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82年,幽王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不能表明( )
A.幽王荒淫无道 |
B.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
C.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 |
D.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 |
【改编】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在论及史料与历史研究时说:“研究历史,固然要有正确的科学方法,但方法的本身,并不就是历史,也不会自动地变成历史。”德国哲学家李凯尔特又说:“历史主要是研究人的,但是在人的生活中,并不是一切事物都对历史具有同样意义……只有价值联系才使我们重视此一事件而忽视彼一事件……。”以下对上述材料关于历史研究的认识与理解,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中西方关于历史研究的方法呈现出较大的不同 |
B.历史研究进程中,务必注重一系列的科学选择 |
C.历史研究进程中的方法和史料的地位同等重要 |
D.历史研究就是人们对史料的再认识的主观体现 |
【原创】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到清末时期,孙中山对黄宗羲及和孟德斯鸠的思想推崇备至,诸如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并相继不断地努力实践了他们的思想主张。以下对孙中山极力推崇二者思想主张具体原因的解读,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黄宗羲、孟德斯鸠两人的思想主张均适应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需要 |
B.前者侧重于反封建专制之思想武器,后者侧重于资产阶级共和国实践 |
C.黄宗羲、孟德斯鸠两人的思想主张引领了时代要求,深受孙中山喜欢 |
D.黄宗羲、孟德斯鸠两人思想主张的相通性,导致孙中山难以作出选择 |
《晋书•王询传》记载:“魏氏给公卿以下租牛客户数各有差(不同)。自后小人惮(害怕)役(服劳役),多乐为之,贵势之门,动有百数。又太原诸部亦以匈奴胡人为田客,多者数千。”这主要表明()
A.魏国实行赋税制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
B.晋代农民与地主的租佃关系得到发展 |
C.两晋民族对峙严重,民族关系紧张 |
D.两晋察举选拔逐渐以士族门阀为依据 |
“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
A.负责监察地方官员 |
B.开始确定官员监察制度 |
C.没有依照条例办事 |
D.较好地发挥了监察作用 |
赫鲁晓夫在上台之初说:“我们共产党员……好像是布道的神父,许诺说天上有个天国,可眼下却没有土豆吃。……我们又不是神父,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应当在地面上给予这种幸福。”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
A.赫鲁晓夫批评斯大林经济体制存在的一些弊端 |
B.赫鲁晓夫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
C.表明赫鲁晓夫试图改变苏联农业的落后状态 |
D.反映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