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奶牛养殖大县的一百多个农户自发成立“奶联社”,将奶牛集中起来,由奶联社组织养牛能手对奶牛统一饲养、管理;每头牛作价5000元入股,固定分红,5年返利6000元。入社后奶牛的饲养成本下降,牛奶的产量上升,奶价因原奶质量提高而上升。从所有制性质上看,奶联社属于( )
A.个体经济、混合所有制 | B.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 |
C.混合经济、股份合作制 | D.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于市场经济认识上的重大突破在于
A.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 | B.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为基础性手段配置经济资源 |
C.市场经济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 | D.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
在总结社会主义改造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与党和国家的其他领导人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要求。这一要求,意味着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发挥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作用的同时,也要
A.发挥国家宏观调控对经济的基础性作用 | B.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的作用 |
C.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 D.加强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和干预作用 |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他们(苏联、东欧国家)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你对发展重工业究竟是真想还是假想…… 你如果是真想,或者想得厉害,那你就要注重农业和轻工业,使粮食和轻工业原料更多些,积累更多些,投到重工业方面的资金将来也会更多些。”从这里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的次序是
A.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 B.重工业——轻工业——农业 |
C.农业——重工业——轻工业 | D.轻工业——重工业——农业 |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的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
A.《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一书中 | B.《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书中 |
C.《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一书中 | D.《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 |
1921年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度的标志是
A.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 B.实行自由贸易 |
C.取消国有化和实物分配制 | D.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