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走出沙漠
沈宏
⑴他们四人的眼睛都闪着凶光,并且又死死盯住那把挂在我胸前的水壶。而我的手始终紧紧攫住水壶带子,生怕一放松就会被他们夺去。
⑵在这死一般沉寂的沙漠上,我们对峙着。这样的对峙,今天中午已经发生过了。
⑶望着他们焦黄的面庞与干裂的嘴唇,我也曾产生过一种绝望,真想把水壶给他们,然后就……可我不能这样做!
⑷半个月前,我们跟随肇教授沿着丝绸之路进行风俗民情考察。可是在七天前,谁也不知道怎么会迷了路,继而又走进了眼前这片杳无人烟的沙漠。干燥炎热的沙漠消耗了我们每个人的体力。食物已经没有了。最可怕的是干渴。谁都知道,在沙漠上没有水,就等于死亡。迷路前,我们每人都有一壶水;迷路后,为了节省水,肇教授把大家的水壶集中起来,统一分配。可昨天夜里,肇教授死了,临死前,他把挂在脖子上的最后一个水壶给我说:“你们走出沙漠全靠它了,不到万不得已时,千万……千万别动它。坚持着,一定要走出沙漠。”
⑸这会儿他们仍死死盯着我胸前的水壶。
⑹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这片沙漠,而这水壶是我们的支柱。所以,不到紧要关头,我是绝不会取下这水壶的,可万一他们要动手呢?看到他们绝望的神色,我心里很害怕,我强作镇静地问道:“你们……”
⑺“少罗嗦!”满脸络腮胡子的孟海不耐烦地打断我,“快把水壶给我们。”说着一步一步向我逼近。他身后的三个人也跟了上来。
⑻完了!水壶一旦让他们夺去,我会……我不敢想像那即将发生的一幕。突然,我跪了下来,“求求你们不要这样!你们想想教授临死前的话吧。”
⑼他们停住了,一个个垂下脑袋。
⑽我继续说:“目前我们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沙漠,而眼下我们就剩下这壶水了。所以不到紧要关头还是别动它,现在离黄昏还有两个多小时,乘大家体力还行,快走吧。相信我,到了黄昏,我一定把水分给大家。”
⑾大伙又慢慢朝前艰难地行走。这一天总算又过去了,可黄昏很快会来临。过了黄昏还有深夜,还有明天,到时……唉,听天由命吧。
⑿茫茫无际的沙漠简直就像如来佛的手掌,任你怎么走也走不出,当我们又爬上一个沙丘时,已是傍晚了。
⒀走在前面的孟海停了下来,又慢慢地转过身。
⒁天边的夕阳渐渐地铺展开来,殷红殷红的,如流淌的血。那景色是何等壮观!夕阳下的我与孟海他们再一次对峙着,就像要展开一场生死的决斗。我想此时已无路可走,还是把水壶给他们。一种真正的绝望从心头闪过,就在我要摘下水壶时,只听队员郁平叫道:“你们快听,好像有声音!”
⒂大伙赶紧趴下,凝神静听,从而判断出声音是从左边的一个沙丘后传来的,颇似流水声。我马上跃起:“那边可能有绿洲,快跑!”
⒃果然,左边那高高的沙丘下出现一个绿洲。大家发疯似地涌向湖边……
⒄夕阳西沉,湖对岸那一片绿色的树林生机勃勃,湖边开满了种种芬芳的野花。孟海他们躺在花从中,脸上浮现出满足的微笑。也许这时他们已忘掉了还挂在我胸前的那个水壶。可我心里却非常难受,我把他们叫起来:“现在我要告诉你们一件事。为什么我一再不让你们喝这壶水呢?其实里面根本没有水,只是一壶沙。”我把胸前的水壶摘下来,拧开盖。霎时,那黄澄澄的细沙流了出来。
⒅大伙都惊住了。
⒆我看了他们一眼,沉重地说:“从昨天上午开始,我们已经没有水了。可教授没把真相告诉我们。他怕我们绝望,所以在胸前挂了一个水壶,让我们以为还有水。为了不让我们看出是空的,他偷偷地灌上一壶沙。事后,教授知道自己不行了,因为他已好几天不进水了,他把自己的一份水都给了我们。教授把事情告诉我并又嘱咐,千万别让大家知道这水壶的真相。它将支撑着我们走出沙漠。万一我不行了,你就接替下去……”
⒇我再也说不下去了。孟海他们已泣不成声。当大家回头望着身后那片死一般沉寂的长路时,才明白是怎样走出了沙漠……“水壶”在小说的情节结构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有人说,“肇教授”虽然在小说中自始至终没有正面出场,但他却是真正的主人公,你认为这么说的理由是什么?
本文成功地运用了设置悬念这一表达技巧,试作简要概述,并说说这样写的妙处。
你从这篇小说中获得了哪些人生感悟?请分条概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裁判所
(英)王尔德
上帝对人说:“你一生都在做坏事——对那些需要救济的人,你表现得很残酷;对那些急需帮助的人,你表现得凶狠无情;贫穷的人向你求助,你不听他们诉说,你不理睬那些受苦的人的哀叫;你将遗产据为己有,把狐狸放进邻人的葡萄园;你夺去小孩们的面包,拿给狗吃;我的那些麻风病人居住在沼泽地里,过着和睦的生活,赞美着我,你却把他们赶到大路上;我用土造出你来,可是你却使的土地上流着无辜者的血。”
上帝打开了人的生命簿。
上帝对人说:“你一生都在做坏事——我显示出来的‘恶’,你追求它;我隐藏着的‘善’,你却毫不注意,你房的墙壁上绘满了图画,你听见笛声,就从你放荡床上起来。你筑了七个祭坛来奉祀我所受的罪孽,你吃了不应当吃的东西,你衣服上绣着三个耻辱的记号,你崇拜的不是能够久存的金或银的偶像,确是会死去的肉身;你把香膏涂在他们的头发上,又放了白榴在他们的手中;你用番红花擦他们的脚,又在他们面前铺上地毯;你用银粉染他们的眼皮,用草药擦他们的身体,你在他们面前鞠躬到地,你把我偶像的宝座放在不知何处。你让太阳看见你的丑行,让月亮看见你的疯狂。”
人回答说:“我的确做过这些事情。”
上帝又打了人的生命簿。
上帝对人说:“你一生都在做坏事——你以恶报善,用侵害报答仁慈;你弄伤抚养你的双手,你轻视给你奶吃的乳房,让向你讨水喝的人忍渴而去;亡命的人晚上把你藏在他们的帐幕里,你没等到天亮就告发了他们;你的仇敌没有害你的性命,你却暗算了他;你的朋友跟你在一块儿走路,你为了得到钱就出卖了他;对那些给你带来‘爱’的人,你却以恨报答。”
人回答说:“我的确做过这些事情。”
上帝合了上人的生命簿,说:“我一定要把你送到地狱里去。”
人叫起来:“你不能。”
上帝对人说:“为什么我不能送你到地狱,你有什么理由?”
“因为我一直住在地狱里在。”人回答道。
裁判所中寂静无声。
过了一会儿,上帝对人说:“既然我不可以把你送进地狱,那么我一定要送你到天堂,我的确得送你一天堂里去。”
人又叫起来:“你不能”。
上帝对人说:“为什么我不能送你进天堂,又有什么理由?”
“因为不论在什么地方,我绝对想象不出天堂来。”
判断所里寂静无声了。
(摘自《打工族》2005年第12期)
下面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里“人”是一个十恶不赦、毫无人性的歹毒者,他只能生存在人性罪恶深渊的“地狱”里,世世代代受到正义和善良的谴责与诅咒。 |
B.②小说开篇就历数“人”的罪状、残酷、凶狠、贪婪而无情,由于他的存在,使人类社会失去了原有的和睦与安宁,人们陷于水深火热中。 |
C.“人”将那些居住在沼泽地里的、过着和睦的生活的、赞美着上帝的麻风病人赶至大路上,是说“人”对穷困潦倒的病人也毫无怜悯之心,而更加丧心病狂地迫害他们。 ycy |
D.上帝两次打开“人”的生命簿:前次证实他的以恶报善;后次验明他的逐恶弃善,这些事实都说明他的罪孽深重、恶贯满盈。 |
E.“人”是一个典型人物,他身上集中了邪恶、罪孽,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代表性。
上帝对人“人”说:“你一生都在做坏事”,“你让太阳看见你的丑行,让月亮看见你的疯狂”,“你以恶报善,用侵害报答仁慈”请就这二句话的含义和关系作出简要分析。
答:
按理说人生活在地狱中应特别向往天堂,为什么“人”却拒绝向往天堂呢?请说明理由。
答:
小说为什么取名为“裁判所”?面对“人”的无理取闹,“裁判所中”却是“寂静无声”,甚而至于“寂静无声了”,请就这些艺术处理手法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海龟
张抗抗
D有一个可爱的3岁女儿,对女儿一向有求必应。他的工作单位离家近两小时路程,为了减少往返,他总在周末才回家。每次回家,女儿在晚上临睡前必要让他讲个故事。一年过去,什么大灰狼小白兔,他肚子瘪瘪塌塌早已被搜刮干净。
女儿却不肯善罢甘休,抱着他的膝不肯上床,连妻也哄她不好。
他满心焦虑。虽是周末,晚上他还得赶写一篇文章,研究所的头儿亲自点名让他在一个学术会议上发言,他将有机会在同行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实力与才华。
“爸爸讲故事呀”,女儿纠缠不休。
讲什么呢?他真没有时间。发言关系到对他实际水平和个人价值的确认,听说很快就要评职称了。
他突然记起在当天报纸上看到的一则趣闻。当时无意瞟了几眼,现在倒可以用来对女儿滥竽充数一番。
“从前,在一个海岛上∙∙∙∙∙∙”他开始尽量耐心委婉地对女儿娓娓道来。“那儿的人家家户户养着一种大海龟。海龟像一只小桌子那么大,有很硬的壳和很粗的爪子。那个海岛上没有汽车,没有自行车,也没有小毛驴,这个人要到岛上另一个人家去串门,就骑着海龟去。海龟最爱吃大香蕉,它的主人就坐在海龟背上,用一根细杆子拴上一根绳,香蕉就悬在海龟脑袋上,离它只有几步远,海龟想吃香蕉,就开始往前爬,可它一爬,那背上的人手里的香蕉也往前走了,它怎么也够不着,于是它就拼命往前爬,它爬香蕉也爬,就这样它背上的人就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女儿不知什么时候已睡着了,腮上挂着浅浅的酒窝。
他连续昼夜伏笔奋战。发言很成功,获得大家的好评,文章将被收入当年的年会专集。有人私下议论,说他虽然是助研,实际上相当于副研究员的水平。
转眼又到了星期六,他去幼儿园接女儿回家时,才想起这一星期忙得昏头昏脑,竟然又忘了给女儿准备故事。
出乎他意料,女儿临睡前忽然对他说:“爸爸,今天你还讲那个大海龟好不好?”
他松了一口气,却纳闷女儿何以对这大海龟如此感兴趣。
“∙∙∙∙∙∙就这样,骑着海龟的人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他敷衍了事地讲完了故事。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同女儿亲近的情绪。他心里实际上还在惦着自己的职称。如果这次能评上副研,他一家三口就有希望分到一套两居室的住房,
工资也可增长几十块钱,这可是个不小的数目。昨天上头又给了他新的任务,他必须在一个月内,评出一部有关W理论的200页的专著,三个月内编出一部新的辞典,六个月内与人合写出一部有关W理论的评述∙∙∙∙∙∙他不知道他如何才能做完这些事。
“那骑海龟的人到地方了以后,到底怎么样了呢?”女儿竟然破例没有睡着,眨着黑葡萄似的眼睛看着他问。
他说:“骑海龟的人到地方了以后,就把海龟整个儿翻过来,一翻过来它就不能逃跑了,只能乖乖等它的主人去办完事,再把它翻回来骑它回家。”
女儿似还要问什么。他不耐烦地拍拍她的脑勺,把她交给了妻。
为了不受干扰地在规定时间内全部完成以上任务,真正奠定他在学术界的地位,他索性把铺盖搬到了研究所,黑夜白天泡在图书馆资料室里,不这样做就对不住自己也对不住领导对他的信任。一个几百人的研究所,老的老,小的小,真正能顶用的还是他这样的中青年骨干。但无论怎么辛苦,他觉得前面总还有个盼头∙∙∙∙∙∙
半年后他第一次疲惫不堪地回家:心里如释重负。女儿见到他,目光转向妈妈,那句话没问出来:这个人是谁呀?临睡前,破天荒第一回并不缠他讲故事,大眼睛骨碌碌转了几回,终于问:“我想起来,上次你讲的大海龟,后来到底有没有给它吃香蕉呢?”
他一愣,含糊回答可能是给了。女儿却不满意,又问他到底给了几个,他说一串,女儿又问是不是每次都给,他茫然∙∙∙∙∙∙
星期一上班得知职称名额已定,他因年限不够,没有希望晋升;工资不动,住房当然暂时也不能动了∙∙∙∙∙∙他感到浑身骨骼疏松∙∙∙∙∙∙
不知怎么他想起了那只海龟,他如果告诉女儿,人并没有把香蕉给海龟吃,对女儿来说未免太残酷了,他不忍心。
文中有两个悬念,分别是什么?
答:
.这篇小说以“海龟”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答:
这篇小说用明线和暗线相交织的方法来安排情节,明线写海龟的故事,暗线写父亲的故事。有人说,这种安排是最佳选择,如果你同意这种说法,请申述你的理由。也有人说,不如用单线来展开故事情节,例如只写父亲的故事,海龟的故事作为陪衬,如果你同意这种说法,也请申述你的理由。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遗言滕刚
1875年6月的一天傍晚,一个专门收购遗言的商贩出现在长江平原南部的一个小城。他挑选护城河边的一个小客栈住下。当天午夜,他在小城的大街小巷张贴了十几张广告。广告这样写道: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黄金有价,遗言无价。一个人的临终遗言是他留给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本人专门收购遗言,每份遗言10块大洋。欢迎出售遗言,本人服务上门。联系地址:新北门客栈西厢。
这个消息很快传遍小城,在平静的小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人们首先要核实这一消息的真假。因为这个消息听起来不可思议,居然有人专门收购遗言,而且出这么高的价钱,比废铜烂铁贵100倍。但是去过新北门客栈的人都证实这不是玩笑,是千真万确的。头上扎着红头布的商贩不仅告诉前来打听的人确有其事,而且告诉人们他这一行当的规矩。不是所有的遗言都可以收购的,必须是即将死亡的人向他口授的遗言,他才收购,他才会出这么高的价钱。商贩还向好奇的人们演示了他手中的拨浪鼓。那是一个神秘的装置。把写有遗言的纸从它侧面的缝隙插进去,旋转几下,就卷进去了,再也打不开。商贩说,没人能打开。但是,善良的市民们在证实这一消息的真实性后,很快发现这个事情有许多可疑之处,甚至是个骗局。首先是他为什么收购遗言?对此,商贩的解释和他在广告上说的一样,他一再强调,人间没有什么比遗言更值钱的了。他会反问你,你能说出什么东西比遗言值钱吗?更让人们可疑的是,他出这么高的价钱买遗言作什么用?作为一个商人,他如何赚钱?他把遗言卖给谁?谁会出这么高的价钱买遗言?对这个问题商贩讳莫如深,从不正面回答。不过,他说,不是你们给我钱,是我给你们钱,我骗你们什么呢?
尽管人们对商贩议论纷纷,将信将疑,但有一点人们是坚信不疑的,那就是没有人会出售遗言给他,没有人会为了10块大洋出售遗言给他。何况,一个人的遗言,或多或少会涉及个人及家庭的隐私,人们怎么会把秘密或隐私告诉一个素不相识的商贩呢?
家住城门口的钟表匠,是商贩来小城后,第一个濒临死亡的人。钟表匠当初也和市民们一样,觉得商贩十分可笑十分可疑,坚信不会有人出售遗言给他。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突然恳求家人把商贩请来,他要出售遗言。家人坚决反对。钟表匠流着泪说,我临死前就这一个要求,请你们满足吧。家人只好把商贩请来。商贩在膝盖上铺一块红布,用纸记下钟表匠的遗言,看着钟表匠吞下最后一口气,把遗言卷进拨浪鼓,丢下10块大洋,扬长而去。
说起来叫人难以置信,以后小城的人临死前都会把商贩叫过去口授遗言,这已经成了小城人死亡之前不可缺少的仪式。商贩就这样,在小城站住了脚,生意越来越红火。人们永远困惑不解的是,商贩收购这些遗言干什么?他怎样赚钱?为什么那些临终的人都会把商贩叫去把遗言卖给他?
1878年7月的一天傍晚,商贩赶着马车离开了小城。商贩一边摇着拨浪鼓一边喊道:“收购遗言,10块大洋一份!”小城的人目送商贩,看着商贩手里那个装有遗言的拨浪鼓,不知道为什么心里晃悠晃悠的。
“遗言”在文中指的是什么?它对本文情节的发展起什么作用?
答:
为什么钟表匠和小城的人们在临终前都向商贩出售了遗言?
答:
微型小说常常以构思奇巧取胜。请简要分析本文构思的奇巧之处。
答:
小说中人们对商贩收购遗言的目的困惑不解,你认为商贩收购遗言的目的是什么?请写出你的两种猜测并说明理由。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一棵树谢志强
年轻的国王登基,他打算在广场作一次演讲。他有一张能言善讲的嘴。
大臣便按国王的意图去张罗。可是,广场没有演讲台,国王必须站在高处来演讲,那得搭个演讲台。
最后,大臣选定了广场旁侧一棵古老的大树。没有记载那是什么树。不过,大树姿态就是一个演讲台。大树的年龄没谁说得清。似乎都城还没建立,它已存在了。或许是它的存在吸引了居民受它的庇护,聚居起来,渐渐演化出一个城市。它的周围都是最老的房子。
大臣带领几个木匠来锯树。只要齐腰砍断,再用树枝树杈搭个护围,便是一个理想的演讲台了。大树很粗壮,须五六个汉子牵手围定。
离大树不远的一个老人出面阻止,他不让砍树。老人平时沉默寡言,据说,他只跟树讲话,早早晚晚,他坐在树阴下独语,也不知他说些什么,居民已以为常,以为他神经失常。奇怪的是,树似乎有反应,老人讲一阵子,树的枝叶便抖擞着发出喧响,似乎听懂老人的话语,还有点激动。或者,大树发出声音,老人嚅嗫地说起什么。老人和大树之间有着惟有双方知道的秘密。
老人终于阻拦不住了。大树不属于他。老人默默地流泪。演讲台转眼便搭起来了。老人的身影不再出现。居民并没有留意。
国王出现在广场,大树改装的演讲台一下子托起了他的形象,他站在大树剖面的圆台上,话语开了闸一样滔滔不绝。广场上人山人海。
国王正讲在兴头上,突然听到一个声音,是哭泣的声音,很低微的呜咽,似乎又远且近。接着,国王的脚下在颤抖,像沙漠的风暴刮过来,却没有风,而枯萎的大树确实在颤抖,那哭泣有了来源,在国王的脚下。
国王无法继续演讲了,他想着:这是一个什么兆头。哭泣声传染了人们,广场的激昂情绪低落下来,人们感到冥冥之中的惩罚即将降临。广场骚动了。
国王走下了演讲台。大臣进言:可能是老头在作祟。国王来到老头的土坯屋。老人已病在卧床。老人的嘴不停地嚅动着,像在诅咒,或倾诉。老人似乎没看到国王驾到。
大臣动怒,欲指示手下拉起老人。国王摇了摇头。国王俯身,凑近老人的嘴巴。国王闻到一股淡淡苦涩气味,国王想起了那是剖开的大树的气味。
国王依稀听见了老人的叙说:这是一棵经历了数代王朝的古树,现在大树不能再倾听和感受来自沙漠的声音,大树伤心了,大树说永恒的是沙漠。它幼小的时候,听着风声、沐着光线生长着,它吸引了人们。
国王记起了父王的遗愿:要找到名叫一棵树的地方,那是父王的先辈开创王国的地方。他没料到他站在那个发源地——一棵树,一棵古树,一棵默默地见证了一代一代国王的大树。国王发现他演讲像云影一样霎时消逝。
国王忽感自己衰老了许多,只说:老人不能死。
文中“唯有双方知道的秘密”一句中的“秘密”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
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大树的古老?(6分)
文中的大树有怎样的象征意义?(5分)
这篇文章能从多方面给我们以启示,请结合现实,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来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秘密邵昌玺
早上七点钟,新来的办事员周可就早早地来到工厂,因为今天要举行一项同外商洽谈合作项目并引进外资的重要活动,他必须赶在八点之前把会场布置妥当。昨天下班之前周可就已经把会场布置好了,今天需要在一些细节上完善一下。
周可把会场中间的椭圆形会议桌擦了又擦,直到一尘不染,才在外商代表方就座的会议桌上面摆上一溜儿水果盘,并放上“嘉宾席”标志牌。同样,他也在厂方代表就座区域的会议桌上面摆上一溜儿水果盘,放上“厂方代表席”标志牌,自然地把会场分成两部分。
八点钟,双方代表准时走进会场。周可首先客气地把外商代表杰克一行请到“嘉宾席”就座,然后安排“自己人”在对面落座。他则站在会场一角,随时准备为会议服务。
洽谈进行得很顺利,只是快接近尾声的时候,会场里变得很嘈杂。
原来,双方因为资金的投放问题意见不一致,产生分歧:杰克认为把资金投向一项技术还不完全成熟的项目上,有风险,是在滥用合作资金;而厂方代表则想表明他们是决不会滥用这笔资金的,因为这个项目他们也是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分析、论证、并进行了初步的试验,最终确定下来的。双方据理力争,僵持不下。
周可放下的心又悬了起来。
十点三十分,会场休息时间到,双方代表都走出会场,进行片刻休息。
不一会儿,周可看见杰克低着头,若有所思地走进会场,并顺便坐到了“厂方代表席”上。还没等他过去提醒,竟然拿起眼前果盘里的“水果”就要吃起来。
霎时,周可的心简直提到了嗓子眼,目瞪口呆,眼看着杰克把“水果”慢慢地放进嘴里…… 周可就像一座雕塑,完全僵住了。
虽然“厂方代表席”上果盘里的“水果”和“嘉宾席”上果盘里的水果同样“鲜艳欲滴”,但是,“嘉宾席”上果盘里盛着的是真正散发着清香味的各色水果,而“厂方代表席”果盘里盛着的则是有色无味的“水果模型”,说白了,就是各种“塑料水果”。因为做得“精致”,几乎可以以假乱真,外人一般是看不出真伪的,也只有本厂员工才知道这个秘密。所以,每次在这种场合之下,大家都心照不宣,没有人去动面前的“水果”,只有看客人吃的份。今天他也是照例行事,可万万也没想到却在这上面出了岔子。
果然不出所料,杰克眉头紧锁,把已经放到嘴里没有咬动的“水果”拿在手里反复地看,又看看四周。当他看到面前会议桌上摆着的“厂方代表席”标志牌,好像也意识到自己坐错了位子。他又看了看面前果盘里的“水果”,然后起身回到原来座位重新坐下。
周可面如死灰。
这时,休息的与会代表陆续走进会场,等大家到齐后,杰克站起身,郑重地说:“诸位,我已在合同书上签了字,我宣布,我方同意跟贵厂合作,并接受你们提出的方案,我们会按照合同的约定于近期把第一笔合作资金划入贵厂账户。”
一句话,让所有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旁的周可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弄得晕头转向。
杰克接着说:“一个在小节上都能保持节俭的工厂,他们一定不会滥用每一分钱,所以,我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合作一定会取得成功。”杰克边说边指着对面水果盘里的“水果”。
外商代表方的其他人员还是一头雾水,但是,这时周可和厂方代表都反应过来,随即,会场上响起热烈的掌声……
请你概括出办事员周可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
联系文中杰克的话:“一个在小节上都能保持节俭的工厂,一定不会滥用每一分钱,所以,我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合作一定取得成功!”,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