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布衣大师侯宝林
纪觅功
在北京301医院的病房里,侯宝林先生度过了自己最后的日子。
侯宝林坐在沙发上,旁边的支架上挂着三个瓶子,有高营养液,有生理盐水等。自从他患胃癌并做了全部胃切除手术后,它们就成了他赖以维持生命的源泉。我们进门后,侯先生高兴地把右手绕过支架,伸过来和我们握手。他的手那瘦,已经没有什么力量了,只有微微的温热。
侯先生对他的老朋友说:“今天来的是知己,我有话跟你们说。我一辈子没有白吃饭。可是今天却是白吃饭了。真是没有意思啊。为活着而活着,真是没有意思啊。”大家宽慰他:“您这是说到哪儿去了?人老了,谁能没病没灾呢?您就安心养病吧。大家都惦记着您,想着您,还盼您病好了回去呢。”侯宝林摆摆手说:“回不去了。你们也不必说了。我谢谢你们,我老在想,老了,就死吧。领导上说安乐死不人道,可我觉得安乐死最人道。但这跟谁说去呢?谁也不懂我的意思。在病房,我也看看电视,可是那些反映外国黑社会的片子,真让人担心:无恶不作的人和事,会不会也在咱们中国出现呢?我是个艺人,一生只知道干合适的事,干合理的事,凡事都要对得住自己的良心。可是我觉得我们这种人慢慢地被淘汰了。真的,我一辈子是一个顺民,对社会没有什么要求,只希望一不打仗,二不要搞什么运动,安居乐业。大家安居乐业的意思也不敢要求小康,只要求温饱。我想,世上好人是少数,坏人也是少数,不好不坏的人是大多数,是靠他们支撑着这个地球。一家三口,有一间十五平方米的房子就知足了。他们的理想是什么呢?无非是老老实实的,平平安安上班去,高高兴兴回家来。看电视,我还有一个疑问:那么多的伪劣产品是哪儿来的呢?都是个体户干的?我不信。恐怕还有国营大企业干的。因为这样可以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这样做,怎么行呢?学马列,还是应该用生活的例子来解释,而不能光用英文的、法文的、德文的书来解释,结果翻译的人糊涂,我们也糊涂,大家都是糊里糊涂。我们怎么不能用马列原理来解释伪劣产品呢?”大家说:“您还是安心养病吧。操这么多心干吗?”
侯宝林说:“这是老百姓的事儿,也就是我的事儿。我这辈子靠的是他们。我的遗嘱已经写好了,只有三句话,我念给你们听:‘尊敬的听众观众,我一生是为你们的笑而活着,你们是我的衣食父母,我一生都是你们供养的。’”说完,禁不住老泪纵横。
侯宝林病倒的消息,大家慢慢都知道了,几位老哥儿坐在一起,说起侯宝林,有的感叹,有的唏嘘。
老哥儿甲说:旧社会抓壮丁,有时可以用钱买丁,侯宝林把妻子王雅兰的耳环当掉送人;同行生病了,他自己上圈子说相声,把收入换成药给人送去。同行的婚丧嫁娶,哪一次没有侯宝林的“份子”?就说前不久吧,河南一个县要建电厂,不知谁说侯宝林是大师啊,他肯定很有钱,人家找上门来,侯宝林毫不犹豫地把存折拿出来。他家里还挂着人家用斗大的字写的致谢条幅呢。前年亚运会,他又捐了一万元。这不是说明他确实有钱吗?没有十万,能捐一万吗?我可知道他这一万元是怎么来的,不是“倒”来的,是他一句一句说相声说来的!他是没有钱的人干有钱的事儿。他说过:“不吃剥削饭,哪来富余钱?”他一生不聚财,不敛财,不守财。报上传说他有宾士轿车,哪里有这回事?无论人家怎么说他,他从不申辨一句。
老哥儿乙说:侯宝林真是个苦命人。小时候就不知亲爹妈是谁,养父又有吸毒的恶习。他四五岁就出去捡煤核儿,要过饭。穷人的难处他哪有不知道的?他有一个他叫“三姐”的人,有一次他生了病,是她送来烙饼,借给他被子,他感念她一辈子。他每年大年初二去她家拜年,直到去年自己病倒了,走不动路。所以他跟我们这样的无名之辈是好朋友。他跟我说过:“人活在世上,眼不能老是往上看,心得往下想。我的朋友只是和我社会地位相当的或是比我低的,地位比我高的都不是我真正的好朋友。”
临危时,他说:“我小时候学谚语、格言,总不理解,比如‘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大英雄一刻不能无权,小人物一刻不能无钱’,等等。现在明白了。”
又过了好久好久,“我已经没精力说话了。”他说完了这句话,便双手合十进入化境。
(原载《读者文摘》一九九三年第六期。罗玉峰摘自《周未》。)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本文大部分文字采用人物叙述的方式表现侯宝林先生的为人,叙述主体无论是传主本人还是老友,都给人以真实亲切感。 |
B.侯宝林先生一生不聚财、不敛财,对处于困境之人伸出援助之手,这种高尚人格的表现与其小时候的困窘遭遇有关。 |
C.“我一辈子是一个顺民,对社会没有什么要求”,却又看不惯社会中出现伪劣产品等现象,反映了其思想的矛盾与复杂。 |
D.“我的朋友只是和我社会地位相当的或是比我低的,地位比我高的都不是我真正的好朋友”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交友的准则。 |
E.“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大英雄一刻不能无权,小人物一刻不能无钱”,这些话让侯宝林先生临终时后悔当初没有意识到钱、权的重要性。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侯宝林先生为什么说“我一辈子没有白吃饭。可是今天却是白吃饭了”?
请简要分析侯宝林先生崇高的精神境界。
探究:纵观全文,侯宝林先生的人生经历给了你什么启示?结合生活实际,选择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命运敲门声
何葆国
房门上响起持久、顽固的声音,看来我要是不开门,它就是三天三夜也不肯停下来。
我只好搁下手中的笔,走过去把门打开,心情一下子变得很坏。
又是他!一个叫作简进的狂热级文学青年。
都怪一个亲戚多事,把他介绍给我,这些天来他几乎天天上门,要我指点他那狗屁不通的文章。昨天我不得不硬着头皮对他一篇所谓呕心沥血的新作提了几点意见.
“邹老师,我遵照您的意见修改好了,”简进谦恭得有些畏葸地双手呈上一叠稿纸,“请邹老师……”
我想发火,但最终还是克制了。从他手上拿过稿子,我淡淡地说:“我帮你推荐出去,你就在家等着发表吧。”
“谢谢,”简进接连点头哈腰,“太谢谢了,邹老师,太谢谢了……”
简进走后,我再也没有情绪继续写作,心想,这家伙想发表想疯了,天天上门骚扰,这可如何是好!我忽然想到去年有篇旧稿,自己不太满意,一直没有寄出去,干脆……我找出旧稿,署上简进的名字和他的地址,给一家熟悉的报纸寄去。
大概半个月后,筒进来了,看样子他激动得面孔都有些变形了,手颤抖了许久才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报纸。我一看,正是我署上他名字的那篇稿子。
“邹老师,您帮我修改的文章,终于,终于发表了…他的声音激动得哆嗦。
“很好嘛,这是第一步,希望你埋头苦干,不要荒废了时间我煞有介事地教导他。
“是,是,是。”
从此,我很长—段时间没有看到他,也许他上门找过我,但我不在,总之我渐渐把他忘了。大概是4 年之后,我有一天到那个亲戚家闲坐。他忽然问我,你还记得简进吗?我摇头。他说,就是那个我介绍他去找你的文学青年啊。我一下就明白了。他叹道,一个好好的人迷恋什么写作,现在疯了,我们活活把他害了!原来,简进在发表“处女作”的巨大精神动力之下,没日没夜地写……可是再也没有发表一个字,他就疯了……
我听得胆战心惊,忽然觉得自己是个罪魁祸首。
二
房门上响起持久、顽固的声音,看来我要是不开门,它就是三天三夜也不肯停下来。我只好搁下手中的笔,走过去把门打开,心情一下子变得很坏.
又是他!一个叫作简进的狂热级文学青年。
都怪一个亲戚多事,把他介绍给我,这些天来他天天上门,要我指点他那狗屁不通的文章。昨天我不得不硬着头皮对他一篇所谓呕心沥血的新作提了凡点意见。
“邹老师,我遵照您的意见修改……”简进谦恭地说。
“行了,我不用再看了,”不知怎的,我忽然克制不住自己,粗暴地打断他说:“你根本不是搞文学的料,修改一百遍也没有用! ”
简进一脸窘迫。
“我劝你别白费劲了,把时间和精力拿去搞点别的东西,现在改革开放,千什么不行,偏偏要在文学树上吊死.......”
我正口若悬河,忽然发现简进不见了。不知他什么时候偷偷跑了,他一定受不了我的尖刻一一管他呢,我继续写我的。
大概是4 年之后,我有一天上街取汇款。忽然一辆轿车嘎地在我身边停住,我吓了一跳。车窗里探出一张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邹老师,你忘记我啦?”原来是简进!他下了车,热烈地握住我的双手,“邹老师,你真是我的再生父母啊,我真不知如何报答你!”我懵头懵脑的,“我当初痴迷着文学,是你一番话让我迷途知返啊,我真不知如何感激你!”原来,简进被我批了一通之后,丟掉文学转头卟通跳“海”,现在有了公司有了车,连别墅也有了。不久,简进诚心诚意拿了数万元,帮我出了一套文集。我以恩人自居,但心里不免酸溜溜的。
三
房门上响起持久、顽固的声音,看来我要是不开门,它就是三天三夜也不肯停下来。会不会是他?好吧,我就是不开门,看你的耐性有多好!
大概15分钟之后,敲门声渐渐弱下去,像一来云飘散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讲述的“我”与简进之间发生的敌事,安排了明暗两条线索,对“我”的描写是明线,对简进的描写是暗线。 |
B.简进是个狂热的文学青年,但他连写作的基本功都没有,尽管“我”对他进行了一些指导,但他没有什么改进。 |
C.简进看到报纸上有署着自己名字的文章,十分激动,可他竟然没有发现那是别人的文章,足见这个人多么马虎。 |
D.简进接受不了“我”対他说的“你根本不是搞文学的料”的话,他竟然趁我不注意的时候,愤然地离开了我家之 |
E.简进最后一次来我家时我”态度坚决,将他赶出门外,因为只有这样做,他才会不来纠缠,打扰我的生活
(2)小说反复强调持久、顽固的敲门声,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简进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亮点,你同意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正值“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基于对这一现象的担忧,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巩固封建统治,孔子提出了如下思想:“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 —些人把“寡”解为土地财产少当是误读,所谓“寡”类似于老子“小国寡民”中的“寡民”孔子的“贫”是指土地和财产少。孔子的“均”应有两解:一是“平均”,如《荀子• 君道》:“以礼分施,均徧而不偏”;二是“公平”,相当于《管子•形势》所言“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
这段话经常被当作儒家宣传平均主义的经典表达加以批判。有的学者指出,社会财富分配的公正合理,确实是社会穗定的前提之一,但孔子“患不均”之正确,并不能证明“不患贫”之合理;“均无贫”不合事实,“不均才贫”更不合逻辑;“均”是分配形式,“贫”是财富多少,财富分配之均与不均,与财富之多少没有关系。“不患贫”是危险的,因为“贫”正是“不安”的首要原因;物贫则人争,争则不安;人所争者,正是这不足之物。“均无贫”彻底的没逻辑,其极端形式是人人都是零,也就不是贫;而人人都是零,均是绝对均了,但贫还是贫。
这番言论虽不乏深刻,但存在诸多误解。不能脱离特定的语境加以解释。要知道,孔子这段话是针对季康子掌权者之流通过对外战争攻伐等不义手政掠夺土地和人口而讲的,不是泛泛而论。他分别把“均”、“和”、“安”和“贫”、“寡”、“倾”当作两种价值,“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表面上看是只追求乎均、安定而排斥土地和人口的增加,其实不然,他不过是强调通过采用“均”、“和”、“安”的手段和途径达到解决“贫”、“寡”、“倾”的问题。总之,是利用“均”、“和”、“安”的工具理性达到无贫、无寡和无倾的价值理性目的。“均”作为分配形式同“贫”并非完全没有关系,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均无贫”是说“均无极贫”,绝对平均会致贫,但相对平均却可以防止极端贫困、防止两极分化。其实,从另外意义上说,孔子又何尝不“患贫”、“患寡”呢,他对足食、足兵、民信的肯定,对庶、富、教的赞许,就是最好的说明。“贫”确实是“不安”的重要原因,但历史表明“不均”也是“不安”的根源。就像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均贫富,并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在文化分子特别是儒家的心目中,它不过是相对的平均思想,是协调贫富差距,使之保持在适当限度之意(封祖盛、林英南:《开放与封闭》)一定的贫富差距在私有等级社会是必要和必然,只是孔子在肯定使各个等级的财富与其身份地位相一致、强调等级分配的同时,坚决反对过度贫富差距。当季康子试图借改革税赋制度以聚敛更多财富时,孔子说:“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孔子讲季康子比王朝的周公富有,而冉求还替他搜刮、聚积增加他的财富;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了!你们大张旗鼓地去声讨他好了。
(节编自涂可国《也谈儒家的财富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代,贫富差距己造成了社会的频繁动荡,这引起了孔子的深深忧虑,为消除社会隐患,孔子提出了“均”富的分配主张。 |
B.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不能简单解释为土地财产少,而是类似于老子“小国寡民”中的“寡民”,指人口少。 |
C.有的学者认为,孔子提的“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是在宣传平均主义。 |
D.反对孔子“均”富思想的人,言论虽不乏深刻,但存在诸多误解,因为他们是在脱离了特定的历史语境的条件下加以阐释的。 |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强调的“均”、“和”、“安”,都是手段和途径,他的目的是想利用这些工具理性达到无贫、无寡和无倾的价值理性。 |
B.孔子提出的“均无贫”,不是绝对的平均,而是相对的平均,这样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可以防止极端贫困、防止两极分化。 |
C.贫富差距在等级社会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但孔子主张的协调贫富差距,使之保持在适当限度,则更有利于这种社会的稳定。 |
D.季康子比王朝的周公富有,冉求还替他不断搜刮、聚积财富,这让孔子无法忍受,他认为,季康子不应拥有比别人多的财富。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提出的“有国有家者”应“患不均”,这是合理的,因为“不均”也是“不安”的根源。这一点学者们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
B.“贫”是“不安”的首要原因,孔子理解这一点,他也因此“患贫”、“患寡”,对足食、足兵、民信给予肯定,对庶、富、教进行赞许。 |
C.“均”是分配形式,“贫”是财富多少,二者虽无必然联系,但“贫”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 |
D.孔子提出了“均”富的分配主张,是为了维护等级社会的稳定、和谐,本质是在强调等级分配与诸侯、士大夫的身份地位相一致。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笛声化作民族魂
乔忠延
昆明甬道街边的聂耳故居很平常,三间土木结构的房屋,好在是座两层楼。严格地讲,这不是聂家的祖业,是房东杨家的房产。聂耳就出生于这里。他童年在这里度过,直到十八岁振翅远飞。
进入院落,悠扬的音韵便萦绕在耳畔。不过,那并不是<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而是竹笛吹出的稚嫩音韵。对这笛音,小学课本中有篇文章曾有还原,“悠扬的笛声飘荡在林间小路上,许多行人被吸引了,都站在细雨中静静地听他吹笛子。”确实,聂耳能把笛子吹得优美迷人,但是,那其实是后来的事,是聂耳勤奋地拜师学习提高技艺的结晶。先前并不是这样,他吹出的声音不悠扬,也不婉转,甚至有些刺耳。教聂耳吹笛子的师傅姓邱,名字如同姓杨的房东一般,没人记得。可是,若是没有他的启蒙教导,就不会有后来响亮于神州大地的聂耳。而且,这位邱师傅还不是音乐教师,只是一位木工。吹笛子是他做木工活儿歇息时的业余爱好。
勤奋好学,让聂耳叩开了通向音乐的门扉。不止如此,勤奋好学也让他叩开了通向知识的门扉。聂耳上学不久后,父亲便去世了,家庭陷入困境,连他的学费也没有着落。母亲卖掉0爱的八音钟才凑够学费,可还缺书钱。在学校里,聂耳长知识,长思想,随着个头的增高,眼界也更加开阔了。他看到祖国积弱积贫,时刻梦想着国家能富裕强大。他把满腔热情寄托于变革,为之呼吁奔走,并鼓动同学和自己一道呼吁奔走。然而,时局能忍受弱贫保守,却容忍不下激进变革,聂耳被列入另册,难以在昆明再待下去,只有告别昆明。
离开昆明后,聂耳飘零到上海,靠在商号当伙计维持一日三餐。还是音乐,改变了聂耳的境遇。有一天,他看到《申报》刊出联华影业公司音乐歌舞学校招收学员的广告,身上沉睡的音乐细胞马上被激活了,便去报考。担任主考的音乐家黎锦晖,一眼看出聂耳身上潜在的音乐天赋,因此录取了他。成为歌剧社的一员后,聂耳如鱼得水,他担任首席小提琴手,但是只要是歌剧社需要的事,他都主动干。时不时还上场演出,要么扮演卖臭豆腐的小贩,要么扮演一身乌黑的煤矿工人。他才华横溢,活泼可爱,大伙儿见他耳朵大,就亲切地叫他“耳朵先生”。叫着叫着,干脆就叫成了“聂耳”——事实上,聂耳的原名是聂守信,此后称聂耳才名副其实。
就在此时,“九一八”事变发生了。日寇侵犯,东北沦陷。聂耳不再只想着歌唱,他要呐喊!他结识了作家、诗人田汉,参加了革命音乐组织,开始为电影和戏剧创作主题曲和插曲:《大路歌》《开路先锋》《码头工人之歌》《毕业歌》……聂耳创作了一首又一首明快激昂的歌曲,他要用歌声惊醒沉睡的雄狮,用歌声点燃焚烧侵略者的烽火!
聂耳的激情在蕴积!聂耳的怒火在燃烧! 1935年,一部以宣传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风云儿女》开拍了。这是一部电影,更是呼唤共同抗日的呐喊。剧组在呐喊,聂耳也加入了呐喊——聂耳的呐喊声化作了这部电影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创作于中华民族危难关头的《义勇军进行曲》,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唱出了抗日救亡时代万众的心声,表现出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后来更成为国歌,散发出永恒的魅力。曾经,这浑厚昂扬的旋律,激愤着国人,奋起抗战、抗战,把侵略者赶出国门。如今,这浑厚昂扬的旋律,又激励着国人,奋起建设、建设,把华夏神州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站在昆明甬道街聂耳故居里,听那悠扬的稚嫩笛音。那笛音,经过千锤百炼,最终怒吼出的,是民族魂,中华韵!(有删改)
相关链接:
1935年2月,田汉被国民党逮捕入狱,由他创作剧本的影片《风云儿女》开拍。当时,聂耳正准备去日本,得知影片《风云儿女》有首主题歌要写。聂耳看过歌词后,立即要求由他进行谱曲。果然,没过多久他就从日本寄回《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谱。不幸的是,1935年7月中下旬,《义勇军进行曲》在银幕上首次响起时,聂耳已溺亡于日本,年仅23岁。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聂耳原名聂守信,因为耳朵大,从小就被人叫做“耳朵先生”,进入歌剧社后,大伙见他才华横溢,直接称他为“聂耳”。 |
B.聂耳幼年丧父,家庭困顿,学费都要东拼西凑才成,然而,聂耳人穷志大,渴盼国富民强,自小立志做音乐家,为国出力。 |
C.“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沦陷,聂耳毅然参加了革命音乐组织,为抗日救亡呐喊,并因结识了田汉,一起为国歌唱。 |
D.《义勇军进行曲》是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的歌曲,宣扬抗日救亡,激昂的歌词,激越的旋律,唱出了国人抗战的决心。 |
E.文章两处划线的句子都写到了聂耳故居的悠扬音韵,前后呼应,以想象来写笛声的感染力,表达了作者对聂耳的景仰之情。
(2)“九一八”事变爆发前,19岁的聂耳在音乐上已学有所成,是哪些条件使得他年纪轻轻就获得成功?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聂耳能够迅速地创作出《义勇军进行曲》浑厚昂扬的旋律,除了他的个人才华外,还有哪些因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4)在2010年“两会”上,有少数委员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终止现行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以新歌替代之。理由是《义勇军进行曲》已经过时,不符合时代要求;“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提法,早已不合时宜。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摆手先生
马瑞璇
二十年前,摆手先生和我是大学同班同学。帅气,诗人气质。
摆手先生酷爱文学,更酷爱写诗。看书的时候有人和他说话,他摆摆手.不抬头;写诗的时候有人和他说话,他更摆摆手,皱着眉。
同学们都知道他喜欢摆手,不喜欢说话,但是最初并没有想到叫他摆手先生。因为他另有一个绰号,叫“一首小诗”。平时独来独往,神叨叨的他,一遇集体活动却异常活跃。活跃的原因是他喜欢给大家朗诵他写的诗,“我给大家朗诵一首小诗。”他这样说。大家笑,他不笑。
我们那一轮在校生里,出现过一位容貌叫人看了吃惊的校花,是中文系陶教授的女儿。摆手先生和陶教授来往密切,用摆手先生的话叫做“切磋文学问题”。一次在陶教授家,他幸福地得到校花一个微笑的礼遇。从陶教授家回来,摆手先生给校花写情书。情书一改他诗人的风格,写得简短朴素:“今晚六点,我在你家楼下等你。若同意请赴约;若不同意,请背对窗外摆一摆手。”
事情的结果当然是校花继续做名花无主的校花,而摆手先生从此被大家改了绰号,“一首小诗”被“摆手先生”代替。
毕业的时候,他放弃留校的机会,也放弃进机关的机会,选择回家乡做一所镇级中学的语文老师。
他当老师当得果然出色!
却娶了一位相貌平平的乡下女子。
一年前,摆手先生死了。
追悼会的前一晚,我陪他妻子住。夜半听见他妻子在另一个房间里嘤嘤地哭泣。我担心她的身体,想劝劝她。
眼前的情形把我牢牢地定在房门口。他的妻子跪坐在地上,面对死者遗像,一边哭一边揉搓着当天收到的丧葬费和旅游局的赔款。
“一起过日子这么多年,在外人眼里咱俩很不般配。可是,你对父母好,对孩子好,对我也好,对你的学生更好。”说到这里她颓然低下头,推开怀里的钱,伏在地上又抽咽起来。突然,她抬起头爬到遗像前,用手摸着死者的脸颊:“咱俩是天生的一对儿,咱俩的日子还得接着过啊!这个家,还是咱俩一起撑。啊?”
摆手先生是在学生高考后,参加学校组织的南方旅游时发生的意外。
车祸发生的时候,他坐在车尾部,救援人员问他情况如何?他没有说话,只是用摆手作答。人家以为他没事,抢时间解救情势危急的人去了,因为在同一车里,还有老人和孩子。所有的人被解救后,再去救他的时候,他已经死在那里。身体完好,姿势端正。经检查,是严重颅内出血导致死亡。而且,死的人只有他一个,其余的人,只是伤势轻重不同罢了。
有人说,他摆手是在告诉别人他快不行了;有人说,他是用摆手示意救援人员先去救别人。无法解读他摆手的含义,便无法把他定性为舍己为人的英雄。他所在的学校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以一个普通教师的身份。
追悼会在公墓举行。
我们班二十一人全体到场。他的同事除了还在医院的,其余都到场。人数最庞大的是他的学生和学生家长。
发言最动情的是他的学生。学生说,他们的老师上课从来不看教案和教科书,一根粉笔,成就了一堂激情四射的语文课。他们敬佩老师,教材烂熟于心,古今名著好诗好词烂熟于心。当讲到如下内容,新老学生,哭作一团:您节假日在家里设立答疑课堂,很多贫困同学在您那里长期免费补习。为了方便答疑,您为自己制定二十四小时开机制度。遇到家境不好的学生,您会说“先挂掉,我给你打过去”。您始终坚持站立讲课,我们说:“老师,您身体不好,坐下讲吧!”您微笑着,摆摆手…”
(有删改)
[注]这篇小说从画线句子开始,有如下另一个版本。(称为版本二,以上称版本一)
毕业的时候,他放弃留校的机会,也放弃进机关的机会,选择回家乡做一所镇级中学的语文老师。不久,他娶了一位相貌平平的乡下女子。摆手先生很受学生欢迎,回乡探亲的时候,我经常听到有人夸奖他。他教材烂熟于心,有博览群书的底子,一根粉笔,成就一堂激情四射的语文课。节假日在家里设立答疑课堂,是他许多年养成的习惯。学生可以在他家里接受免费补习。
为了方便给学生答疑,他还有一个习惯,就是保持二十四小时开机。遇到家境不好的学生他会说,先挂掉,我给你打过去。
摆手先生是在学生高考后,参加学校组织的南方旅游时发生的意外。
(1)下列对这篇小说(版本一)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摆手先生喜欢文学,爱写诗,又喜欢向同学们朗诵他的小诗,同学们受不了他的神神叨叨,就揶揄地称他为“一首小诗”。 |
B.摆手先生爱慕校花,常以“切磋文学问题”为借口上校花家,结果遭校花拒绝,摆手先生心灰意冷,羞惭之下回乡任教。 |
C.小说通过对摆手先生妻子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深情和对相关部门不予确认丈夫舍己为人的不满。 |
D.摆手先生用摆手回答救援人员的询问,这一模糊的回答造成了人们不同的解读,影响了相关部门对他行为性质的评定。 |
E.小说分别从同学、妻子、学生的角度刻画摆手先生,多层次、多方位的表现了摆手先生的形象,使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2)小说花了大量的笔墨写摆手先生的大学生活,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小说(版本一)中的摆手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阅读版本二,比较两个版本,你认为哪一个版本更好?请结合文本,试从语言、结构、叙述人称三个方面任选两个角度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读经与读史
鲁 迅
一个阔人说要读经,嗡的一阵一群狭人也说要读经。岂但“读”而已矣哉,据说还可以“救国”哩。“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也许是确凿的罢,然而甲午战败了——为什么独独要说“甲午”呢,是因为其时还在开学校,废读经以前。
我以为伏案还未功深的朋友,现在正不必埋头来哼线装书。倘其咿唔日久,对于旧书有些上瘾了,那么,倒不如去读史,尤其是宋朝明朝的历史,而且尤须是野史;或者看杂说。
现在中西的学者们,几乎一听到“钦定四库全书”这名目就魂不附体,膝弯总要软下来似的。其实呢,书的原式是改变了,错字是加添了,甚至于连文章都删改了,最便当的是《琳琅秘室丛书》中的两种《茅亭客话》,一是宋本,一是四库本,一比较就知道。“官修”而加以“钦定”的正史也一样,不但本纪咧,列传咧,要摆“史架子”;里面也不敢说什么。据说,字里行间是也含着什么褒贬的,但谁有这么多的心眼儿来猜闷葫芦。至今还道“将平生事迹宣付国史馆立传”,还是算了罢。
野史和来说自然也免不了有讹传,挟恩怨,但看往事却可以较分明,因为它究竟不像正史那样地装腔作势。看宋史,《三朝北盟汇编》已经变成古董,太贵了,新排印的《宋人说部丛书》却还便宜。明史呢,《野获编》原也好,但也化为古董了,每部数十元;易于人手的是《明季南北略》《明季稗史汇编》,以及新近集印的《痛史》。
史书本来是过去的陈账簿,和急进的猛士不相干。但先前说过,倘若还不能忘情于咿唔,倒也可以翻翻,知道我们现在的情形,和那时的何其神似,而现在的昏妄举动,胡涂思想,那时也早已有过,并且都闹糟了。
试到中央公园去,大概总可以遇见祖母带着她孙女儿在玩的。这位祖母的模样,就预示着那娃儿的将来。所以倘有谁要预知令夫人后日的丰姿,也只要看丈母。不同是当然要有些不同的,但总归相去不远。我们查账的用处就在此。
但我并不说古来如此,现在遂无可为,劝人们对于“过去”生敬畏心,以为它已经铸定了我们的运命。Le Bon生说,死人之力比生人大,诚然也有一理的,然而人类究竟进化着。又据章士钊总长说,则美国的什么地方已在禁讲进化论了,这实在是吓死我也,然而禁只管禁,过却总要进的。
总之:读史,就愈可以觉悟中国改革之不可缓了。虽是国民性,要改革也得改革,否则,杂史杂说上所写的就是前车。一改革,就无须怕孙女儿总要像点祖母那些事,譬如祖母的脚是三角形,步履维艰的,小姑娘的却是天足,能飞跑;丈母老太太出过天花,脸上有些缺点的,令夫人却种的是牛痘,所以细皮白肉:这也就大差其远了。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八日
注:①一个阔人:指章士钊,时任北洋军阀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积极鼓吹尊孔读经。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根据文本内容,正史与野史、杂说有哪些不同?作者主张读野史和杂说的目的和理由是什么?
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画线文字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