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落后,试分析客观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农业生产水平低,教育文化水平低,不利于城市化 |
B.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不能加快城市化的发展 |
C.我国大城市太少,不能带动经济的发展 |
D.我国城市化水平合适,有利于城市的郊区化 |
读”伦敦的城市规划和布局”示意图,回答问题:伦敦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属于
A.同心圆模式 | B.扇形模式 | C.多核心模式 | D.块状模式 |
伦敦曾经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为改善城市环境,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分散和减少大城市功能 |
B.在城市周围建新城和卫星城 |
C.把政治职能为主的首都和经济完全分离 |
D.选择新址,建新首都 |
下列不属于城市化的是
A.北京市向外扩展的过程中,许多农村居民户口变为城市居民户口 |
B.由于济南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外来打工者越来越多,造成人口规模不断加大 |
C.上海市的发展过程中,新建了许多卫星城 |
D.北京市的一位市民到济南创业,开公司 |
读我国上海市人口增长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示意图。回答问题。2002年到2003年上海市的人口增长率是
A.5.99‰ | B.5.96‰ | C.—5.8‰ | D.—3.2‰ |
从1993年开始,上海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呈负增长而总人口却持续上升,主要
原因是
A.人口出生率高 | B.人口死亡率低 |
C.大量人口迁入 | D.原有人口基数小 |
1998年至200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的原因很可能是
A.计划生育政策放宽 | B.迁入人口已到婚育期 |
C.人口死亡率高 | D.迁入人口有增无减 |
上海市总人口不断增长,近期可能导致的主要问题是
A.人口老龄化突出 | B.城市经济缺乏活力 |
C.社会劳动力不足 | D.城市用地压力增大 |
整体来看,我国上海的人口增长模式为
A.原始型 | B.传统型 | C.过渡型 | D.现代型 |
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现象。近年我国流动人口逐渐增加,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读图2和图3并回答问题。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
A.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 |
B.从城市流向农村 |
C.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 |
D.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 |
近年来我国东部大城市出现的“民工潮”现象表明
A.乡村城镇化速度加快 |
B.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不足 |
C.大城市人口老化问题严重 |
D.影响我国近年来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政策的指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