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过雪山草地
雪皑皑,
野茫茫。
高原寒,
炊断粮。
红军都是钢铁汉,
千锤百炼不怕难。
雪山低头迎远客,
草毯泥毡扎营盘。
风雨侵衣骨更硬,
野菜充饥志越坚。
官兵一致同甘苦,
革命理想高于天。你估计这首歌在唱的时候,高潮应出现在哪里?请说说理由。
红军在过雪山时遇到了哪些困难?请各用两个字概括。他们又是靠什么克服了这些困难?
过雪山草地是艰难的,但歌词中说“雪山低头迎远客”,你是怎么理解的?
如果需要建一座红军过雪山草地纪念碑,请你在纪念碑上写一段话。
古诗文阅读(共24分)
醉花阴①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②,瑞脑③销金兽④。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⑤,半夜凉初透。
东篱⑥把酒黄昏后,有暗香⑦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⑧瘦。
【注释】①词牌名,选自《李清照集校注》。这是词人重阳节写给丈夫赵明诚的一首词。②永昼:漫长的白天。③瑞脑:一种香料。④金兽:兽形的铜香炉。⑤纱橱:纱帐。⑥东篱:采菊花的地方。⑦暗香:菊花的幽香。⑧黄花:指菊花。古诗词中,一些物象常常被赋予特定的情感,成了情感的象征。例如,本词中“东篱把酒黄昏后”中的“酒”,被赋予了 的情感,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酒酣胸胆尚开张”中的“酒”则被赋予了 的情感。
古诗词中经常有语意双关、形神具备的字词,例如本词中“半夜凉初透”中“凉”字一语双关,既指天气之凉,又指词人 内心感受,又如“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瘦”既写出了菊花的形态,又形象地写出了词人 的形象特点。
[古诗阅读]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的《蝉》从题材上看是一首 诗。诗人用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来表现自身的 品格,这是典型的 手法。
请你说说诗歌后两句揭示了什么道理。
怀念花溪
你有没有看见过花溪的水
蓝色 如同宝石
如同矢车菊的花瓣
在云贵高原上摇曳
鸟儿的歌声从山那边飘来
飘来四月
花溪的水从东流到西
又悄悄的流回他们的巢定
四月金黄的花海
就在溪畔生长
直长到贴近蓝色的天空
爱梦的女孩
就在花蕊的中央做梦
请随我在没有栅栏的春天远行
驾驶童年的那只蜻蜒
你看溪底的水草疯狂地舞蹈
像自由的女妖倾泻她们的激情
我想知道
还有没有另外的人
和我一样
在选芙丽的水进成长
如果是五月
绵绵细雨北会涨满它的,心房
涨满它多情的愿望
我在十月南方的人群之中
抬头看见天边的花澳
那风和阳光的声音将诗歌吟唱
心灵在清澈之中开始激踌
我知道
即使寒冬降临、大雪纷飞
花癯也依然碧绿
运载若采朵雪花
流向远方……
阅读上面诗歌,请从文学欣赏的一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阅读唐朝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歌,完成下题。(6分)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 与“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在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是(2分)( )
A.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C.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2) “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编者选用“曲”而不用“竹”,你认为这两个词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2分)
(3) 请说出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意图。(2分)
古诗鉴赏
春 雪
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草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该诗的第二句中。“惊”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诗的后两句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结合诗歌内容,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