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4日,为期一年的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在悉尼歌剧院落下帷幕。在2011~2012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里,中澳双方举办了近百项文化交流活动,中国以丰富多样的表演艺术、视觉艺术、电影展映,向澳大利亚人民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的独特魅力与绚丽多彩,为澳大利亚人民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及发展现状提供了一个全景式的窗口。中国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在高度评价中澳互办文化年的意义时说:“我们相信,伴随中澳两国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中澳两国人民将在更加理解与信任的基础上密切交往,深化合作,继续为两国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为两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福祉共同谱写更加华美的乐章。”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中澳“互办文化年”有何积极意义?
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在与澳大利亚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中我们应如何做?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面是某大学生对某区农村文化生活调查报告的部分内容:农村一些地方文化生活“活动少、渠道窄、形式旧”、“一个月过年、两个月种田、九个月赌钱(打麻将、六合彩)”的现象普遍存在,算命、看风水等迷信活动十分突出,农村文化内容单薄,创新乏力,还停留在电视节目等几种简单的形式上,纺织剪纸、杂技花灯等传统文化的覆盖面不升反降,电脑网络、数字电影等文化形式进入缓慢、推广困难,更难见到创新农村文化形式的新举措和新尝试。
材料二: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强调: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农民健身活动,建设农村特色文化,因地制宜促进涉农文化产业发展,从而不断缩小城乡文化产业差距,推动城乡文化产业协同发展。
(1)针对材料一中农村“传统文化的覆盖面不升反降”现象反映的问题,用辩证否定观进行简要分析。(6分)
(2)运用矛盾分析法的知识阐述材料二中推动农村文化发展措施的哲学依据。(8分)
中宣部部长刘云山2012年2月28日出席第九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论坛讲话时强调,雷锋精神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根本支撑,蕴含着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赤诚真情,始终具有激发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雷锋精神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取向,把关爱他人、助人为乐当作最大幸福,始终具有感动人心、温暖社会的道德温度。新形势下弘扬雷锋精神,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迫切要求,是时代和人民的热切呼唤。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激扬人民心中蕴藏的美好思想品德,焕发人们建设文明风尚的巨大热情,把公民道德建设不断引向深入,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的思想道德支撑。
结合材料,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大力弘扬雷锋精神?
在现代化建设中,我党一直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党的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针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材料是如何体现认识论的有关原理的?(12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2年,稳定物价仍是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要继续采取综合措施,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防止价格走势出现反弹。
结合材料和所学唯物论知识,说明国家经济政策的正确性。(12
材料一:清明节是中国人集中表达对逝者哀思的特定时间,祭祀扫墓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节目活动。
材料二:每到这个时期,一些陈规陋习便有所回潮,有的在墓地燃香放炮,把墓地搞得乌烟瘴气,引发山火事故;有的搞祭品攀比,助长奢靡之风;还有的借祭祖扫墓之名,搞封建迷信;有的在祭扫活动中动用公车,甚至用公款支付有关费用;在农村一些地方还因扫墓产生山林争执,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使清明节变得不再清明。
请结合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说明了传统文化的哪些形式和特点?
(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分析我们对待清明节举行祭祀扫墓活动应具有的态度,并说明持有这种态度的理由。
(3)清明祭祀怎么祭?请你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