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 B.中法马尾海战 |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 |
史载:明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陇亩,夕贸市廛”。上述材料反映了( )
①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②佃农与商品经济发生了关系
③农副产品投入市场
④佃农的生产自主权扩大
| A.①② | B.①③④ | C.①②③④ | D.②③④ |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写道:“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大三门上皆是飞禽猫犬之类,珍禽奇兽,无所不有。第二、三门皆动用什物……卖铺合、簟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腊脯之类……殿后资圣门前,皆书籍、玩好、图画及诸路罢任官员土物、香药之类。”这反映出的北宋商业活动的特点是( )
| A.已出现了繁荣的“夜市”和“草市” |
| B.已打破了“坊”和“市”的界限 |
| C.商业活动受到相国寺的控制 |
| D.已出现了专业化的商品交易场所 |
著名历史学家傅衣凌先生提出:“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苏杭地区的工商业面向全国,呈现了清新、活泼、开朗的气息。”结合右图,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太湖地区的小麦产量始终居全国之首 |
| B.该地区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白银集聚地 |
| 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区域性市镇网已形成 |
| D.苏杭地区的生产方式在全国占主导地位 |
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材料最能表明元朝( )
| A.棉花开始在中国种植 |
|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
| C.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
| D.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
应劭《风俗通义·佚文》述:“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材料表明()
| A.牛耕在农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
| B.牛耕在当时开始出现 |
| 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 |
| D.农耕经济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