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目前,我国的石油石化、电力、电信、煤炭等具有资源型特征的中央企业一直是纳税大户。自1994年税制改革后,为了激励企业改革和发展,国家暂停向上述国有企业收缴利润。随着国有企业总体走出困境,政府宣布自2008年起重新启动国有企业上缴利润政策。2011年,又将5个中央部门(单位)和两个企业集团所属共1 631户企业纳入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适当提高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
有人认为,石油石化、煤炭等中央企业通过税收等形式对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家对其征收的税收和利润越多越好。
请你谈谈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广播、电视、网络的发展,相声这项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又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以郭德纲为代表的“德云社”异军突起,在获得喝彩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相声艺术生存、发展和创新等问题的思考。郭德纲的喝彩来自民间,他的相声带有大量的生活原生态的成分,民俗性、乡土气很强,是传统庙会文化在现代都市里陌生化的产品。相声面临的最大的尴尬在于,一方面文化生活的丰富让相声演员缺少了演出机会,另一方面广大农村百姓想看相声却没有人演。姜昆认为,相声走出困境的关键在于找准定位,曲艺是哪来的?老百姓那儿来的。你不是宫廷艺术。你要回到老百姓跟前去。老百姓永远支持你。
运用所学《文化创新》知识,结合材料回答:为什么说相声走出困境的关键在于找准定位,即来自老百姓,回到老百姓中去?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我国已“未富先老”进入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近2亿,约占总人口的14%。老年人口基数大、增加快、“空巢老人”和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多,养老保障、养老服务和老年人产品的需求旺盛,但现有的养老服务机构与从业人员、养老基础设施和符合老年人需求的产品等严重不足。不同单位、行业、地区的养老差距较大,养老方式单一。养老这一系统工程,对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形成严重的挑战。
材料二中国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养儿防老”的观念,如今家有儿女的老人,仍然把养老寄托在儿女身上。“孝”是道德的根本,作为儿女,赡养老人是应尽的责任,但随着独生子女第二代出现,“四、二、一”家庭结构出现,养老问题又凸显为时代新课题。
(1)结合材料,运用“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的知识,谈谈政府在养老问题上应该如何作为。
(2)结合材料二,运用“传统文化的继承”有关知识,如何看待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养儿防老”的观念。

收入分配问题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也影响到经济升级和社会转型。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 2008年--2012年我国财政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注: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 7.8 %
表2008年--2011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构成情况(单位:元)

年份
城镇居民收入构成
农村居民收入构成
工资性收入
经营净收入
财产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
工资性收入
家庭经营收入
财产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
2008
11299
1454
387
3928
1854
4302
148
397
2009
12382
1529
432
4515
2061
4404
167
483
2010
13708
1714
520
5092
2431
4937
202
549
2011
15412
2210
649
5709
2963
5940
229
701

材料二收入分配问题是社会经济关系及其变动在财富分享方面的反映。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达到惠及更多百姓的目的,需要从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全过程和深层次来把握,需要用勇气和智慧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如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营业税改为增值税;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财政资金更多地投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加大“三农”投资力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的全民共享机制,实施一系列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领域的“顶层设计”。
(1)指出材料一中图和表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运用财政、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有关知识说明分配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实现中国梦,必须建设文化强国。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不战而屈人之兵”等精神特质,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滋养。“文化中国·四海同春”于每年春节期间在全球五大洲华侨华人聚居的国家和地区开展慰侨访演活动,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特点,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喜爱,以侨为桥,沟通中国与世界。
材料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历史和实践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的深刻结论。“实干”从哲学上说可以是“实践”,也可以是“劳动”。“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要靠辛苦的劳动来创造”,唯有“实干”方能兴业兴邦,益民、益天下。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为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实力和竞争力提出合理化建议。
(2)依据材料二,从哲学上说明实践的重要性。
(3)如何才能做到正确的实践?请你提供两条方法论的建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口粮。为此, 2013年1月下旬,习近平在新华社一份《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材料上作出批示:“浪费之风务必狠刹!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材料二在中央“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号召下,“节俭”成为2013年全国的新风尚。北京一群中青年人发起“从我做起,今天不剩饭”的“光盘行动”, 倡议市民在饭店就餐时合理点餐,如有剩余打包带走,“光盘”离开饭店,形成人人节约粮食的好风气。到今年三季度,全国餐饮业收入增长8.4%,比上年同比放缓4.2个百分点。特别是靠政务宴请过日子的大型高端餐饮业销售下滑明显,四星级以上酒店营业额下降18.9%,开始“入冬”遭遇“寒流”,相关行业纷纷开始转型谋求出路。
(1)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餐饮业的现状,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高端餐饮企业如何实现成功转型、公民如何才能遏制“舌尖上的浪费”?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政治生活》中有关政党和国家机关的知识说明如何才能让“光盘行动”走得更远?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