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智者安提丰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他最有利的方式对待法律。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性驱动行事……”这表明( )
A.民主政体下希腊人不受法律约束 | B.古代希腊人没有任何法律观念 |
C.智者学派忽视了社会道德建设 | D.智者学派反对法律对人的约束 |
古希腊的圣贤先哲从客观实际出发,俯察人生,对人的价值提出了许多闪耀着人文主义光芒的阐述。其中普罗泰格拉的主要观点是()
A.“自由是天赐的” | B.“人是万物的尺度” |
C.“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 D.“人是能够随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 |
以下观点哪一项最有可能是明代思想家李贽的主张()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B.孔子之是非不是判别是非的标准 |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 D.人伦道德的价值内涵在于“三纲五常” |
汉兴之初,汉高祖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七十余年后,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这种变化反映了( )
A.汉朝统治者吸取亡秦教训 | B.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发展 |
C.汉承秦制,沿袭其统治思想 | D.从汉初到汉武帝,加强了中央集权 |
西汉时,一大夫随汉武帝外出打猎,君主猎得一头小鹿,交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引起大夫的恻隐之心,便放了小鹿。董仲舒断曰:“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即大夫胸怀母爱之情,虽然有违君命,但也应减轻处罚。董仲舒的断案体现了( )
A.兼爱 | B.以礼入法 | C.理学 | D.致良知 |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春秋的孔子主张“仁爱”,下列与孔子“仁爱”主张不相符合的言论是 ( )
A.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 B.仁者爱人,相互关怀 |
C.主张德政,反对苛政 | D.严刑峻法,以法治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