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人体消化系统组成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一)、填出下列序号所代表的结构名称
1.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
4.________ 5.________ 6.________
(二)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 】_________。
(三)某人因患急性阑尾炎需开刀切除的器官是【 】_________。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伟大的科学理论,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在自然选择学说中,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而达尔文对于生物的性状如何遗传的解释还不尽如人意。达尔文去世后,孟德尔的遗传研究成果被重新发现。他提出的性状遗传规律,恰好弥补了自然选择学说的不足。
(1)达尔文认为,生物的特征是由“泛子”决定的,“泛子”可以通过生殖过程传递给子代,从而使子代表现出亲代的特征。达尔文想要通过“泛子”解释的是_____。
A. |
生物的性状是如何遗传的 |
B. |
生物的性状是如何变异的 |
(2)孟德尔对生物性状如何遗传的解释。
①人的生殖过程中某一对染色体的传递过程如图所示,染色体上的 表示基因,请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基因。 __________。由图可见,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量会减少_____。当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后,其中的染色体又恢复到原来的数量。
②如果基因A和a分别控制着能卷舌和不能卷舌这一对相对性状,则能卷舌的基因组成是_____。如果父母都能卷舌,所生子女有的能卷舌,有的不能,请在横线上填写亲代和子代的基因组成亲代:_____子代:_____。
(3)两位科学家理论的融合,使得自然选择学说更加完善。本段科学史可以带来很多有益的启迪,请写出你认为最深刻的一条。 _______________。
2022年5月23日,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发布了2022版《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如图是其中的部分动物,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动物具有共同的特征,都属于_____动物。
(2)如果将①和③归为A类,②和④归为B类,A类在发育上区别于B类的特征是_____,B类在形态结构上区别于A类的特征是__________。与A类将精子和卵细胞产在水中不同,B类将受精卵产在陆地上,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保护,因此,B类的生殖和发育可以摆脱_____,这是B类能够终生生活在陆地上的重要原因。
(3)若将上述动物另分两类,你的分类依据是_____。与此分类依据相比,将上述动物分为A、B两类的分类依据更为科学,因为它更能体现生物之间的_____关系。
我们经常会食用鸡蛋为身体提供所需的蛋白质。那么,鸡蛋中的蛋白质进入人体后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能“变成”构成人体的蛋白质呢?
(1)鸡蛋中的蛋白质是大分子有机物,需要在消化系统内被彻底分解成小分子的_____才能被吸收利用。
(2)蛋白质的分解主要依靠消化液中消化酶的作用。蛋白质被消化酶消化的起始器官是[_____] _____,主要器官是[_____] _____。
(3)食物颗粒越小,与消化液混合越充分,越有助于被消化。在人体消化系统中,能让鸡蛋变成小颗粒和与消化液充分混合的器官有_____(填数字)。
(4)蛋白质被消化成小分子物质后,主要在[_____] _____被吸收,然后运送到全身各处。在细胞中,这些小分子物质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蛋白质。
随着地球上人口增多而资源减少,人类开始了开辟新的生活空间的探索。继上世纪大型全封闭人工生态系统“生物圈Ⅱ号”的实验失败之后,本世纪又有人提出了“火星移民计划”,准备在火星上构建人工生态系统,并实现自给自足。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并制作密闭的生态瓶,体会如何构建新生活空间。
(1)制作生态瓶通常选择绿色植物作为_____,用泥沙或土壤中的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所选动物与植物之间要具有_____关系,从而使各种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2)生态瓶制作完成后,应放置在_____的地方,并提供适宜的温度,使生态瓶内进行_____循环和_____流动,从而将各种成分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3)生态瓶与人类想要开辟的大型新生活空间都属于人工生态系统,有着相同的_____和运行机制,因此通过生态瓶探索出的规律可应用于大型新生活空间的构建。但由于两者的“尺度”不同,构建时考虑的重点也不相同,如构建生态瓶会重点考虑如何维持瓶中食物链的稳定,而构建大型新生活空间则需考虑如何维持更为错综复杂的_____的稳定,通过小小的生态瓶探索出的规律远远不能满足构建大型新生活空间的需要。
栽培大豆由野生大豆改良而成,但在长期改良过程中丢失了约 的基因,使得产量和品质下降。我国科学家收集了黄淮海地区野生大豆,得到了耐盐碱、高产、高油等多种种质材料,建立起大豆种质库,让丢失的基因“回家”了。现利用获得的甲、乙、丙三株耐盐碱野生大豆与不耐盐碱的栽培大豆进行相关杂交实验,实验过程及结果如表下。回答问题:
组别 |
杂交组合 |
子代的性状表现 |
|
耐盐碱 |
不耐盐碱 |
||
Ⅰ |
不耐盐碱×不耐盐碱 |
|
|
Ⅱ |
耐盐碱(甲)×耐盐碱(乙) |
|
|
Ⅲ |
耐盐碱(丙)×不耐盐碱 |
|
? |
(1)大豆的耐盐碱和不耐盐碱性状是一对_____。根据表中组别_____的实验结果,可推断_____为显性性状。
(2)若显性基因用 表示、隐性基因用 表示,则组别Ⅱ中子代耐盐碱植株的基因组成是_____。
(3)组别Ⅲ的子代中既出现了耐盐碱植株,也出现了不耐盐碱植株,从理论上推断,这些不耐盐碱植株的数目为_____。
(4)用大豆种质库对栽培大豆进行性状改良,这利用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栽培大豆通过杂交获得的耐盐碱等优良性状属于可遗传的变异,理由是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