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依存度是一国对外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用于衡量该国经济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的高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坚持对外开放政策,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不足10%,扩大到今天的60%。据此,有人认为,外贸依存度越高越好。
请你评析以上观点。
材料七2009年12月7日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主要任务是确定全球第二承诺期(2012年到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安排。从1990至2005年,中国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了46%。会议召开前夕,中国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显示了中国继续加大力度、减少经济发展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坚定决心。
材料八温总理在此次气候大会讲话时强调,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我们言必信、行必果,无论本次会议达成什么成果,都将坚定不移地为实现、甚至超过这个目标而努力。
(6)运用经济常识的知识分析,我国应该如何努力实现材料七中的减排目标?
(7)材料七、八体现了哪些政治常识道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09年12月5日至7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要突出财政政策实施重点,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支持保障力度,增加对“三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节能环保等方面和中小企业、居民消费、欠发达地区支持力度,支持重点领域改革。会议强调“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是改善民生的关键点,收入分配改革重在惠及民生。
材料二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针对“三农”问题,胡锦涛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准确把握保护性耕作在我国处于初级阶段的特征,以保障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和技术集成为先导,针对不同区域特点确定我国保护性耕作主导技术模式。以北方一年一熟区为重点,兼顾黄淮海一年两熟区,坚持循序渐进,按照试点、示范、推广的步骤,建设保护性耕作区。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常识知识,分析深化国民收入分配改革重在惠及民生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分析法谈谈怎样推行保护性耕作。
(3)结合材料一从政府履行经济职能角度,说明我国是如何扩大内需的。
经过30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中国人民终于摆脱了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困扰,圆了温饱梦。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是事物总是在矛盾中发展的,现阶段农业发展又面临着库存增加、农产品增收缓慢的新问题,这一新问题与过去农产品短缺的问题有着本质的区别。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这是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请回答以上材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哪些原理和方法论,是怎样体现的。
材料一:当我们看到社会主义荣辱观中“以服务人民为荣”时,脑子里就会浮现“一切从人民利益和党的需要出发、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雷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张思德等模范形象,虽然已经过去好多年了,但是他们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仍然栩栩如生。
材料二:2006 年7 月广东省乐昌市遭遇了特大洪灾。14 日深夜在特大洪水突袭时,乐昌市两江镇长塘村林建强首先紧急帮助自家附近的村民80余人转移到安全地方,自己和家人却被突如其来的泥石流埋在废墟里。他的英雄事迹一经报道,引起了强烈反响。广东省委追授林建强同志“广东省模范共产党员”的称号,号召全省人民学习他的先进事迹,弘扬伟大的抗洪精神,把广东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一步推向前进。
结合《生活与哲学》的有关知识回答:
(1)模范人物能被人民群众记住并广为赞誉的原因是什么?
(2)处于不同时代的模范人物有哪些共同的人生追求?
(3)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应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材料一: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节。农历八月十五,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为三大传统佳节。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唐朝时出现观月、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八月是作物收获季节、庆丰、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寿”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中秋节阖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饼、瓜果以祭月,古风延续至今。
材料二:在不知不觉中,西方的“愚人节”“圣诞节”等越来越受一些年轻人的欢迎,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却有走向衰落的迹象。有人认为,具有特定文化内涵、体现着中华文明特点的传统节日受到冷落,意味着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对我国民间文化的冲击。
请回答:
(1)材料中提
到的“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愚人节”“圣诞节”属于传统文化的哪一方面的表现?
(2)作为传统文化,这些节日有什么共同特征?
(3)对这些传统文化,我们是应该一概保留,还是全部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