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这部宪法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 A.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 B.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 C.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 D.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
《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有个叫赵宣的人,葬亲后不久,就关闭墓道,在墓道中守丧20年,博得“乡邑称”的美名,“州郡数礼请之”,他推托。太守亲自登门求见,才知其有五个孩子,都是在守墓期间生的,太守大怒,以“诳时惑众,诬污鬼神”将其治罪。这个事件主要反映()
| A.汉朝选官主要依据儒家思想 | B.汉朝察举制存在着消极影响 |
| C.汉朝选官注重孝行与廉德 | D.汉朝注重对官员的监督 |
《通典·职官》记载:(汉武帝)“令诸侯十月献酎金,不如法者,国除,其县邑皆别属郡。……自后诸侯王唯得衣食租税。”关于以上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执法不避皇亲国戚以警示贵族官僚 |
| B.改变汉初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的格局 |
|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严密控制 |
| D.创立诸侯只享用租税而无治民权并受所在郡监督的制度 |
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尤其是崇古的儒家学派的学者,面对着这么大的巨变,大惑不解。”儒家学派的学者“大惑不解”是因为“巨变”
| A.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 B.削弱了宗法制的作用 |
| C.加剧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 | D.缺乏应有的理论基础 |
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九二共识”,这里的“共识”主要是指
|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
| C.海峡两岸实现“三通” | D.扩大两岸交流与合作 |
“……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说的是新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的决策出现于
| A.中共八大 |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C.中共十二大 | D.中共十四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