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请回答:
材料一中的作者代表了中国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为实现其“变官制”的政治理想,该顶派别提出怎样的政治主张?
材料二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艺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1)材料一中的作者代表了中国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为实现其“变官制”的政治理想,该顶派别提出怎样的政治主张?
(2)材料二的“两位先生”是指什么?依据材料二和教材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具体内容。
(3)据上述材料和教材知识,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阅读下列材料,请完成(1)~(5)题。
材料一:恩泽子弟,庠序不教之以道艺,官司不考问其才能,父兄不保任其行义,而朝廷则以官予之,而任之以事。——王安石
材料二:宋代士人迷恋科举,有谚语道:“做官做不到宰相,考试考不中状元,白做了。”
材料三:右图中为正在假寐的考生做了一个考取状元的白日梦。
(1)材料一中提到当时宋朝实行的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什么制度?
(2)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中左图反映的问题是否相同?反映了什么问题?
(3)王安石变法中对科举制度是如何进行改革的?
(4)为了培养人才,王安石还对教育进行了改革,主要内容有哪些?
(5)这些措施的实施对王安石变法有何影响?
北魏民族融合是指一些民族同住在一个地区,互相影响,逐渐消失各自的特征,自然而然形成一个整体,是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北魏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原因是什么?
(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其具体表现是什么?
(3)从政治方面来看,民族融合的过程也是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过程,请结合孝文帝改革的有关内容加以说明。
(4)由此,你认为民族融合的实质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北魏前期,地方官吏不论政绩优劣,一律任期六年,而且没有俸禄。这就使得当时的吏治非常混乱,各级官员贪污的现象相当严重。官吏的贪污不仅影响北魏的财政收入,同时也加深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请完成: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2)针对该问题,北魏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记》
材料二: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食货志》
请完成:
(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
(2)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4)简要评议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加尔文的教会的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吗?……加尔文教却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
——恩格斯
请完成: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说加尔文的宗教改革运动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