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记者鲍大可评论周恩来在某次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在这个辩论几乎陷入僵局的时刻脱颖而出,成为会议的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方向。”周恩来参加的这次会议是
A.1945年重庆谈判 | B.1954年日内瓦会议 |
C.1955年万隆会议 | D.1971年联合国大会 |
《明史·太祖纪》载,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朱元璋下令“命奏事毋关白(告知)中书省”。这表明朱元璋要
A.裁抑相权 | B.加强军权 | C.建立内阁 | D.改革行省制度 |
漳州土楼怀远楼有一副对联:“世间善事忠和孝,天下良谋读与耕”。这种社会价值取向的出现应不早于
A.先秦时期 | B.秦汉时期 | C.隋唐时期 | D.宋元时期 |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下列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对应关系符合此结论的是
A.小农经济——封建制度 |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
C.铁器使用——个体生产 | D.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
韩非子认为:“明君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体现中央集权思想 | B.符合现代法治理念 |
C.加强地方行政管理 | D.服务君主专制统治 |
古代,中国人称罗马为犁鞬、大秦,而西方人称中国为丝国、契丹。互相对视,但又如隔雾看花,透着神秘和奇异。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理空间的阻隔 | B.生产力水平的制约 |
C.文化传统的差异 | D.政权体制的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