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101 k Pa时辛烷的燃烧热为-5518 kJ· mol-1。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2C8H18 + 25O2 = 16CO2 + 18H2O △H =-11036 kJ·mol-1 |
B.2C8H18(l) + 25O2(g) = 16CO2(g) + 18H2O(l) △H =-11036 kJ·mol-1 |
C.2C8H18(l) + 25O2(g) = 16CO2(g) + 18H2O(g) △H =-11036 kJ·mol-1 |
D.2C8H18(l) + 25O2(g) = 16CO2(g))+18H2O(l) △H =-5518kJ·mol-1 |
某校化学探究小组成员讨论下列Ⅰ、Ⅱ、Ⅲ、Ⅳ四种仪器装置的气体制备与性质实验的用法,其中不合理的是
A.装置Ⅰ:可以用来验证碳的非金属性比硅强 |
B.装置Ⅱ:橡皮管的作用是使水顺利流下 |
C.装置Ⅲ:不能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 |
D.装置Ⅳ:先从①口进气收集满二氧化碳,再从②口进气,可收集NO气体 |
下列各组物质中,物质之间通过一步反应就能实现如图所示变化的是
向恒温、恒容(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 X和一定量的Y,发生反应:2X(g) +Y(g) 2Z(g) ΔH =" -" Q(Q =197.74kJ/mol),4min后达到平衡,这时c(X) =0.2 mol·L-1,且X与Y的转化率相等。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达到平衡时,再充入1molX,该反应的Q变大 |
B.用Z表示4min内的反应速率为0.2mol/(L·min) |
C.再向容器中充入1molZ,达到新平衡,v(X) ∶v(Y) =2∶1 |
D.该反应在高温下不一定能自发进行 |
过程的自发性的作用是
A.判断过程的方向 | B.确定过程是否一定会发生 |
C.判断过程发生的速率 | D.判断过程的热效应 |
下列物质性质与应用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二氧化锰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实验室制备氯气 |
B.Na2O2能与水或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可用作供氧剂 |
C.碳酸氢钠能与碱反应,可用作食品的膨松剂 |
D.证明一瓶红棕色气体是溴蒸气还是二氧化氮,可用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检验,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