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记者鲍大可评论周恩来在某次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在这个辩论几乎陷入僵局的时刻脱颖而出,成为会议的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方向。”周恩来参加的这次会议是
A.1945年重庆谈判 | B.1954年日内瓦会议 |
C.1955年万隆会议 | D.1971年联合国大会 |
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造就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最重要的事件是
A.维新运动 | B.太平天国 | C.新中国成立 | D.辛亥革命 |
“民主化的波浪及其回潮是政治中的一种更普遍现象的表现。在历史上,在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政治体制中间不时地或多或少发生类似的事件”,下列符合材料所述现象的是
A.袁世凯专权与二次革命 | B.尊孔复古与新文化运动 |
C.辛亥革命与袁世凯专权 | D.洪宪帝制与护国运动 |
义和团运动兴起之前口号是“反清复明”,兴起之后提出的口号是“扶清灭洋”,被镇压以后,余部又提出“扫清灭洋”,这实质表明
A.义和团没有明确的斗争目标 |
B.义和团对中外反动势力认识不断深入 |
C.义和团缺乏统一的斗争纲领 |
D.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不断变化 |
欧美的历史学家曾说,如果不是林则徐禁运鸦片,英国资产阶级政府也会找另一个借口来发动战争,这是可以断言的。英国资产阶级政府发动这次战争,除了保护鸦片走私以外,其更深层次的意图是
A.变中国为其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地 |
B.用武力冲破清政府闭关锁国的障碍 |
C.争取同清政府建立平等的贸易关系 |
D.将先进的工业文明成果推广到中国 |
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
A.清军机处 | B.元中书省 | C.唐尚书省 | D.秦丞相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