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自《凤凰网》
材料二 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华盛顿1787年给友人的信
材料三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没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四 无产阶级政权应是巴黎公社式的国家管理机构……代议机构依然存在,然而作为特殊制度的议会制,作为立法和行政的分工以及议员们享有特权的议会制,在这里是不存在的。
——列宁《国家与革命》
材料五 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到205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的中心。
——2011年,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新著《中国大趋势》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这一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针对材料二指出美国独立之初面临的问题美国是如何解决的?指出中国古代和美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不同?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的“完美”之处。英国找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
(3)依据材料四,概括归纳列宁心目中的无产阶级政权有何特点?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俄实行了怎样的新型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4)材料五所说的“独特的纵向民主”在建国初期是如何体现的?
(5)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政治制度的因素有哪些?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
材料一
魏源李鸿章像 康有为像
材料二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图片分别简述三人所代表派别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的主要观点;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
(3)上述二则材料反映出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20世纪是中国发生巨变的100年。在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富强的历程中,有三位伟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阅读下列图片:
图1图2
材料二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分别是引领者三次历史性巨变的三位伟人。
——中共十五大报告
请回答:
(1)图l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在图2的发刊词上,孙中山提出他的重要思想,请解释这一思想内容的具体含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三位伟人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中国社会的三大巨变。
儒家学说历经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留下了深深的步痕。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在意识形态领域,也是最为活跃的开拓、创造时期”。
(1)就治理国家来说,战国时期出现了哪些各具特色的理论创造?以儒家、法家思想为例加以说明。
明清时期,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
(2)简述明清时期儒学有了怎样的发展?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力邀杨度参加,他表示:“吾主君主立宪,吾事成,愿先生助我;先生号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当尽弃其主张,以助先生。努力国事,斯在今日,勿相妨也。”
材料二 “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无望、立宪无望,终归于亡国而已。故以专制之权行立宪之业,乃圣君英辟建立大功大业之极好机会”。
——杨度《君宪救国论》1915年4月
材料三杨度于1929年秋,在白色恐怖之时,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有人讥讽他投机,他驳道:“方今白色恐怖,云何投机?”
——何汉文《杨度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杨度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政治追求。
(2)以上三则材料体现的杨度的政治主张是否矛盾,并请说明理由。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1951年9月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在政府声明中说:“新的德意志国家及其公民只有感到对犹太民族犯下的罪行,并且有义务做出物质赔偿时,我们才算令人信服地与纳粹的罪恶历史一刀两断。”他还曾说:“赔偿是我们的责任,它虽然不能洗刷我们的罪恶感,却是和解的前提。”从战后到2002年,德国的战后赔偿金额达到1040亿美元,它每年还继续向10万受害者赔偿6.24亿美元的养老金。1994年,德国总统赫尔佐克在勃兰特“惊世一跪”的20年后,对波兰再次表示,“我请求你们宽恕德国人给你们造成的痛苦”……对于德国有关纳粹大屠杀的历史教育,世界犹太人大会主席辛格说:“学校普遍进行纳粹大屠杀教育,正视历史,已经成为德国民族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
——摘编自张景云《日德两国不同的二战史观论述》
材料二:二战后,日本对侵略历史“不反省、不道歉、不谢罪”(“三不主义”),而且不断制造事端,篡改历史教书、参拜靖国神社、发表歪曲历史的言论……日本每年都要在广岛举行和平大会……日本著名学者藤原彰指出:“日本人十分缺少从加害者的角度认识战争的意识。”战后初期,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免除了头号战犯裕仁天皇的战争责任,释放战犯并允许其重返政坛军界执掌国家大权……在战争索赔问题上,国际地位尚低的亚洲受害国的多数国家,基本上自动放弃了对日战争索赔权。最后只有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四国接受了日本有限的赔偿……意大利政治家蒂齐亚诺•台尔察尼所著《日本人的自负与傲慢》一书中指出:“财富使日本人变得更加狂妄。”于是就有人叫嚣说:承认侵略并向亚洲国家谢罪是“自虐”行为,妨碍日本成为“政治大国”和在国际新秩序中发挥“领导作用”。
——摘编自王丽萍《中日两国“二战史观”的分歧论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知识,概括二战后德国对待法西斯罪行的态度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知识,指出二战后日本“三不主义”态度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