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感悟春天》一文,完成题目。
感悟春天
①江南的春天,总是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悄悄来临的,“杏花春雨江南”,这是上了名诗之页的。数落我经历的几十个春天,总是乍暖还寒,反反复复需要冲破凛冽的西风和反攻的寒潮才降临人间。因此春光很金贵,春色也往往只能雨中窥视,总在不经意中,只一眨眼,便进入了初夏的境地了,常常令人生出春光难觅的感慨。
②珍爱春天,是热爱生活的一种执著,这也是对照冬天的岁月,有比较而有鉴别的一种实际行动。虽然说,冬天的寒冷对于世界,是净化,是考验,是生命的再生前提和生活的新生要素。这也是一种反衬和折射:没有坚冰,谁去认可红梅的烂漫?没有白雪,谁去判定青松的高洁?但是那似乎是哲学的命题和诗人的想象。只有春天才是大众的,才是为伟人和凡人,诗人和农人共同承认和赞美的。
③谁不承认春天是美好的?“遇物尽欢欣,爱春非独我”,诗人白居易就是这样说的,翻翻一部唐诗吧,那里面尽有李白、杜牧、韩愈、李贺们的春感慨。摆着道学面孔的人物,是不是不咏唱春天呢?北宋理学家程颢写下了《春日偶成》,还成了《选本千家诗》的第一首。朱熹更是有名的“老夫子”,他面对朗朗春光,盈盈春意,也唱了“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春日》诗。和尚是讲究四大皆空的佛门子弟,也不能不被春天打动“凡心”。唐朝的志南和尚写下了这样的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在中国的古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们从各个角度歌唱春天,从春风、春水、春雨、春草、春柳、春鸟、春山、春游、春宵、春眠等来尽情歌唱,进而从欣赏春天写到珍惜春光。
④品味春色,沐浴春光,感受生活,感悟人生。这可以说是中外一致,概莫能外。“闺中少女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如果这位生在封建时代的女子奈何不了这种生活,那么现代的那位美国哲人桑塔耶那则更有,甘愿为春天俘虏的意味了。这先生长期在哈佛教书,50岁那年,春日的有一天在讲台上,偶有知更鸟飞来,立在窗格子上,他注意到了,感受又一个春天的到来,他回过头来,向学生们说,我与阳春有约!冲出教室,开始了他云游欧洲大陆之行。
⑤生命四季,是我们每个人都共有的,而春天更能开启人们的感情之源,心灵之泉,难怪首次在甲骨文里露面的形声字就是“春”,难怪古人殷殷切切地寄语他的友人“此行江南去,千万和春住”。居住在大观园中的湘云更是大声疾呼:“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可是事实上春光难永驻,有来必有去,谁也挡不住“落花流水春去也”的结局。不管是落花有意,还是流水无情,都是表现了时间之易逝的自然迹象,但是精神上的青春,意志里的春色,进取中的春光,则当常驻于有志人和奋斗者的岁月年华里!
从第①段来看,作者认为“春光很金贵”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4分)
                                                                       
                                                                       
读第①段,你感到在作者的笔下,江南的春天有什么特点?
                                                                       
第②段最后说,“只有春天才是大众的,才是为伟人和凡人、诗人和农人共同承认和赞美的。”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用一句话概括第③段的内容。 (2分)
                                                                       
                                                                       
第④段画线句子中的“这”具体指什么?
                                                                       
                                                                       
第④中那位封建时代的女子和那位现代美国哲人难能桑塔耶那面对同样的春天,心态却明显不同。请借助文中“悔”和“冲”两字分析他们各自的心态。
                                                                       
                                                                       
作者从春天里得到了怎样的人生感悟?(用文中的话回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23~28题。(15分)。
低调人生的黑金
①像谦卑的庄稼,在七月的阳光里,低下深思熟虑的头颅,当我们讴歌丰收的幸福时刻,庄稼不语,它只是低调倒在镰刀的怀里,顺着汗水的脉络,走向粮仓,成为来年春天引爆大地的种子。这是低调的无声之美。
②像巍峨的高峰上沉默的松树,在大雪压顶的时候,凛冽的寒风狂野地掠过,那些秀于森林、笔直地企图凌云的枝干最先被折断,而那些低调弯曲的枝干却承受着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积蓄着蓬勃的力量,不被寒风积雪所摧毁。这是低调的力量。
③像遥秋的篱笆墙里的菊花,风刀霜剑严相逼,万木凋零,只见一朵朵菊花握成铮铮的拳头,淡泊墙外的赞美,低调地把一层层霜抖进泥土里,磨炼骨肉,给那些被风霜蒙蔽双眼的人们以生活的信心。这是低调的魅力。
④万丈高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看,进门忘记低头的人总是最先被碰伤;风光时得意忘形的人,走下舞台最容易摔跤;成功时忘记自警的人,最终跌倒在自己埋设的优势陷阱里;辉煌时放松进取的人,享受了短暂的掌声后,最后比谁都凄凉。
⑤低调,如同不起眼的煤,没有人会在意它被埋在暗无天日的地下所承受的重压,然而当它被有力的手臂掘出来后,它就点亮了黑夜!
⑥低调,如同脚下的门槛,我们习惯于仰视高处的门顶,漫不经心地迈过门槛,然而当生活遭遇不测的时候,最先抵挡洪流伤害的却是门槛!
⑦低调,如同丑陋的河蚌,坚硬粗糙的外壳经历了波浪的洗礼苦痛,最后孕育出的却是珍珠!在它久病河床苦苦经受煎熬之际,我们看不到它内心的抗争,然而凶险波浪退去,它却给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馈赠。
⑧低调不是退缩,也不是无为,而是一颗成熟的心灵经历人生百态后呈现的一种朴素风景;低调不是平庸,也不是无争,而是一种达观的胸怀淡薄生活所得后展示的广阔。这种广阔波澜不惊,宠辱不动。
⑨为人处世,一个低调的人,就像一支黑夜里静默燃烧的蜡烛,它是崇高的。
⑩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低调的人,他不与世界争。立如诗人兰德所写的:“我和谁也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我双手捧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低调是一种品位,拥有这种品位的人,在尘世间似乎看低了自己,却在人格上提升了自己。低调是一种风度,一种魅力,这种风度不张扬,不外显。
⑾或许,低调是一种沉默的灵魂,在不起眼的角落里发出的淡淡芳香,就像那阳光爬过墙头,开着淡淡的花儿,微笑着给路人捧出长长果实的丝瓜。或许,在岁月的长河里一切都会贬值,一切都会慢慢化为尘埃,而低调,这人生的黑金,却以独特的光芒,给我们划开了一道透过人生阴霾而露出彩云的晴空。我们,揣着这黑色的金属,沉默着走向高处。
.本文的标题对全文有什么作用?(2分)
.文章开头三段写“庄稼、松树、菊花”,有什么好处?(3分)
.本文倡导“低调”,为什么却在第④段里写了与其不同的“四种人”?(2分)
.第⑩段引用兰德的话起什么作用?(2分)
.说说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3分)
低调,如同不起眼的煤,没有人会在意它被埋在暗无天日的地下所承受的重压,然而当它被有力的手臂掘出来后,它就点亮了黑夜!
.本文大量运用比喻和排比,请你从中选举一例,品析其表达作用。(3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
文字是国家安全的防火墙
①对国家安全最大的威胁,是分裂。什么是维护国家安全最有效的防火墙?不是军队,不是警察,而是文字。
②中国之所以到现在还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头号功臣当属秦始皇。秦始皇当年统一中国时,最大的功绩是在全中国统一了文字。倘若当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只统一地域和军队,并未在中国统一文字,今天的中国笃定早已四分五裂。保持国家大一统最基本的因素,是文字统一。
③二战日本侵略中国时,在敌占区的所有学校强迫开设日语课。说明侵略者清楚,光靠武器无法征服异国,最终让被占领者臣服,还要靠文字。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描写了法国19 世纪被普鲁士占领后,一所学校的教师在异国占领者的强迫下,最后一次使用法文授课,第二天,这所学校的教师只能使用德文授课。《最后一课》的核心展示,即文字最关乎国家安全。
④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到今天依然没有分裂,我们拥有统一的文字是最重要的原因。1949年后,我们有个令人后怕的举动,单方面修改文字,将汉字简化。同一个国家使用不同的文字的后果是什么,不言而喻。好在简化汉字只属于换汤不换药范畴,没有伤筋动骨。假如1949年后大陆大刀阔斧修改汉字,使得两岸原本统一的文字形同陌路大相径庭,势必威胁国家安全,导致分裂。
⑤今天,中国的统一文字再次受到威胁,以至于我们不得不想起《国歌》中那句最振聋发聩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什么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英语。
⑥在今天的中国大陆,英语已经在事实上成为第二官方语言。在中国本土,考大学、评职称、求职等等都有英语门槛。小学一年级甚至就开设英语课,更有举目皆是的双语幼儿园。试想,在孩子尚未熟练掌握母语时,就让其学习英语,给英语以和汉语分庭抗礼的母语地位,当年侵华日军和侵法普鲁士军靠武器和鲜血才能争得的在异国学校里开设占领国语言课程的先例,如今不费一枪一弹,就在中国的学校甚至幼儿园里实现了。
⑦如今在我们的生活中,甚至在官方主流媒体里,诸如CCTV,WTO,GDP,MBA,CPI,CBD,CEO比比皆是,中文里混杂英文的比例越来越高,纯正血统的中文已经开始出现转基因。水稻杂交能提高产量,文字杂交的结果将是威胁国家安全。
⑧为了国家安全,小学有必要停止英语课,因为小学是一个人掌握母语的关键时刻,待我们的孩子先入为主扎实掌握母语后,在中学再适当了解英语;高考取消英语;严禁主流媒体使用英文缩写代替中文……
⑨新中国六十华诞时,我们务必要检阅伟大中文在祖国的至高无上地位和纯正性,因为文字才是国家安全真正的防火墙。
⑩中文万岁才有中国万岁。(选自2009第12期《向导.新品》)
、请分析第②段的论证过程。
、第⑦段中为什么要提到水稻杂交技术呢?
、第⑩段为什么要独句成段?
、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从中选出一则最适合本文事实论证的材料,并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材料一:1931年9月,吉鸿昌到达美国,却接二连三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招待中国人,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竞说不知道中国。陪同的人对吉鸿昌说:“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道:“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随即,他找来一块木牌,用中文写上“我是中国人!”
材料二: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的租界也沦为日寇占领地。暨南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郑振铎夹着讲义急匆匆进了教室。坐得满满的教室鸦雀无声。郑振铎先生热泪盈眶:“大家知道.今天我给你们上的中国文学史是最后一课。要永远记住,我们是中国人!”讲课开始了,一分一秒都显得格外沉静。不幸的时刻终于来临,当时针指向10点30分,太阳旗插进校园。“现在下课!”郑先生挺直身体,作了立正的姿势。全体同学“刷”地一下站起来。很久很久,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有几个女生低低的泣声……
材料三:陈天华1903年留学日本。当听到沙俄侵占满洲、清王朝准备和它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时,悲愤欲绝,大声呼喊:“拯救祖国!四万万同胞,起来拯救祖国呀!”他咬破手指,拿出一叠纸,用血指写道:“救国!”随后,手不停画,在血书里陈述亡国的悲惨,当亡国奴的辛酸,号召同胞起来斗争……他一连写了几十幅,因流血过多而晕倒,晕倒时还高呼:“救国!救国!”

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
耽误
①从小我就是一个顽皮捣蛋的孩子。到了小学五年级,我更是开始无心向学,跟着一班同样无心读书的人到处玩耍,不时滋事生非。父亲的巴掌抡起落下,但皮肉的疼痛并不能让我回头,父亲转过身,我又溜出了家门。及至我升入镇中学,离家远了,没有父亲的管束,我更像一匹挣脱缰绳的野马,课堂偶尔去去,但心思从未放在听课上。多数时候我待在镇上的台球室里,与别人较量球技,输赢五毛或一块。班主任林老师找我谈过几次话,我不为所动,想要我坐回教室里,还不如杀了我。
②与人赌球,有时赢有时输,输的时候多。家里给的生活费有限,肯定不够花,后来我便欠下赌债。债主是镇上的烂仔,没有一个是好惹的。后来,为了还赌债,更为了有钱继续玩下去,我答应跟他们去抢那些独来独往的学生,分得几十块钱,就可花销几天。可是,抢几次后,我被抓到了派出所。
③因为我是未成年的在校学生,派出所出于挽救教育,想对我取保候审,希望我家里能拿两千块钱作为保证金把我保释出去。父亲来到派出所,看了我一眼,摞下一句话就头也回地走了,“我已经无力管教他,交由你们派出所教育吧,不关进看守所他可能永远也不知悔改。”看着父亲决绝的背影,我知道我已经伤透了他的心。我绝望地闭上眼睛,想到要与铁门铁窗高墙为伴,我不由一阵战栗。
④我睁开眼睛,却看到班主任林老师。他满脸疲惫,眼睛里透出焦急与怜爱。他听说可以保释,二话没说就拿出两千块钱,帮我交了保证金,把我领出了派出所。
⑤林老师救了我。走出派出所那一刻,我差点跪在林老师面前。我低着头走在林老师身边,羞愧难当。林老师拍拍我的肩膀,安慰我说:“你也不要想太多,知错就改还是个好孩子。”我低声说:“谢谢你林老师,钱我会尽快还你。”林老师呵呵一笑说:“钱的事你不用担心,只要你学好,比什么都强。”
⑥可我怎么学好呢?重获自由,我再不敢偷了,但我依然收不住玩野了的心。我回到教室没几天又走了出来。课室外面,才是我的天地。我打心底里感激林老师,他的钱,我会想办法还给他,但这不能成为把我束缚在课室里的理由。
⑦一天晚上,我结束一天的游荡回到学校宿舍,舍友们正在说捐款的事。我嘻皮笑脸地插嘴问:“要给什么人捐款啊?又是学校硬摊派吧?”向来我是不关心这种事的,我自己还缺钱花,哪来余钱捐款。但舍友们一下子安静下来,这更激起我的好奇心。“是要给林老师捐款。”一个同学在我的逼问下回答道。“给林老师捐款?林老师怎么啦?”我不由一惊,同时在心里祈求,林老师是好人,千万不要有什么事啊。“本来林老师嘱咐我们不要告诉你的。林老师老婆已经生病住院半年多了,为了给老婆治病,凡值点钱的东西林老师都变卖了,昂贵的医药费已让他家徒四壁。那天他砸锅卖铁东借西凑才凑齐两千块钱,本准备送到医院续交住院费,却正好碰上你这档事,便拿去作为保证金把你保释出来。林老师说住院费他可以求医院那边缓一缓,你的前途是一刻也不能耽误的,如果坐牢你一生就毁了。后来因为交不上医药费,他老婆只好出了院,现在正在家里躺着,药都买不起……”那位同学盯着我,一脸的                
⑧同学的话像一记闷雷炸在我的脑袋上,我不记得是怎么走出宿舍的,我一边哭一边拼命地往林老师家跑。见到林老师,我一把跪下来,“林老师,我太混了,我对不起你。你用救命钱保我出来,耽误了阿姨的治疗,如果我再不重新做人,好好学习,我就不是人了。”“傻孩子快起来,只要你重新学好就行。阿姨的病,总是会有办法的。”林老师扶起我,眼里闪着泪光。(选自2010年第七期《微型小说选》)
、第③段画横线句子属于人物的哪种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第④段画横线句子虽只极为简练地对林老师进行了外貌描写,但内涵丰富。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根据人物性格特点,在第⑦段横线上分别填入恰当的词语,并简述理由。
、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本文标题的理解。
、请你说说林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结合文章设想一下,父亲看到“我”改好了,到学校见到林老师,会有一番什么样的情景对话呢?

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4分)
网络祸害不了文学
西贝先生
作家麦家在“网络时代的文学处境”文学沙龙上言辞激烈地指斥,“网络文学99.9%都是垃圾”,“假如给我一个权力,我就要灭掉网络”。(《北京青年报》3月9日)
看到这则新闻,愤愤之余额手称庆,亏得麦家也就一码字匠.若假以权力,网络临灭顶之灾也未可知。
在我的心里,一直认为作家担负着世间所有的人文关怀,以侠骨柔肠妙手文章立于世。虽然作家的笔下也有刀光剑影,烽火连天。但冤冤相报,砍砍杀杀,要死要活的血腥战事与远离权力的笔杆子们基本无缘。至于丢掉笔,拿起枪的则另当别论。麦家的“豪言”让我清醒地意识到,一些作家的心里未必是安宁恬静的。虽然他们与权力无缘,但对权力充满了渴望,所以他会口出暴力的言语。
诚然,在网络日渐普及的今天,发表作品已经不是作家的专利,任何一个粗通文墨会上网的人都可以在网络中觅得一处自己的习作园地.且可以在想耕作时,把自己的心情、感悟、一日简单如流水式的生活记录下来,或者转载抄来的文字贴上去,供自己或者拥趸者欣赏。这本来没什么,网友的写作也不见得就是文学创作,兴致所至率性而为,自寻乐意而已。在大量的文字中,有价值的,被读者认可的,与传统文学还算合拍的文字的确不多,可以拿出来刊印成书发行的更少。这样的文字占用了不少网络资源,对于这些东西,网络经营商倒没说啥,作家麦家却不乐意了。
网络写手写得好不好,与文学靠不靠边,原本也没有要谁来操心的。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本来井水不犯河水的事情,麦家喊打喊杀,发狠要灭掉,所为何来?我想,如果说读者是一块蛋糕,那么网络写手和传统作家在争抢同一块蛋糕。只有争夺生存权的时候才会发生摩擦,才会水火不容。果然,麦家说了,他去年写了一个短篇,评论界反映很好(评论界的反映是需要怀疑的),但没人看,很痛苦。原来如此。麦家因为自己的小说读者寡,就归咎于网络和网络文学,认为是网络抢了他的读者,砸了他的场子,所以心怀不满。
麦家经历过繁华与荣耀,如今迎来门前冷落的时代。我想不是他驾驭文字的能力减弱了,而是他生活的源泉被过分开发了,又没有得到有效补充,所以作品显得寡味了。他不是去网络中学习,却归咎于网络的侵扰,想置网络于死地,这样对自己的写作又有什么好处?对文学的发展又有什么好处?麦家的态度代表了一些体制内作家对网络文学的态度。他们对网络欣欣向荣的一面视若无睹,把自己的作品定位于纯文学,抱残守缺,不愿接受新鲜事物,以至于文学之路越走越窄,于是声言文学穷途末路的时代到来了。
须知,文学自我修复和包容功能是不容小觑的,只要不人为设置障碍横加干涉,用麦家所言“灭掉”什么的方式来干扰,文学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发展下去,这样未必没有前途。而挥着斧头的修正,也未必不会产生拔苗助长的恶果。所以说,网络祸害不了文学,能够危害文学的只有失去节制的权力。事情就是这样简单。
(选自2010年4月12日《长江日报》)
.作者认为麦家说出“网络文学99.9%都是垃圾”,“假如给我一个权力,我就要灭掉网络”这样的论断的原因在哪里?(2分)
.麦家的态度代表了一些体制内作家对网络文学的态度。麦家的态度是一种怎样的态度?而本文的作者又是一种怎样的态度?(4分)
.品味下面句子的深刻含义。(3分)
虽然作家的笔下也有刀光剑影,烽火连天,但冤冤相报.砍砍杀杀,要死要活的血腥战事与远离权力的笔杆子们基本无缘。
.在阅读短文的基础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3分)
材料一:一个由中国文联、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北京网络媒体协会携手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大赛。15家承办网站共收到4万多部参赛小说,符合参赛条件的10777部,总字数超过12亿,作品总浏览量突破31亿人次,单部作品最高浏览量更是超过1270万人次。
材料二:近年来个人博客的成熟和壮大,更是掀起了一场全民写作运动,如今短快结合的微博更是可以让网络用户随时随地都能写作。可以说“人人都是文学家”不再只是一个平民梦想!
网络文学与作家的传统文学相比,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请您归纳概括。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在语言上有些什么风格特点?请举例说明。(2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16分)
好朋友
苏大可
我和阿坤是高中同学,也是大学同学,毕业后又在同一个城市工作。直到结婚前,我们还合租一间房子。
认识我们的人都说我们同穿一条裤子。这么说一点也不夸张,我们的确无话不谈,情同手足,不分你我。
我在政府部门工作,阿坤在一家大公司当白领。其实,阿坤更应该当公务员,因为他叔叔是市里一位不小的领导,而我却没有任何背景。当然,我从未想过利用阿坤叔叔这层关系。事实上,我和阿坤之间也从来没有提起过他叔叔。
我常常想,在这个人与人之间更多是互相利用的年代,我和阿坤之间如此纯洁,没有任何杂质的友情很难得。所以我很珍惜我们之间的友情。
后来,我们先后娶妻生子,但我们的友情并没有因结婚而受影响,我们还是经常聚在一起玩,还是无话不谈。
不过,每次和阿坤一起玩,妻子都不忘在耳边数落和提醒我,“在政府部门混了十几年,依然原地踏步,你有没有想过找阿坤帮下忙?你俩关系这么好,他叔叔是大领导,如果他愿意帮你,肯定是(手到擒来、水到渠成)的事。”
我知道妻子说得在理,但这么做肯定会破坏我们的友谊,我当然不答应。
有一天,妻子脸露喜色,对我说:“既然你不好意思跟阿坤提,我已经替你说了,他答应我跟他叔叔提一下。你的政治前途能不能出现转机在此一举了……”
“你乱弹琴”。我大喝了一声。
妻子顿时愣住了,笑意僵在脸上,眼泪旋即往外涌,“你这么凶我,我不是为了你好?”
我无言以对,只有在心里暗暗叫苦。
几天后,阿坤打电话给我说:“那天嫂子说的那事,我已经跟我叔叔说了,也不知道他能不能帮上忙。”
“那不是我的意思,其实我——”我一时不知怎么解释。
阿坤(淡淡、真诚)地说:“我明白,没事,最怕帮不上忙。”过了几个月,我果然当上了副科长。我知道是阿坤叔叔帮的忙,可我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妻子却欢天喜地的,说阿坤够朋友,不愧是和我同穿一条裤子。在妻子的张罗下,我们去阿坤家坐了一次,对他的帮忙表示感谢。那一次,我感觉到我们之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分。
那以后,我给阿坤打过几次电话,他都是不冷不热,我们不咸不淡地聊了几句,便没有了话题,不知道说什么好。再后来,我们来往就断了。电话也不打了。
妻子有时提起,说:“你和阿坤好像有些时间不聚在一起玩了,你要主动联系别人啊,不然人家会说你忘恩负义,再说你以后升科长还要他帮忙呢。”
我说:“阿坤帮了我,是有恩于我,我和他交往有压力,再也找不到以前无话不谈那种感觉。”
“有这回事?”妻子说,“要是这样,我宁愿他帮不上忙。”
我本想说:“如果他帮不了我,则会觉得有愧于我,那他和我交往也有压力。”但我张了张嘴,话没有说出口,只是叹息了一声。 (选自20l0年2月1日《羊城晚报》)
.作者说“阿坤更应该当公务员”,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2分)
.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并结合语境说说你选择的理由。(4分)
(1)如果他愿意帮你,肯定是(手到擒来、水到渠成)的事。

理由:
(2)阿坤(淡淡、真诚)地说:“我明白,没事,最怕帮不上忙。”

理由:
.在文中我和阿坤之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一件什么事情导致了这样的变化?(4分)
.“我无言以对,只有在心里暗暗叫苦”,我为什么会暗暗叫苦?(3分)
.常言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读过本文后,你对这句话有怎样的理解?(3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