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共和党候选人布什和民主党候选人戈尔在决定命运的几百张选票上发生争议,最后把官司打到了联邦最高法院。后者一锤定音,解决了长达36天的总统难产危机。这段材料( )
| A.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 B.表明司法权实际上高于行政权 |
| C.显示最高法院掌握立法权 | D.说明总统人选与选民意愿无关 |
1919年5月2日,北京《晨报》发表《外交警报警告国民》 一文,指出“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此文发表的背景是( )
| A.德国强租胶州湾 |
| B.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
| C.巴黎和会决定将战前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转交给日本 |
| D.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妥协卖国 |
“罗马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是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格)对上述耶林格的话理解正确的是( )
| A.罗马法对罗马持久统治的维系起到了识极作用 |
| B.罗马人不仅能武力打天下,更懂得以法律统治世界 |
| C.表明罗马法律体系的高度成熟 |
| D.罗马法在世界史特别是世界法律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
《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剧,清王朝统治风雨飘摇,孙中山领导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辛亥革命。有人认为“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本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丢,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这反映出( )
①三民主义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②实力是否强大,对历史进程的发展无关紧要
③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
④革命成功需要抓住时机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①④ |
公元前5世纪中期,一位中亚成年男子不堪国内的政治迫害,为追求政治上的平等以及个人自由而奔走他乡,下列选项符合他政治追求的是( )
| A.雅典 | B.中国 | C.罗马 | D.没有可选择的国家 |
《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剧,清王朝统治风雨飘摇,孙中山领导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辛亥革命。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人吴玉章说“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大家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看作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 A.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
| B.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 |
| C.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
| D.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