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小题。
对电影《祝福》的一点看法
胡 裴
电影《祝福》里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这个情节在鲁迅写的原文里是没有的。而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里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以至于她最后被旧社会所吞噬。
原文里面写的祥林嫂对现实的社会没有作出任何反抗的,她也无法反抗。从鲁四老爷到四婶,到柳妈再到鲁镇里的人们都在她的变化里作出消极的反应。鲁四老爷骂她是“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而四婶知道她改嫁后,根本不让她碰祝福的祀器。而柳妈也是一个受封建社会思想和礼教毒害极深的人,也是旧社会的受害者。不过,她却和其它鲁镇上的人一样,抱着冷冷的态度。而鲁镇上的人更是对祥林嫂漠不关心,从祥林嫂儿子被狼吃,到祥林嫂的死,她们都是抱着一样的态度,谁也没有真正地关心过祥嫂林。平日里听祥林嫂的倾诉,也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没有那么单调乏味。而祥林嫂,由始至终都是没有反抗的,都是默默地忍受。
文中写到四婶对祥林嫂的态度越来越来差,她不准祥林嫂碰祭祀的工具,从开始叫祥林嫂“祥林嫂,你放着罢!”到最后的“你放着罢,祥林嫂!”这一过程,祥林嫂的态度也是一样,不言语,默默地站到另一边,怔怔地看着。“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黑色,也不再去取烛,只是失神地站着。”这一切,都说明了鲁迅所想写的,所表达的祥林嫂是不可能对封建社会做出任何反抗的。而最后,祥林嫂去问“我”世上有没有鬼的时候,她的态度也是希望有其有,又希望其无的。而无奈之下,她还是选择死亡。这可能是她必然的结果,因为她无法做出任何的反抗。在那个世界里,每一位都是“被吃者”。而“被吃者,也在无意中吃人。”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之下,祥林嫂的死,也就成了必然。而她的挣扎就不算是对旧社会的反抗,而问灵魂也只是“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她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所以她也没有明确的态度。鲁迅写作态度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作者的目的只是把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摧人留心,加以治疗。
对电影《祝福》中“怒砍门槛”这一情节,历来众说纷纭,下列分析比较切合实际的一项是(      )

A.作品的改编符合当时社会实际需要。
B.丰富了电影的情节内容,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
C.电影具有形象性的特点,这样一个行动性很强的镜头,使得情节生动形象。
D.改动的情节可以提高鲁迅原著的思想性。

下列分析不合乎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

A.祥林嫂在旧社会里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
B.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以及鲁镇里的人们,都对祥林嫂的变化作出了消极的反应,使得祥林嫂不可能反抗。
C.祥林嫂的挣扎不能算做是对旧社会的反抗。
D.鲁迅的写作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认为祥林嫂的反抗力度不够。

文中说“她的挣扎就不算是对旧社会的反抗”,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请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说笑
钱钟书
自从幽默文学提倡以来,卖笑变成了文人的职业。幽默当然用笑来发泄,但是笑未必就表示着幽默。一般人并非因有幽默而笑,是会笑而借笑来掩饰他们的没有幽默。笑的本意,逐渐丧失;本来是幽默丰富的流露,慢慢地变成了幽默贫乏的遮盖。
笑是最流动、最迅速的表情,从眼睛里泛到口角边。东方朔《神异经》载东王公投壶不中,“天为之笑”,张华注说天笑即是闪电,真是绝顶聪明的想像。据荷兰夫人的《追忆录》,薛德尼•斯密史也曾说:“电光是天的诙谐。”笑的确可以说是人面上的电光,眼睛忽然增添了明亮,唇吻间闪烁着牙齿的光芒。我们不能扣留住闪电来代替高悬普照的太阳和月亮,所以我们也不能把笑变为一个固定的、集体的表情。经提倡而产生的幽默,一定是矫揉造作的幽默。这种机械化的笑容,只像骷髅的露齿,算不得活人灵动的姿态。柏格森《笑论》说,一切可笑都起于灵活的事物变成呆板,生动的举止化作机械式。所以,复出单调的言动,无不惹笑,像口吃,像口头习惯语,像小孩子的有意模仿大人。老头子常比少年人可笑,就因为老头子不如少年人灵变活动,只是一串僵化的习惯。幽默不能提倡,也是为此。一经提倡,自然流露的弄成模仿的,变化不居的弄成刻板的。这种幽默本身就是幽默的资料。这种笑本身就可笑。一个真有幽默的人别有会心,欣然独笑,冷然微笑,替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也许要在几百年后、几万里外,才有另一个人和他隔着时间空间的河岸,莫逆于心,相视而笑。假如一大批人,嘻开了嘴,放宽了嗓子,约齐了时刻,成群结党大笑,那只能算下等游艺场里的滑稽大会串。所以,幽默提倡以后,并不产生幽默家,只添了无数弄笔墨的小花脸。挂了幽默的招牌,小花脸当然身价大增,脱离戏场而混进文场,反过来说,为小花脸冒牌以后,幽默品格降低,一大半文艺只能算是“游艺”。小花脸也使我们笑,不错!但是他跟真有幽默者绝然不同。真有幽默的人能笑,我们跟着他笑,假充幽默的小花脸可笑,我们对着他笑。小花脸使我们笑,并非因为他有幽默,正因为我们自己有幽默。
所以,幽默至多是一种脾气,决不能标为主张,更不能当做职业。我们不要忘掉幽默的拉丁文原意是液体,换句话说,好像贾宝玉心目中的女性,幽默是水做的。把幽默当为一贯的主义或一生的衣食饭碗,那便是液体凝为固体,生物制成标本。就是真有幽默的人,若要卖笑为生,作品便不甚看得,例如马克•吐温。真正的幽默是能反躬自笑的,它不但对于人生是幽默的看法,它对于幽默本身也是幽默的看法。提倡幽默作一个口号,一种标准,正是缺乏幽默的举动;这不是幽默,这是一本正经的宣传幽默,板了面孔的劝笑。
(选自《写在人生边上》,有删改)
在作者看来,什么是真正的幽默?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二段的论述层次。
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断桥的虚与实
程耀恺
①四月的最后一天,我来到杭州。仿佛置身巨大的青绿山水画中,惊回首,自己已经成了画中人。身为画中人,我心里却盘算着如何给这画图的某一特殊部分,拍一张像——这是隐藏已久的一个心愿:为断桥留影。拍好了,存到电脑里,没事的时候,调出来看看,聊慰思古之幽情。
②我心中有个断桥结,它发端于三十年前。那是一个七夕之夜,杭州城姚园寺巷的束家小院里,一位长辈意味深长地问我们:天上牛郎织女要相会,鹊儿来搭桥,这鹊桥,既浪漫又踏实,足以承载思念与惊喜。可人间的许仙白娘子,怎么就看上了一座断桥?
③这个七夕之问,从此潜伏到我的灵魂深处。三十年来,我有种种答案,但都拿不准。
④随着阅历的积累,见识的增多,我开始懂得,凡事先从浅处入手,我就问自己:这断桥,是为了《白蛇传》而预设的呢?抑或《白蛇传》是为断桥而量身定做的呢?
⑤一个年轻的后生,搭救了青、白二蛇。有了这样的因缘际会,那蛇便化为美女,嫁给恩主。这故事在中国,尤其在江南,像风吹流水一般地流播,故事中爱情的、伦理的、宗教的诸多元素,纠缠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但有一条可以肯定,要是没有断桥的介入,那么,《白蛇传》也许与普通的江南地方戏,永远难分伯仲。
⑥不管怎么说,一场惊天动地的爱情,硬是把相貌平平的一座石拱桥,诗化了,神化了。从此,弧度近乎直线的断桥,渐渐地隆起,慢慢地升腾,以至上接银河,下连人心。近处的雷峰塔,远方的金山寺,都成了陪衬。亦真亦幻的许仙白娘子相会,让断桥成了一座延续千年的“爱情桥”。那断桥仿佛从现实世界中,搬移出来的奇妙空间:烟火人间、灵异世界、美学视野、感情天地,分分合合,变动不居。正是这个奇妙的空间,让许仙成为混沌相公,让白蛇成为痴情娘子,让青蛇成为刚烈小青,而本该普渡众生的僧人,却成为荼毒生灵的法海。
⑦不难想象,若是没有白娘子和许仙,没有他们的痴心与负情,没有他们的抗争与醒悟,这断桥,便是个俗桥,湖上烟柳画桥有的是,它们或声名显赫,或风情万种,它们会毫不客气地把平庸的断桥,挤到自己的影子里。然而造化弄人,丑小鸭竟然成了白天鹅,人妖之恋,居然拨动了人类柔弱的心弦,一处又一处的游客,向往断桥,不远千里而来;一代又一代的情人,陶醉断桥,在桥上喜结连理。连我那穷乡僻壤的故乡,没见过世面的村夫野老,赶上春光明媚之时,也会哼上一句“西湖山水还依旧……”,他们口中的白娘子,他们心中的断桥,虽然不能给他们苦难的命运,带来一线希望,至少给他们平淡的日子,吹进一丝暖意。
⑧无论谁,只要靠近断桥,就会觉得,时间凝固了,季节止步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断桥上,天天都是人间四月天。
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断桥成就了《白蛇传》。反之《白蛇传》也成就了断桥。
⑩就在我从杭州回来,把断桥的图片存入电脑的那天晚上,我与老人在梦中不期而遇。看了照片,老人先是若有所思,转而喃喃自语:以前忘掉告诉你们小辈,打你出世起,这断桥,早已不是许仙白娘子的断桥了。我听得没头没脑,老人倏忽不见了。
11打那之后,一连好几天,我都寝食不安,难道此桥非彼桥?后来,终于在一本叫《钱塘遗韵》的书里,找到了1923年前断桥。看上去,桥上桥下,一色石阶,桥的正中,有亭翼然。我心里一亮堂,难怪不同的脚本里,青儿都不改其口:“看前面已是断桥亭,待我扶着娘娘,去至亭中,稍坐片时”。可惜,为了让富人能在白堤上开车,毁亭、削拱——权力矮化了断桥。
12如果白娘子一家,也有今生今世,面对这座被红男绿女们视为“爱情桥”的断桥,会不会感到陌生呢?
(选自《散文》2010年第9期,有删节)
请分析文中第七段画线句的表达特色。
文章第二段和第十段两次写到老人,说说老人在文中的作用。
第十一段中作者为什么要提到《钱塘遗韵》里1923年前断桥?
文章题为“断桥的虚与实”,说说其“虚”的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胡秋原:两岸破冰第一人
(1)1910年出生于湖北黄陂的胡秋原,15岁时考入国立武昌大学学习理工,后因加入共青团,主编《武汉评论》,反对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屠杀共产党人而遭受白色恐怖的追捕。
(2)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回国投身抗战,被任命为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中央日报》副总主笔,以及《东南日报》和《香港时报》总主笔,并任暨南大学、复旦大学教授,创办《祖国》《民主》《政治文化》及《评论》等刊物,宣传全民族抗战。
(3)1948年,胡秋原当选为国民党政府首届立法委员,1950年去台后仍任立法委员、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大学教授,独立主办《中华杂志》。胡秋原一生著作等身,达100余种3000余万字。他一生都在为促进中华民族统一奔走四方。
(4)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海峡两岸统一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胡秋原力主两岸和平统一。他曾说,台湾和大陆是一个整体,大陆不能没有台湾,没有台湾便失去屏障;台湾不能离开大陆,离开大陆便成了国际孤儿。两岸必须统一在一起,否则两边都要受到损害。他特别强调:台湾想离开大陆搞独立,不但在政治上不可能,在经济上也做不到,如硬要分裂出去,受苦的还是台湾民众。
(5)1988年4月,胡秋原在台岛发起成立“中华统一联盟”,并被公推为荣誉主席。9月12日,他无视台湾当局“三不”政策,偕夫人敬幼如、长女胡采禾及“统一联盟”代表,由美国旧金山直飞北京,是为海峡两岸隔绝40年后首位赴大陆访问的台湾高层人士,被誉为“两岸破冰第一人”。
(6)到达北京的当日,胡秋原就得到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李先念的亲切接见。胡秋原充满激情地说:“20世纪中华民族多灾多难,民族分裂的状况至今依然存在,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尽快地结束这个不幸。于是,我不管‘三不’不‘三不’,就迫不及待地来到这里与主席共商国是。”
(7)之后,胡秋原应邀前往北京大学演讲,面对数千名师生,他慷慨激昂地说:“祖国大陆在极短的时间内,能制造原子弹、氢弹和使卫星上天,说明中国人能强;台湾的经济建设,能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说明中国人能富。如果我们中国能够统一,很快就可以富强起来。”话音刚落,全场爆发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8)他穿梭于大陆各地参观、访问,宣扬和平统一的主张,刮起了一股“胡秋原旋风”,也惹恼了李登辉。1988年9月21日,也就是胡秋原与邓颖超握手言统一的第六天,李登辉主持的国民党中常会开除了胡秋原长达50年的国民党党籍。在国民党执政机构中甚至有人叫嚣要“法办”胡秋原。
(9)面对台岛当局的“法办”闹剧,胡秋原十分坦然,在完成行程逾万公里、长达36天的观光访问后,于10月18日凯旋返台。途经香港,他坦然对记者说:“我是公开去内地,我也是很光明地回去,我的话也是公开的,我没有得到共产党什么好处,我不过是讲了国共要谈判,两岸要统一,现在我更加强了这个信念……最重要的是,我是一个中国人,只要中国人不开除我,我做中国人到底了!我相信没有人再开除我的国籍,我还要尽做中国人的力量。”
(10)飞机抵达台北机场后,面对数百名欢迎者,胡秋原即席演说,再次强调:“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责任,是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将来而筹谋。台湾一旦脱离祖国大陆,无论有多么成功,在国际强权环境下,都没有安全可言,前途都是暗淡的。因此,未来只有朝统一发展。”
(11)1990年5月27日,台湾师范大学为胡秋原举行80寿辰演讲会,时年91岁的陈立夫面对上千名与会者微笑着说:“秋原这个人很勇敢,有浩气,他觉得海峡两岸今天应该讲和,不能再相互攻击,结果,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个人忽然跑到北京了……”话音刚落,全场立刻爆发起雷鸣般的掌声。
【相关链接】①胡秋原(1910-2004) ,著名史学、政论家和文学家。生平著作等身。中国国民党党员,台湾资深立法委员,《中华杂志》发行人,中国统一联盟名誉主席。1989年,美国传记学会将胡秋原列入《国际著名领袖人名录》,并颁发奖状。2004年5月4日,94岁的胡秋原荣获“中华文艺终身成就奖”。②胡秋原深受顾炎武“明道教世”精神的影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不畏艰险,屡屡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历经顿挫而矢志不渝。非议和谪贬,都无损于他的风骨。郑学稼先生曾说:“胡秋原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镜子。”——(谢远笋《胡秋原一大家精要》)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开头三段主要概述了胡秋原早期的一些经历,突出了他的学术成就,为下文写他促进两岸统一的事迹做铺垫。
B.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因为海峡两岸统一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所以胡秋原也力主两岸和平统一,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C.1988年9月,胡秋原飞抵北京,成为海峡两岸隔绝四十年后首位赴大陆访问的台湾人士,他也因此被誉为“两岸破冰第一人”。
D.本文主要写了胡秋原的“破冰之旅”。胡秋原在访问大陆期间,从高层到民间,穿梭于各地,宣扬和平统一的主张,影响很大。

E.胡秋原的破冰之举及民族和平统一的主张虽然遭到李登辉政府的强烈阻挠和反对,但也得到了知名人士的理解和高度赞扬。
(2)胡秋原认为两岸必须统一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胡秋原为促进两岸的和平统一做出了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作为“两岸破冰第一人”,胡秋原身上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它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菊痴
凌鼎年
菊花种类繁多,黄白红紫,不胜枚举。唯绿色菊花极为少见,而绿色品种中,“绿荷”花朵最大,绿意最浓,一向被认为是菊之上上品。
大凡名贵品种都娇气,“绿荷”也是这样,极难培植;只有少数大公园才有这种品种,其珍贵显而易见。私人有“绿荷”品种的更不多见,但老菊头有。
说起老菊头这个人,可算一怪——他一辈子单身独居,仿宋代名士林逋“梅妻鹤子”,自谓“菊妻菊子”,爱菊爱到如醉如痴的地步。
他家屋里屋外全是菊,什么“帅旗”“墨十八”“绿刺”“绿水长流”“枫叶芦花”“凤凰转翅”“贵妃出浴”等等,简直就是一个小型菊展。上百品种中,老菊头最珍爱的自然是“绿荷”。
也真有他的,那盆绿荷被他养得高不盈尺,枝不过三,棵壮叶大,底叶不焦,每枝一花,同时竞放;花绿如翡翠,花大似芙蓉。远观,绿溢盆沿,花叶难辨;细瞧,苍翠欲滴,绿意可掬。此花乃老菊头命根子也。
据传闻,此绿荷品种出自清廷御花园,所以老菊头一向以拥有御菊亲本、正宗绿荷而自傲。
他脑子里只有菊花,别的一概不管不顾。他每见报上登有菊展消息,必自费前往。一到菊展,必先寻觅有无绿荷品种展出。若有,他必赏看再三,临走必甩一句:“非正宗绿荷!”言语间,洋洋得意之情难抑。回家后对那棵绿荷愈发爱护。
老菊头虽爱菊,但最烦别人要他参加什么花卉协会,似乎一入会,绿荷名菊就难保了。
老菊头为了保存这棵正宗绿荷,可谓煞费苦心。这绿荷品种他每年只种一盆,绝不多种。他年年插枝,成活后选取一棵最壮实的保留,其余的连同老根一起毁掉,以免正宗不正。
老菊头的这盆绿荷犹如邮票中的孤票、古籍中的善本,使得许多菊花爱好者垂涎欲滴,好多人千方百计想得到它,但任你软的硬的,一概碰钉子。
多少年来,他家的菊花只准看不准要。谁若不识相,开口向他要一盆,或想动脑筋分个根,剪一枝什么的,那他必不给你好脸色看,随你是什么人,一律如此。
秋天的时候,老菊头的侄女带着一英俊潇洒的青年来看望他。老菊头向来把侄女当亲女儿待的,见侄女有如此一表人才的男友,自然欣慰万分,于是不免多看了几眼。这一多看,老菊头发现这青年很面熟,想了很久,他终于记起来了,这青年就是曾劝他加入县花卉协会最起劲的那位,对了,好像他还是公园的什么技术员。想到此,老菊头立即警觉起来,连神经末梢也像长了眼睛似的,防贼似的注意起了这青年的一举一动。
好啊,耍手段耍到我侄女身上来了。看来和我侄女谈朋友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有了这想法后,老菊头对侄女也有了三分戒心。
有天半夜,老菊头被风雨声惊醒,他放心不下那盆绿荷,披衣到天井里把绿荷搬进屋,不料地湿,脚下一滑跌了一跤。老菊头怕摔坏绿荷,倒地时为了护住绿荷,自己跌得很重,痛得爬都爬不起来。过后一检查,是尾骨骨折,需卧床静养。
于是,照顾老菊头、照看菊花的责任,自然落到了他侄女身上。
老菊头对侄女的热心生出了几分怀疑,他怕有意外,索性叫侄女把绿荷搬到他床前。
慢慢地,这盆绿荷不如先前精神了。
第二年春上,绿荷虽然长出了几个新芽,但嫩嫩的、弱弱的。侄女几次提出搬到天井里晒晒阳光,老菊头终因放心不下,坚持不肯。后来,眼看这盆绿荷快要活不成了,老菊头才无可奈何地同意搬到天井里。可刚搬出去,他就本能地感觉到侄女的男友也在天井里,急得大叫搬进来,慌慌地细数着那仅有的几个芽,看缺了没有。
终于,绿荷一缕芳魂去矣。老菊头倾注一生心血养护的所谓御菊亲本、正宗绿荷就此绝种。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两段由一般菊花写到不同凡响的“绿荷”,突出了“绿荷”的珍贵,而后由菊点出主人公老菊头,这是一种由物及人的写法。
B.菊花历来是高洁、孤傲、坚强的象征,老菊头一生爱菊,把菊当作自己的亲人,爱得如醉如痴,表现了老菊头洁身自好、孤高傲世的品格。
C.老菊头之所以特别偏爱“绿荷”,不仅因为它极为少见,是菊中的上上品,也因为它极难培植,更因为它出自宫廷、属于正宗。
D.老菊头侄女的男友当初劝老菊头加入花卉协会的目的是想得到“绿荷”,但没有成功,后通过老菊头侄女来到老菊头家中,但其用心立马就被老菊头看穿了。

E.这篇小说的内容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从几个方面概述老菊头对菊花的痴爱;后一部分则通过故事情节刻画老菊头人物形象。
(2).名贵菊花“绿荷”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主人公老菊头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最后写老菊头“倾注一生心血养护”的“绿荷”死亡,这个结尾能引发你哪些思考?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中国酒文化举世闻名,不仅仅在于酒本身,更多的是因酒而生发种种在日常生活中的“礼”与“情”,显示出东方传统文化的一道异彩。在酒文化的“礼”与“情”中,杯作为一种饮酒器,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不过,古代的酒杯名称很多,造型各异。最初,通称为“爵”,后常称为“觞”,再后“觞杯”同称,到了唐宋,则将饮酒器多称为“杯”了。
酒文化中的“礼”,往往表现在祭祀和宴饮,这在先秦乃至秦汉时期最为突出。商周两代,青铜制作的饮酒器属于礼器,有爵、觚、觯、角等,容量不同,等差有序。使用时,还有严格的尊卑区分。如在宗庙举行祭祀,由于祭祀者的身份、地位不同,所持的饮酒器也不一样,尊者举觯,卑者举角,礼也。在饮时,重视仪礼,要等主人先饮,客人才能动杯;主人喝干了,客人才能干杯。所谓“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饮”,“公卒爵,然后饮”,礼也。在进食之礼中,荤素菜肴和酒浆要放在一定的位置。《礼记·曲礼》要求“酒浆处右”。如果桌上有酒又有浆,则酒在左,把饮酒器(或觞或杯)放在左边。《管子·弟子职》称:弟子事师,饮时进食,陈膳毋悖,其中也有“左酒右浆”的规定。
古人分食,一人一份,所以陈膳能够定下常规。现在已不讲究这一套,但在宴席上,杯筷盘碟仍需摆置有序;客人动杯总在主人敬酒之后;而主人敬酒,每每先干一杯,这些,还能看出千年酒文化的遗风。 在汉字里,有些字是特用于祭祀和宴饮时某种行为和动作的,既表示礼,又形成仪,很有意思。例如古人把斟酒叫做“寿”;满杯以后,持杯一饮而尽,叫做“釂”。这些特指的字义,现已生疏,却每见于古籍。《史记·武安侯列传》记,武安侯娶燕王女为夫人,设宴,“饮酒酣,武安起为寿,……已,魏其侯为寿”。寿,即上酒。这是席间,主人(武安侯)和宾客(魏其侯)先后为大家斟酒入杯。《汉书·游侠郭解传》记,“解姐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釂,非其任,强灌之”。釂,尽爵也。这是记郭解姐姐的儿子仗着舅舅势力,强迫人家喝干杯中酒。如今,斟酒已不用“寿”,偶言“上”,犹有古意;釂改称“干”、“干杯”了。
酒文化中的“情”,也多借杯烘托,如欢杯、酣杯、残杯等,并且在诗词之中最为丰富。中国酒文化中“情”的表达,应该说,文人笔下借杯流露得最为透彻,尤其是所反映的闲情和苦意,其逸致凄楚,尽在杯中。恐怕只有通过诗词的诵吟,才能领会到诗人的意境。
闲情之时,握杯享受,自有一番乐趣。这中间,不需渲染,才显逸致自然。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句“过门辄相呼,有酒斟酌之”,“一觞虽自进,杯尽壶自倾”;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不缠琐事,不涉流俗,确是凸显了闲情。不过,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同是一个“杯”字,似更胜一筹,诗句中更见闲趣,耐人寻味:“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诗句平淡,却透着一股深情。
残杯,指尚余剩酒的杯子。这剩酒或为盛宴弃余,或为独饮罢酌,用一“残”字,多有伤感之情,几乎成为命运多舛、坎坷人生的倾诉。诗词中的残杯,也往往生动地体现出当时凄楚的情景。酒文化中的“情”,多半在残杯中感人至深。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悲剧诗人,他曾在长安困守10年,其间写下多篇求人援引的诗篇。《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直抒胸臆,把误身受辱的遭遇和创伤写得极其悲慨,却又无可奈何。其中两韵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只杯,与白居易雪夜邀饮的杯相比,一个在天一个在地。苏东坡、李清照等人写到残杯,有窘况,有怀念,却不像杜甫那样实实在在,使人难堪,而情感的起伏,则比杜甫深沉得多。这又是酒文化中另一种回荡人心的“情”,杯成了当时情景的见证,凄之,惨之,怜之,惜之,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下列各项中,对中国酒文化中“杯”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饮酒器,杯在由酒生发出的日常生活的种种“情”与“礼”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与我国的酒相结合,使我国的酒文化举世闻名。
B.杯在文人笔下反映出来的闲情和苦意成为中国酒文化中“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杯”在众多场合里被频繁使用,成为了酒文化中的重要情感寄托。
C.自古至今,酒杯在我国有爵、觚、觯、角、觞、杯等多种不同的称呼,它们造型各异,容量不同,等差有序,使用时有严格的尊卑之分。
D.残杯指盛宴弃余或为独饮罢酌之后存留剩酒的杯子,这种杯往往体现出当时的凄楚情景,倾诉着人生命运的坎坷崎岖,其情往住感人至深。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酒文化中的礼,常表现在祭祀和宴饮中,先秦时地位尊贵的祭祀者使觯,地位卑微的祭祀人员用角;而贵贱长少饮洒有先后之分,都是“礼”的体现。
B.陶潜“过门辄相呼,有酒斟酌之”以及白居易的《问刘十九》都是闲情时握杯的享受,它们与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情趣各异。
C.《史记·武安侯列传》记“武安起为寿”中的“寿”是指斟酒祝福,而《汉书·游侠郭解传》记载的“使之釂”中的“釂”则是指满杯以后持杯一饮而尽。
D.古人有一人一份的分食传统,在进食时要求荤素菜肴和酒浆要放在一定的位置, 《管子·弟子职》中有弟子事师、饮时进食、陈膳毋悖的说法。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酒文化中的“礼“主要表现在古代祭祀和宴饮之中,其中讲究酒器有别、饮酒先后有序、酒食摆置有序,今天一些宴席上我们还能看到酒文化的某些遗风。
B.有些汉字特用于祭祀或宴饮时的行为动作,既表示礼,又形成仪,如“上”“寿”“釂”等字,“釂”字,现在通俗的说法就是“干”与“干杯”。
C.苏轼和李清照等人写到的残杯是当时情景的见证,令人为之凄惨,为之怜惜,同样成为了我国酒文化另一种回荡人心的深沉情感,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D.杜甫用“残杯”写出了困守长安10年期间追随权贵而误身受辱的遭遇,将实实在在的难堪与伤痛写得极其悲慨,情感的起伏比历代诗人都要深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