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二)人生的另一种财富
①我是在贫穷和耻辱中长大的。父亲是一位蹬三轮车的,他每天蹬车送我上学。这令我的同学羡慕不已,他们说你爸妈真疼你,天天雇车送你上学。同学的话提醒了我,如果他们知道送我上学的不是家里雇的,而是我的父亲,他们又该如何议论呢?我一下子被一种耻辱感击垮了。从此,我再也不让父亲送到校门口,在离校门口很远的地方就偷偷下了车。
②我的母亲四处打工,为我攒钱。她坚信,我能考上大学。从我上学开始,每次学校公布成绩的日子就成了我们约定的节日。那天我们会吃上一顿红烧肉,以示庆祝。在我的印象里,红烧肉是最好吃的东西。没想到大学里的一次红烧肉,却给我留下了难以抹去的耻辱记忆。
③到我上大学的时候,母亲被巨大的学费数额吓呆了,她拿出了全部的积蓄,也仅够我一个学期的费用。我只好向学校提出了特困助学申请。
④上学没几天,全班都知道了我是特困生,因为我被安排住在便宜而破旧的老楼里。与众不同的我成了他们着重注意的人。他们用好奇和怜悯的眼光看我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上学一年多,前后左右的惊异的目光,让我如万箭穿心。我经常找一个角落,狼吞虎咽地噎进去一个没有菜的馒头。我用读书来消解难熬的孤独。书是不挑人的,它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打开它的人们。但有一个奢侈的行为我却一直不肯放弃,就是每月一次和中学几个好朋友的网上聊天,它给了我孤独的生活以极大的安慰。有一次我在网吧遇上了一个同班同学,他当时惊诧极了。再有就是我在大学里过第一个生日时,我奢侈地买了一份红烧肉……
⑤后来就到了让我终生难忘的那个耻辱的日子。那是一次社团活动,大家讨论帮助特困学生的事。有同学当时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说,特困生应该得到我们的帮助,可我们班有的特困生还上网吧,吃红烧肉……我无地自容。我这才发现了贫穷不在于它本身,更大程度上是对人的精神折磨。我无法忍受这种被打入另类的感觉。
⑥当帮助变成了一种施舍,我宁愿不要。我在忍受现实还是退学之间犹豫了很久。我想起了父亲的后背,我想起了母亲在我接到的录取通知书时四处奔走相告的情景,我想起了当时自己的决心……我忽然感到,我无权选择放弃。贫穷本身不是罪过,因贫穷而放弃了自己生存的尊严,这才是罪过。
⑦第二天是写作课,老师的作业是感受你生活中的爱。许多同学充满激情地念起了自己的作文,他们感激父母为他们带来的幸福,为他们创造的条件……老师不做一声,直到最后,才失望地问:“还有没有同学要说?”我举起了手,讲了父亲的后背,冬天落在上面的雪和夏天流着的汗;我讲了母亲为我攒钱的情景。我讲了小时候吃苹果,父母把苹果细细地削掉了皮,一口一口地喂我吃,而削下的苹果皮,他们却谦让着,谁也不肯吃,最后,母亲又用它给我煮了苹果水。我说我很庆幸,贫穷只让我生活更艰难些,但它却不能剥夺我爱的权利,我感谢父母的爱。我为小时候对父亲的伤害而忏悔……
⑧教室里响起一片抽泣的声音。
⑨下课时老师对我说,我非常感谢你,你比我更清楚地告诉了大家,什么是爱的真谛和尊严的意义。
⑩从这时起,我走出了耻辱,我用一种正常而不是自卑的心态与同学们相处了。我不再为只有一个馒头的午饭而难为情了,我能坦然地穿着陈旧的衣服走在青春靓丽时尚流行的校园里。在那一个假期到来的时候,我给父母写了一封信……阅读全文,回答“人生的另一种财富”是什么?(2分)
请写出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句话,并谈谈理由。(3分)
句子:
理由: 文章第④段加点词“噎”用得好,好在哪里?(2分)
仔细阅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会在给父母的信中写些什么内容? (只写内容要点)
阅读林清玄的《清净之莲》一文,回答问题。
①偶尔在人行道上散步,忽然看到从街道延伸出去,在极远极远的地方,一轮夕阳正挂在街的尽头,这时我会想:如此美丽的夕阳实在是预示了一天即将落幕。
②偶尔在某一条路上,见到木棉花叶落尽的枯枝,深褐色的孤独地站在街旁,有一种萧索的姿势,这时我会想:木棉又落了,人生看美丽木棉花的开放能有几回呢?
③偶尔在路旁的咖啡座,看绿灯亮起,一位衣着素朴的老妇,牵着衣饰绚如春花的小孙女,匆匆地横过马路,这时我会想:那年老的老妇曾经是花一般美丽的少女,而那少女则有一天会成为牵着孙女的老妇。
④偶尔回到家里,打开水龙头要洗手,看到喷涌而出的清水,急促地流淌,突然使我站在那里,有了深深的颤动,这时我想着:水龙头流出来的好像不是水,而是时间、心情,或者是一种思绪。
⑤偶尔在山中的小池塘里,见到一朵红色的睡莲,从泥沼的浅池上昂然抽出,开出了一个美丽的音符,仿佛无视于外围的染着,这时我会想:呀!呀!究竟要怎么样的历练,我们才能像这一朵清净之莲呢?
⑥偶尔我们也是和别人相同地生活着,可是我们让自己的心平静如无波之湖,我们就能以明朗清澈的心情来照见这个无边的复杂的世界,在一切的优美、败坏、清明、污浊之中都找到智慧。我们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一切烦恼都会带来觉悟,而一切小事都能使我们感知它的意义与价值。
⑦在人间寻求智慧也不是那样难的,最要紧的是,使我们自己有柔软的心,柔软到我们看到一朵花中的一片花瓣落下,都使我们动容颤抖,知悉它的意义。
⑧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唯其柔软,我们才能精致;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超拔自我,在受伤的时候甚至能包容我们的伤口。
⑨柔软心是大悲心的芽苗,柔软心也是菩提心的种子,柔软心是我们在俗世中生活,还能时时感知自我清明的泉源。
⑩那最美的花瓣是柔软的,那最绿的草原是柔软的,那最广大的海是柔软的,那无边的天空是柔软的,那在天空自在飞翔的云,最是柔软的!
⑾我们的心柔软,可以比花瓣更美,比草原更绿,比海洋更广,比天空更无边,比云还要自在。柔软是最有力量的,也是最恒常的。
⑿且让我们在卑湿污泥的人间,开出柔软清净的智慧之莲吧!(有删选)作者以“清净之莲”为题有何好处?
读了文章第⑤段后,你想到了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哪两句话?在作者看来,怎样才能做一株“清净之莲”呢?请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回答。
请你说说对第⑥段划线句子的理解。并请联系自己学习或生活中的一个事例来加以说明。
“最要紧的是,使我们自己有柔软的心,柔软到我们看到一朵花中的一片花瓣落下,都使我们动容颤抖,知悉它的意义。”真正的大师,总是怀着一颗悲悯的心,以大智大慧的胸怀来怜悯同情苦海中的世人、甚至一花一木。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你对这种悲悯情怀的理解。
【材料】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我还有点自知之明,我注定是一个渺小的人,也甘于如此,我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这一棵古藤的灭亡在我心灵中引起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 ——季羡林《幽静悲剧》
阅读彭子文《宽容读人》一文,回答问题。
①读人,比读文学写就的书就更难。我认认真真地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
②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伞悄悄地先走了。你读他时,千万别埋怨他。因为他自己不愿意被雨淋着(况且是人家的伞),也不愿意分担别人的困难,你能说什么呢?还是自己常备一把伞吧。
③有的人,在面对你倾诉深情的时候,语言的表述像流淌一条清凉、甜美的大河,而在河床的底下,却潜藏着一股污浊的暗流。你读他时,千万别憎恨他。因为凡是以虚伪的假面来欺骗别人的人,人前人后活得也挺难的,弄不好还会被同类的虚伪所惩罚,你应该体谅他的这种人生方式。等待他的人性的回归和自省吧。
④有的人,在你辛勤播种的时候,他袖手旁观,不肯洒一滴汗水,而当你收获的时候,他却毫无愧色地以各种理由来分享你的果实。你读他时,千万别反感他。因为有人肯于分享你丰收的甜蜜,不管他怀着什么样的心理,都应该保持欢迎的态度。你做出一点牺牲,却成全了一个人的业绩欲,慢慢地,会让他学会一些自尊和自爱。
⑤有的人,注重外表的修饰,且穿着显示出一种华贵,而内心深处却充满着虚伪,充满了无知和愚昧,那种文化的形态,常常不自觉地流露在他的言语行动中。你读他时,千万别鄙视他。因为他不懂得服装是裁缝师制作的,仅仅是货币的标志,而人的知识、品德和气质,却是一个人的真正的人生价值。对于庸俗的人,你可以反观对照一下自己的行为。
⑥读别人,其实也在读自己。读真、读善、读美的同时,也读道貌岸然背后的伪善,也读美丽背后的丑恶,也读微笑背后的狡诈。
⑦读人,最重要的是读懂怎样为人。
⑧读人,是为了要做一个真正的人。
⑨因此,读人时,要学会宽容与大度,才能读出一些有益的东西,才能读出高尚、欢乐和幸福。
⑩尽管我还没有读完这本“人之书”,但我会一直努力从各方面去阅读。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文章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战国时,梁、楚两国边界各自种了一块瓜田。梁人勤劳,种的瓜长势很好。而楚人懒惰,种的瓜长势不好。出于妒忌,楚人偷偷去糟蹋梁人的瓜秧。梁人就向县令宋就请求报复。宋就不但加以阻止,反而派人每晚悄悄地去为楚人浇瓜。结果楚人的瓜长势也很好。楚人大受震撼,便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楚王听说之后就遣使入梁表示感谢,自此以后两国交好,再无战争。
请根据本文的观点,对材料中县令宋就的行为进行评价。其实这则材料也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对此你怎么看?
阅读《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回答问题。
①近日,华中农业大学举办了首届“黄金大米品尝大会”。与我们往常见到的白色大米不同,这次供人品尝的却是金灿灿的大米饭。据介绍,这是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的新品种大米。转基因技术到底是人类的福音还是隐患?人类如何正确认识转基因技术呢?
②转基因技术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过去改变植物的品种主要是通过育种,这种传统的育种方式需要的时间长,并且必须一次一次地进行选育。而转基因技术就不同了,可以选择任何一个目的基因转进去,就可得到一个相应的新品种,不用再花那么长的时间筛选了。
③再次,通过转基因技术可培育高产、优质、抗病毒、抗虫、抗寒、抗旱、抗涝、抗盐碱、抗除草剂等特性的作物新品种,以减少对农药化肥和水的依赖,降低农业成本,大幅度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改善食品的质量,缓解世界粮食短缺的矛盾。例如美国栽种一种含有抗虫基因的马铃薯,可使大量减少杀虫剂的使用,生产成本较之以往有明显降低。阿根廷播种转基因豆种后,大豆抗病和抗杂草能力大为增加,使用农药和除草剂的量减少,大豆的产量大幅增加18%。
④任何一项新的科学技术的应用都有它的两面性,转基因技术同样不能例外。据报道,有些转基因生物产品可能含有有毒物质和过敏源,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严重的甚至可以致癌或导致某些遗传疾病。
⑤大量的转基因生物进入自然界后很可能会与野生物种杂交,造成基因污染,从而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这种污染对环境及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比其他任何因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都难以消除。例如:抵抗除莠剂的转基因油菜会使野生芥菜受到传染,从而使野生芥菜对除杂草措施不敏感。
⑥令人不能忽视的现状是,当国外反对转基因食品的运动已经进行得如火如荼,就其安全问题已经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我国的大多数消费者尚没有明白过来“转基因”为何物。因此应加大宣传力度,让消费者充分了解和认识转基因食品,不仅仅是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有利于转基因食品的健康发展。(选自中国科普网,有删改)文章谈的是转基因技术,为什么第①段从首届“黄金大米品尝大会”说起?
指出下列说法中的错误,并简述理由。
⑴第③段中划线句子仅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美国栽种的这种具有抗虫基因的马铃薯确实能抗虫害。
⑵第④段中加点的“可能”这个词,说明转基因食品是有毒的,“可能”这个词是可以去掉的。请分别概括出文中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
阅读《梧桐摇落故园秋》一文的节选,回答问题,共17分。
①记忆总是泛黄的,就像秋桐的叶,一片片地与季节、岁华和情怀同在风中摇落。我对于旧居的记忆总与巷口的几株梧桐牵扯在一起,挥之不去拂而又来,时间愈长,那几株老桐愈清晰地成了家的意象。
②小巷在古城的东隅,巷口植着梧桐树,秋风起时,黄叶越过围墙落在我家的庭院。学校在巷尾,从家里走去不过十分钟的路,就在这条巷子里走过了我的童年和少年。巷的中间是一座名园,整条巷子呈回字型绕在它的周围,那是我孩提时常去的地方。园林的管理员与我外公熟,对我向来是不收门票的,甚至有时带几个小朋友同去也无妨。园中的人文碑刻亭台楼阁对于孩子是毫无吸引力的,感兴趣的只是池中的红鲤,后院的假山和一步跨得过的石桥。听大人说,曾经有个画师在园中豢养过一头猛虎,唤作“虎儿”,月黑风高之时,园中仍依稀可闻虎啸之声。我听了不禁有些悚然。事隔多年,我对园中草木建筑犹能不差分毫地画出,只是偶尔买了票进去,留意更多的却是郑燮的联对,还有何绍基的字了。外公每天清晨都要去园中喝茶,茶具茶叶是自带的,老茶客也就那么几个。临出门时,外婆拣两个青橄榄,用菜刀背在砧板上拍几下,放在外公杯中。即便是寻常的粗茶,冲泡出来清香四溢,甜甜的,涩涩的。
③银黄色的月光,透过浓绿桐叶的隙缝泻在院子里。一个孩子躺在竹榻上数着天上的星星,说着和星星一样多的傻话,他的外婆坐在身边慈爱地望着他,轻轻的挥着蒲扇,怕孩子热了,怕他给蚊子叮着……孩子央着外婆讲故事,那是个老得掉了牙的故事,不知讲了多少遍了,外婆笑吟吟地依了,娓娓地讲着,孩子静静地听着,可总是快讲到故事的结局,他已甜甜地进入了梦乡,睡得那么安详。这时只有风儿徐徐地吹,梧桐的叶子沙沙地应着……孩子渐渐地长大了,再也不央着外婆讲故事,故事的结局他不再关心。外婆也老了,走不动了,精神好时请人搬个藤椅坐在巷口等着孙儿回家。深秋的梧桐开始落叶了,枯叶乏力地随风飘零,落在了外婆的旧藤椅上。
④出了小巷往南数步便是南园,菜畦蛙鸣豆棚瓜架,又是另一番田园景象了,这是孩子们亲近自然的所在。一帮顽童在南园上捉蟋蟀、捕蝌蚪、抓青蛙……然后将“猎物"投入邻桌小女生的书包里,一睹芳容失色尖声厉叫而后快。欢乐无忧的童年一去不返,现在回想起来只觉得好笑,那帮恶作剧的家伙有的竞也已为人父。不过,那时的孩子似乎都带几分少年老成,也许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吧。南园玩累了,几个知心的便坐在巷口的梧桐树下,大言不惭指点江山,似乎个个天将降大任于其肩。如今岁月的尘埃落定,同学相聚,谈起梧桐树下的少年意气往往一笑而泯,笑得有些无奈,有些羞愧,又多了几许世故。然而,泯却的情怀却是最可贵的。等到我们老时,巷口的梧桐树下可能又会聚起几个闲话秋月春风的白头人。人生或许就是如此。
⑤是的,巷口梧桐依旧,而巷里的人呢?老宅已经拆迁了,那座园林也已改换门庭,正门修葺一新,每天送往迎来。黑漆漆的后门则紧紧地闭着,多年以前,这曾是园的入口,我怔怔地望着它……,突然,那门嘎吱一声打开了,外公、少年的我,还有那些小伙伴们走了进去,脸上挂着灿烂的微笑,外公喃喃地说,梧桐树好,梧桐令人清爽,不像桂花树香气太媚太俗,多闻了会得病的……一片桐叶落了下来,扣在了门环上,我蓦地惊醒。又是一个秋天。第①段中写“时间愈长,那几株老桐愈清晰地成了家的意象”。为什么梧桐会成为家的意象? (3分)
故园常和童年联系在一起,通读全文,找一找文中写了哪些童年旧事,用概括的语言写出其中的三件。(3分)
文中“银黄色的月光,透过浓绿桐叶的隙缝泻在院子里”一句的“泻”字用得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看法。(3分)
文中划线的三句话对揭示主题和展开内容有什么作用?(4分)
文章多处用到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一例,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回答问题。(共8分)
小的决定大的
①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没有一个是经国大计,却为任何一个当政者所不能忽视。一场疯牛病,几乎颠覆了英伦三岛。
②中国古典文学巨著以大开大合的情节见长,但感人肺腑,让人记下的却是“石卵化猴”“桃园结义”,以及“玉在匣中”,“钗在奁内”这些生动的细节。
③几乎所有动植物繁衍的种子,都是核儿,很小很小的。风可以刮着走,鸟儿可以用嘴衔,被人不经心就可以忽略甚至丢弃的,却负载着生物自然的最伟大传承。
④任何庞然大物,都不能忽略小,只有小,才是最具繁衍力的。
⑤近代尽人皆知的重大发明、发现,从苹果落地发现地心引力,到开水冒气引发的蒸汽机的利用,无不是由偶发思端的小事影响整个世界的。
⑥一位生活在硅谷世界的人告诉我,微电子技术的诞生和发展,是从最初集成电路只包含几个几十个元器件,发展到一个小小硅片上可以制作出几十万个上百万个元件,形成微型电子电路的。正是这个微型电子电路,带来当今世界飓风般的各种生产方式大规模乃至超大规模变化。
⑦可见,未来最终改变我们这个世界、影响人们生活的,不在宇宙,乃在毫微。
⑧张艺谋初入社会,在生活的最底层当弹棉花的辅助工。那时候仅仅为了调节生活,他买了台照相机,怎么也没想到就是这台小小的照相机,后来竟在他报考北京电影学院时派上用场。从此,陕西少了一个苦力,中国多了一个让世界刮目相看的电影导演。美国的麦当劳,就是从吸引小孩,改变幼年的饮食入手,从小让你喜欢我这种快餐方式,然后到你上学长大,多少年,仍然光顾我。这是真正做不起眼的大买卖!
⑨由此观之,小事还能致走向。
⑩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中国至圣老子说的话,值得我铭记一生。想行千里吗?想成大树吗?那么,从脚下开始,从毫末做起。
(选自《经典阅读集萃》,有删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的?
文章第⑩段引用的老子的话属于什么论据?有什么作用?
文章第⑥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分析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