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题目。(共9分)
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①成功可能是你创造了新的财富或技术,可能是你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别人的信任,也可能是你找到了回归自我、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成功是多元化的,每个人都在追求属于自己的成功。一般人理解的成功往往是要超越别人,但成功不是要和别人相比,而是要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从这个意义上说,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②怎样才能成为最好的你自己呢?
③要确立明确的人生目标。人生只有一次,只有一个人能告诉你人生的目标是什么,那个人就是你自己;只有一个地方能找到你的目标,那就是你心里。每个人只有确立自己的目标才有成就最好自己的可能。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目标是指路明灯。没有目标,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失去前进的力量。”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虽然他的听觉不断丧失,但他始终未放弃自己的音乐梦想,坚持自己的目标,所以在耳聋后依然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乐章;而如今社会上有一些年轻人,今天想干这个,明天又脑瓜一热有了新的打算。他们总是一时冲动,却从未真正深入分析自己的优势,了解自己的喜好。由于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所以他们很难朝着一个方向持久的努力,要想取得成功,简直是天方夜谭。可见,要想成为最好的自己,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而努力奋斗。
④要做感兴趣和有激情的事。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你对某个领域感兴趣,对该领域有激情时,你就可能为它废寝忘食,发挥出所有的潜力。这时候,你已经不再是为了成功而工作,而是为了“享受”而工作了。毫无疑问,你将会得到成功。2002年,比尔·盖茨在领导微软25年后,毅然把首席执行官的工作交给了鲍尔默,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投身于他最喜欢的工作——担任首席微软架构师,专注于软件技术的创新。此后,他对公司的技术方向做出了重大贡献。
⑤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制定目标的目的是为了进步,我们要把抽象的大目标简化成实际的小目标,目标设定过高固然不切实际,但目标也不可定得太低,在了解自己能力的基础上对目标进行及时调整:如果超出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提高;如果未达到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调低。达成一个目标后,可以再制定更有挑战性的目标。
⑥美国作家威谦·福克纳说过:“你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的你强。”了解自己,努力不懈地追求进步,让自己的今天胜于昨天,这样才能获得成功,才能成为更好的你自己。首段的“这个意义”指什么?
文章从哪些方面论述了“怎样才能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文章第③段是怎样证明“要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的?
包容:北京文化的魅力 (选段)
李建平
“包容”是说北京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魅力。
首先,北京文化最大的特点是中华各种文化的集结点。这是由于北京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北京文化在形成过程中是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东北山林文化,以及东南沿海文化的汇集点。历史上,北京各民族交往频繁,经济社会文化发达,是中华民族最集中和最典型的散杂聚居区。因此,北京文化丰富多彩。北京文化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从不拒绝外来文化。早在明末清初,就有北京文化通过商人、传教士传入欧洲,就有西洋文化传入北京;18世纪,也就是中国清朝乾隆年间,在中国皇家园林圆明园中就修建了西洋楼和大水法。北京文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将外来文化吸收、提高、发扬光大。这个过程有专家做过生动比喻,就像酿酒,经过醇化。还有专家指出,北京城就像一座大熔炉,各种文化到北京都要经过这座城市的检验和提升。清朝中叶进京的“徽班”是典型的民间文艺演出,经北京这座城市的醇化、提升,变成了地道的京剧,山东饭庄传来的烤鸭,变成了地道的北京烤鸭,西域的地毯变成了北京的地毯,就连杭州细化的美景也变成了北京的“三山五园”。清史专家戴逸在描述宣南文化时也有同感。他说,在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南来北往的举子,住在宣南各会馆,带来的是各地文化,甚至包括口音和方言、饮食和穿戴,在京师这个大熔炉,经过锤炼和提高,成为京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又被举子们带回各地,从而完成了北京文化海纳百川又辐射全国的作用。这种作用既是北京文化的特征,又是包容文化的生动展现。本文的论点是。
选文是分几层来进行论证的?试从文中找出能概括这几层意思的语句。
文中画线句中的“就连”两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在说明“北京文化将外来文化吸收、提高、发扬光大”时,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作简要说明。
第一段中的“海纳百川”取自林则徐的一副自勉联。这副自勉联上联和下联各两句,其他的三句是“无欲则刚”“有容乃大”“壁立千仞”,请你将它们填写到横线上,使这成为林则徐的自勉联。
上联:海纳百川,;下联:,。
世界上最疼我的人走了
小树
外公走得实在太突然了,2010年10月30日上午阳光不错,十点多的时候妈打电话给我说外公摔了一下,去了医院,医生说可以回家了。我的脑袋那个时候就全空白了,但随即安慰自己,外公肯定没事,外公不会这么快就走的,按外公的习惯,不会没打一声招呼就走的,肯定不会。
赶到外公家的时候,外公躺在床上,双眼紧闭,插着氧气管,呼吸得非常艰难,从来没见过外公这么无助过,在我的印象中,外公永远是那么稳健,从容。但是死亡的力量太可怕太强大了。四点十八分的时候,外公长长的呼出了最后一口气,然后就静静地走了。想到前一天的四点十八分时外公还在夕阳下抽着大红鹰,然后把烟蒂摁到装满烟头的大碗里;或许准备几样简单的小菜等外婆念佛回来一起吃晚饭;或者打算着喝完老酒后去哪里走走,看看哪个老兄弟;或者仅仅在想今天喝什么酒好?红酒,白酒,还是黄酒?但是现在的外公确实躺在床上,而且再也不起来了。
守灵、入柩、火化、归墓,短短三天,就这样送走了外公,活着与死亡,原来如此之近。
送走外公的仪式非常的复杂,请道士请尼姑,念经念咒,不知所以。那些做仪式的人嬉笑怒骂,极尽表演之能事。我相信神佛,相信命运,但我实在受不了这样的闹腾。外公是非常讨厌这些的,但是还是在指导下被穿上了寿衣,盖上了寿被,也许还听着那些不知所云的唱嚷。我能说什么呢?都说丧是做给活人看的,可是外公被这样该是多么难受啊,然而深深了解这些的我们尽然无能为力!所以我想,我死的时候,一定要让我穿上最喜欢的衣服,静悄悄地送我走,什么都别留,然后旁边种一棵小树。
舅舅在找茶叶的时候还翻出了一大袋的豆腐干,这是中秋节时让妈和着月饼一起带去的祖名豆腐干,外公最喜欢吃的豆腐干。那么一大袋,外公还藏着,定是不舍得一下子吃完。我拿来两袋,拆开,把供桌上的豆腐干换下了,我能做的只有这些。虽然妈说这个时候外公正在路上,还顾不上吃东西。但是我总感觉外公就在,在这个房间里,看着我们一个个非常难过,他也很难过,他说让我们别难过,他会在上面看着我们都好好的,可是外公说的时候,我们都不能听到。
送外公到山上的时候我带去了外公喜欢抽的烟和几个星期前就买好的还没带去的鱼干。这种鱼干是同事有一次从网上买来送给我的,回家的时候给外公带去了,外公说好吃,后来在超市里一直买不到,直到不久前小黄给我网上买到了一模一样的,但是这段时间一直都没有机会拿过去给外公,没想到这次拿过去的时候,外公再也吃不到了。我想在外公坟前把东西烧给外公,但妈说现在还不行,只好等下次了。
送完外公回来,厨师已经把饭菜都收拾好了,一大桌一大桌的人吃着,期间不乏感慨的人,但是觉得毕竟到了这个岁数,这样的离开也是一种挺好的方式。当我看到席间上来一道鳕鱼的时候,想起今年正月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外公特地去买了鳕鱼,特地让舅妈清蒸,说这样的做法既好吃又营养,我还是忍不住了……
现在起,再也不会有人给我准备冻米糖了,只因为有一年我觉着做着有趣、吃着好吃,吵着让外公做,但外公联系了好久都没联系上买糖稀(做冻米糖要用的主要辅料之一)的人,所以每年都会给我买上一大袋现成的等我带回去;
现在起,再也没有人会因为同事赞我拿去的杏仁好吃又去批发一大箱杏仁要我分给同事吃;
现在起,再也没人给潇洒哥买好白切羊肉后再配上自种的大蒜,然后满足地看着潇洒哥大快朵颐;或者爬上小方凳把珍藏的酒一瓶瓶给潇洒哥展示过来,问潇洒哥喜欢哪一瓶。潇洒哥说所有的家人中,外公是对他最好的人,外公不在了,回去就没有意思了。从来不轻易跪的潇洒哥随着仪式跪了很多次很多次。只是还藏着这么多好久没喝的外公怎么舍得走呢?
外公走后,一直想写点什么,却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但是每次想到外公,心里就会很沉重:怎么就这么走了呢?这句话每次都要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只好老实地去做点别的事情,等到过段时间,也许能看得清楚。
那天做了一个梦,回外公家吃饭,外公做了我最喜欢吃的梅干菜煮肉,外婆还在因为油生油熟的问题和外公拌嘴,还因为外公把那几条给我吃的野生河鲫鱼养瘦了埋怨外公,吃完晚饭,停电了,就睡在外婆晒过的暖暖的被子里,棉花的清香一直浸到心里,朦朦胧胧中,感觉外公上街给我买粢饭豆浆去了,我想叫住外公,跟他说豆浆里要加点辣酱,却怎么也叫不应……
直到现在,我一直都认为,他只是去旅游了,或是去街上给我们买早饭去了,也许若干年后,我们会在某个空间重逢。一直这么想着,心里竟苏生些希望来,于是我还是一样吃着、睡着、玩着、乐着:相逢总是有期。
在这个世界上,外公外婆是真正对我没有所求的人。
小时候,养在外婆家,但是身体很差,几乎都是外公骑着那比我高很多的28寸自行车带我去医疗站或陪着人情叫医生来家里,又一次,晚上脱衣服睡觉的时候把手给脱臼了,也是外公骑了将近两个小时自行车把裹了像粽子一样的我带到专门治脱臼的医生家里,等回来的时候已经半夜了,外婆还在家等着,给我们热了好几遍的年糕泡饭……
外公很谦逊,却极喜欢炫耀我的一点点小成绩:我的毛笔字登报纸了,外公把那张报纸藏在他的公文包里,开会去的时候给他的同事一个一个看过去,直到所有的人都说我的毛笔字写得好为止;我的作文获奖了,外公一遍一遍见人就说;我运动会跑步跑了第一名,外公就说:不要觉得我们个子小,体育就不好,其实跑步很快呢!我考试考第一名了,外公比我还高兴,正月里亲戚都来的时候,外公就拿着我的成绩单说:是镇里的第一名呢,很不容易的!一直以来,我一直是弟弟妹妹们的学习榜样,相信弟弟妹妹们在长大的过程中一定听过这样的一句话:你们姐姐……对此,我真的非常非常的惭愧,现在的我,活得比谁都窝囊,混得比谁都差,说得比谁都无力,我没带好头,即使我知道外公只要我健康、快乐地活着。
外公心地太好,种的菜可以吃了,他一家一家问过去,村里的老兄弟谁缺钱花了、谁生病了、谁需要什么药,他都记着,他都会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一直到走之前的一段时间还在叮嘱舅舅,如果他不在了,不要忘记每月去看看一个智障的老兄弟,若看他钱不够用了就接济一些。外公走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来了,里里外外,外公喜欢热闹,可是看不到了。
五七那天凌晨,外婆一个人在小间里哭,在我们前面,外婆忙东忙西,没有悲伤、没有流泪,其实我们再痛苦,又怎么比得上外婆的千分之一?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给她做好早饭、烧好热水,然后叫她起床、吃饭,嘱咐她带上热水再去念佛;再没有人在晚上打着手电接她念完佛回家;再没有人陪她拌嘴。即使舅舅他们每晚睡在隔壁,即使妈阿姨会隔天送菜过来,又怎么及外公若在的万分之一?我站在外婆旁边,任外婆靠在我身上痛哭,弟弟们站在一边,我们站了很久很久……我一直在默念:一定要多回去陪陪外婆,多回去,多回去。可是即使回去了,会给外婆烧早饭吗?回拿着手电接外婆回家吗?
那天中午,太阳很好,一群人都拿了椅子坐在外面晒太阳,聊天,打牌,外婆也坐在外面看他们,外婆也笑着,深深的皱纹里面,埋的都是心酸,这种笑,让人心疼。
有本小说叫《世界上最疼我的人走了》。
与外婆和弟弟们共勉!
今年的初雪,外公一定看见了,刚才给外婆打电话,冲口而出的一句话是:你和外公一定要穿暖和。外婆耳朵很背,没听清楚,而在电话这端的我已经泪流满面。为什么说外公是世界上最疼我的人?试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那一大袋的豆干,外公为什么没有吃完?
作者为什么要描绘那个梦境?
“外婆也笑着,深深的皱纹里面,埋的都是心酸,这种笑,让人心疼。”外婆为什么会笑?这种笑,为什么叫人心疼?
看过这篇文章之后,你一定有一些感悟。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从微博到微信陆高峰
①最近有两条关于微博和微信的消息值得关注。一条是关于微博的“坏消息”,1月31日市场研究机构的最新报告显示,2012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期间,新浪微博负增长接近40%,腾讯微博更是可怜,以接近60%的负增长排名垫底。另一条是关于微信的“好消息”,2013年1月15日,微信注册用户过3亿。
②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微博“式微”,或者即将为微信取代?
③要想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什么是博客、微博和微信。
④博客(blog)的全名应该是Web log,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通常用来在网上发表文章;微博,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博客,发的文章每篇不得超过140字,通常来表达心情,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微信,是腾讯开发的一款用于手机端的应用软件,可以联系到你的手机联系人和QQ好友,发送语音图片,找到附近的陌生人等。
⑤从微博和微信的传播形态和用户体验来看,两者之间存在差异。
⑥就传播形态而言,微博更像是“大众化”的“媒体”,而微信尚不具备媒体形态,更像是私人化的沟通工具。目前,腾讯微博用户超过5亿,新浪微博用户超过4亿,微信用户数是3亿,且正在快速增长,微信用户数量赶上微博的用户数量似乎是迟早的事。两者用户总数差别不大,但从受众面来看,微博的大众传播性质比微信更明显。A微博的受众(粉丝)数量庞大,以新浪微博为例,“微博女王”姚晨的粉丝数量,截止本文写作时高达38267622。动辄百万千万的受众数量,足以使微博的传播能力与传统大众媒体相抗衡。而微信目前还不具备大众传播的特点,B微信的用户是基于手机通讯录、QQ通讯录等相对狭窄的好友圈形成的,尽管微信也可以通过“摇一摇”和“附近的人”等功能采取“偶遇”的方式添加好友,但目前与微博相比,微信的受众面十分“狭窄”,粉丝数量也非常“可怜”。
⑦从用户的体验看,微博用户更多把微博当做微型博客、个人门户。一些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甚至将微博当成是“永不闭幕的新闻发布会”,公开发布信息。而微信用户大多将微信当做免费的语音电话来使用,只不过这种语音是略有延迟的。另外,因为用户圈比微博更加熟悉、单纯和牢固,微信的内容比微博的更加私密和生活化,较少探讨宏观的政治经济、国计民生等“大”问题,其传播定位在娱乐、个人展示等小众层面。
⑧因此,目前微信无法取代微博。但将来两者是否会融合,微博是否会像开心网等曾一度火热的媒体或娱乐工具一样被冷落,尚难以定论。也许融合是必然的,毕竟早在2010年初印度就推出了“语音版微博”,并受用户追捧,而国内也有类似的语音微博开发成功。
⑨新媒体的发展往往以我们意想不到的形态和结局出现,究竟鹿死谁手,让我们拭目以待。 文章开头提到两条消息有哪些作用,请概括回答。
根据第⑥段内容,回答问题。
(1)A句“截止本文写作时”几个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2)B句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第 ⑦节说微博能成为“永不闭幕的新闻发布会”,其原因是什么,请概括回答(2分)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有错误,请指出错误所在,并分析原因。
(1)作者在分析微博是否会被微信取代之前,特别介绍了博客,因为这三者一脉相承。
(2)国内外已经有语音微博的研发,说明微博和微信将来必定会融合。
那个凌晨的珍贵温度
(1)我们买的返程火车票是凌晨两点的,虽然今年冬天是暖冬,但在这一刻,这个四周没有遮拦的小站,还是冷嗖嗖的,有些刺骨。
(2)列车开进站的时候,刚才还稀稀拉拉站立的旅客,突然像沙丁鱼一样,呼啦一下围拢在火车每一扇敞开的门前,仿佛这里要抛出救命的肉饵。背包的、抱小孩的,谁也顾不上谁,挤作一团。我和妻儿也在其中。
(3)就在这时候,我发现了异样的动静。两三个什么也没有带的小伙子,拼命挤在大家的身后,却不见往前移动,神情鬼鬼祟祟。凭直觉,这是几个贼。我一把拉住妻子,说,别着急,咱们最后上。妻心领神会,和我一起退到人群的最后边——在贼面前,我们只好明哲保身。
(4)大家都挤得有些夸张。本来三五分钟,就可以顺利上去,但这一挤,半天也上不去一个人,再加上光线昏暗,贼更是如鱼得水。其中一个贼,忙乎得厉害。一会儿贴在人群的这边,一会儿又贴在人群的那边。看来,这是个贪得无厌的家伙。
(5)更为叫绝的是,这个家伙,还煞有介事。贴在这边的时候,喊一句“三舅,扛好包”,贴在那边的时候,还要喊一句“二妮,抱好孩子”,装扮成一个地道的出门人,来分散大家的注意力。这贼,该是个老手。
(6)最后,他贴在一个妇女身后不动了。旁边的另一个贼,也蠢蠢欲动,几次想在这个妇女身上猎取点什么。无奈,这个贼紧贴在妇女身后,另一个贼急得够呛,却无从下手。
(7)我在后边,看得惊心动魄。
(8)更可怕的是,最后,这个贼竟然和我们一起上了火车。真是令人费解。一般情况下,他们会在这时候四散逃去,怎么会上了火车呢?是不是没有得手,还是另有所图?他的这一举动,令人惴惴不安。借着火车车厢内的灯光看过去,这个贼,三十多岁,看起来也算慈眉善目。从穿着上看,并不光鲜。刚刚站定,他便急切地拍了拍刚才在车下的那个妇女,问:大姐,没丢什么吧。妇女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口袋,满脸狐疑地看了他一眼,说,没丢。随后,便冷漠地走向车厢深处。他笑了笑,说,那就好,那就好,没丢什么最好了。
(9)车厢内,已经没了座位。上来的人,几乎又原封不动地挤在车门口。而这个贼,就在我身边。车开动的时候,他突然朝我笑了一下,真诚,又有几分释然。他说:“你把我当贼了吧。”他怎么知道我把他当贼了呢?我心里突然咯噔一下,脸上辣辣的,有几分不自在。他又笑了笑,说:“出门在外,不提防可不行,刚才,大家多危险,啧啧,那两个贼!”我将信将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好。他接着说:“大家都像你就好了,你警惕性就够高的,躲得远远的,呵呵。”“啊?!你真的不是贼?”我半信半疑。他说:“反正,你在后边,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那你是在干什么?”我有些迫不及待,想弄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
(10)“看来,你真把我当贼了。”他笑着斜了我一眼,笑容很纯净,“我啊,挤在人们的后边,是故意来扰乱贼的,不想让他们得手呗。”“那‘三舅二妮’是怎么回事?”我抛出了最后的疑问。他狡黠地笑了笑,说:“很简单,我要不这样,贼们会以为我是在故意坏他们的事情,那样的话,他们非把我揍死。”
(11)哦,原来这样!上一刻,那个在冷风中可恨的“贼”,这一刻,已经变成了一个可亲可敬的男人。我想,那个匆匆走向车厢深处的妇女,一定没有感受到这个男人给过她的保护和帮助吧,也许,她永远也不会感受到。但是,男人心底的善良和温暖,不会因此而消失,它已经成为那个寒冷的凌晨,最珍贵的温度。结尾处“我”发现“贼”是个好人,其实上文已有铺垫,请概括出其中三处。
下面的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虽然今年冬天是暖冬,但在这一刻,这个四周没有遮拦的小站,还是冷飕飕的,有些刺骨。②刚才还稀稀拉拉站立的旅客,突然像沙丁鱼一样,呼啦一下围拢在火车每一扇敞开的门前,仿佛这里要抛出救命的肉饵。第八段画线部分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回答。
根据全文内容,指出标题中“珍贵的温度”的具体含义,并分析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碗米粉[来
天有些冷,父亲突然对我说,你陪我去一趟桂林吧。父亲越来越老了,行动也越来越不方便,已经不能独自外出了。我那时正好要去西双版纳,就说,桂林你已去过了,西双版纳还没去过,干脆和我—起去西双版纳吧。父亲摇摇头。我又提了几个父亲没去过的地方,父亲仍然摇头,态度很坚决。没办法,只好陪父亲去桂林。路上,我问,为什么非要到桂林呢?父亲说,我要去吃米粉。就为这原因?我哭笑不得。桂林米粉,我们那儿就有卖的,大老远跑去就为吃碗米粉,看来,父亲真的变成了老小孩。
车站的旁边就有不少卖米粉的,我说,我给你买一碗?父亲不让,带着我一家一家地找,可一次也没有坐下来。我说,随便买一碗不就行了,何必找来找去的。父亲很坚决地说,不,我要找一位姓杨的。我奇怪,他的米粉特别好吃?父亲嗯了一声,又说,我还欠他一碗米粉钱呢。
父亲说,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那次他来桂林,玩得很开心,眼看返程的时间就要到了,他匆匆赶到车站,买了返程的车票。这时,他才发现肚子咕咕地叫个不停,于是就在一家小店要了一碗米粉。也许是因为太饿了的缘故吧,那天的米粉特别好吃。可是等他付钱的时候,他愣住了,手插在衣兜里怎么也拿不出来。他的钱包丢了,他一分钱也没有了。他尴尬地站在那里,脸上立刻冒出一层汗水。店主看出他的窘态,问,没带钱?父亲低下头说,钱丢了。这样吧,你把你的地址、姓名给我,回去后我一定把钱给你寄过来。店主又打量了一下父亲,说,不用了,下次到桂林来,还来吃我的米粉,不过得给两份钱。父亲红着脸答应了。十五年了,父亲没有再去过桂林,那碗米粉在父亲的心头挥之不去。他甚至不知道那位店主叫什么,只知道他姓杨。
父亲和我把车站周围的小吃店找了几遍,也没有找到那住姓杨的。父亲就向人打听,终于有人告诉父亲,姓杨的店主早搬走了,搬到哪里没有人知道。失望如厚厚的阴云,蒙在父亲的脸上。他连连叹气。父亲开始带着我在桂林慢慢寻找。要在那么大的桂林寻找一个不知道名字的人,谈何容易.我们找了整整两天,也没有找到。天越发冷了,再过24小时我们就要回去了,没有办法,我进了一家网吧,在网上发帖,请网友帮忙寻找那位姓杨的店主。
第二天中午,有人打我的手机,说他就是我们要找的人,请我和父亲去吃他的米粉。我和父亲按他说的地址找到了他。他的头发已经全白了,动作慢慢腾腾的,老态毕现。父亲还是一眼认出了他,紧走两步,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说,我可找到你了,我可找到你了!语气中满是激动。只是我有些疑惑,这个小店我前天来过,店主是个年轻人。也许是他的儿子吧,我想。米粉端上来了,味道确实不错。父亲吃得很香,也很从容。然后,父亲执意按照自己的标准付了钱。
临别时,父亲又一次握住了他的手,说,要是我还能来桂林,我还来吃你的米粉。
他没有说话,只是使劲握了握父亲的手。
返回的途中,电话响了,是那位姓杨的店主打来的。他说,我们吃米粉的那家小店并不是他的,他身体不好,几年前就收了生意。听说我们在找他后,他特意和店主商量,临时当了一会儿店主,又给我们做了一次米粉。
挂上电话,我的眼中留下了两行泪水。那碗米粉的香味弥漫在我的周围,温暖着我。联系选文语境,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他尴尬地站在那里,脸上立刻冒出一层汗水。
(2)他没有说话,只是使劲握了握父亲的手。 收了生意的杨店主“又给我们做了一次米粉”,你如何理解他的这一举动?
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结合文意,说说你对选文最后一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