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出现的频率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下列词汇最有可能出现在1912年中国各报刊上的有
A.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新政 | B.民国、孙文、共和、三权分立 |
C.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謇 | D.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抗日 |
1858年,英国侵华军司令额尔金率舰队自上海沿江西上。在天京江面,太平军与其交火。事后,太平天国向英方道歉,并同意在事先通知的条件下英国船舰可在长江航行。这主要说明了太平天国
A.反对帝国主义的态度不坚决 |
B.受《北京条约》的影响较深 |
C.急于学习西方的强烈愿望 |
D.对西方列强存在某种幻想 |
1905年《东方杂志》的一篇社论中提到“今日立宪之声,洋洋遍全国矣。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日立宪立宪,一唱百和,异口同声”。这说明
A.民主革命运动成为强大的社会风潮 |
B.立宪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C.晚清社会不同阶层认识到政治变革的重用性 |
D.维新思潮开始演变为一场政治运动 |
据蒙文通先生考证,唐时农作物平均每亩产量约1.5石,而宋代平均每亩产量约2石,比唐代高约30%。经济作物无论种茶、种棉、种植甘蔗、栽桑养蚕均产量高于唐,生产分工也很仔细。而农产品种类也有明显增多的迹象。宋朝较唐朝农业更发达的原因主要
①宋朝政府注重农作物的推广种植和引进
②宋朝农业技术的提高和农业工具的改进
③宋朝税收制度和土地制度的调整
④宋朝社会环境优越,少受战争之苦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②③④ | D.①③④ |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都设有对地方、对百官的监察制度及监察机构,以期实现对权力的约束。其中“位卑权重”,“以小驭大”且无固定治所的是
A.秦朝丞相 | B.明朝提刑按察司 |
C.元朝御史台 | D.汉朝刺史 |
近代西方某一画派在创作中主张:“将个人感情趣味以及艺术才能都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而不受任何形式与法制的限制”。下列作品中能够体现这一主张的是
A.《自由引导人民》 | B.《日出·印象》 |
C.《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 D.《格尔尼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