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裴炎,字子隆,绛州闻喜人。宽厚,寡言笑,有奇节。高宗幸东都,留皇太子京师,以炎调护。帝不豫,太子监国,诏炎与刘齐贤、郭正一于东宫平章政事,及大渐,受遗辅太子,是为中宗。
中宗欲以后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乳媪子五品官,炎固执不从,帝怒曰:“我意让国与玄贞,岂不可?何惜侍中邪?”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后命炎、刘祎之勒兵入宫,宣太后令,扶帝下殿,帝曰:“我何罪?”后曰:“以天下与玄贞,安得无罪?”乃废帝为卢陵王,更立豫王为皇帝。以定策功,封永清县男。
后已持政,稍自肆,于是武承嗣请立七庙,追王其先,炎谏曰:“太后天下母,以盛德临朝,不宜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事乎!”后曰:“吕氏之王,权属生人,今追崇先世,存亡迹异,安得同哉!”炎曰:“蔓草难图,渐不可长。”后不悦而罢。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以绝宗室望,刘祎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后愈衔怒。未几,赐爵河东县侯。
豫王虽为帝,未尝省天下事。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会久雨,太后不出而止。徐敬业兵兴,后议讨之,炎曰:“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今若复子明辟,贼不讨而解。”御史崔詧曰:“炎受顾托,身总大权,闻乱不讨,乃请太后归政,此必有异图。”后乃捕炎送诏狱,遣御史大夫骞味道、御史鱼承晔参鞫之。凤阁侍郎胡元范曰:“炎社稷臣,有功于国,悉心事上,天下所知,臣明其不反。”纳言刘齐贤、左卫率蒋俨继辩之,后曰:“炎反有端,顾卿未知耳。”元范、齐贤曰:“若炎反,臣辈亦反矣。”后曰:“朕知炎反,卿辈不反。”遂斩于都亭驿。
炎被劾,或勉其逊辞,炎曰:“宰相下狱,理不可全。”卒不折节。籍其家,无儋石之赢。   (选自《新唐书》,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已持政,稍自     肆:放纵
B.承嗣又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 讽:劝谏
C.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  辞:借口
D.炎反有端,卿未知耳    顾:考虑

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裴炎刚直不屈的一组是( 3分 )
①宽厚,寡言笑,有奇节
②刘祎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
③若炎反,臣辈亦反矣
④蔓草难图,渐不可长
⑤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
⑥宰相下狱,理不可全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②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高宗晚年,裴炎特别受到信任和倚重。唐高宗病重,裴炎奉诏协助太子处理日常政务;唐高宗临死,裴炎受遗诏辅政。
B.唐中宗登基后,想要提拔自己的岳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给自己乳母儿子五品官,裴炎坚决不肯从命。
C.徐敬业起兵造反,裴炎曾企图发动兵变推翻武则天为内应;后因下了很多天的雨,武则天没出皇宫而作罢。
D.裴炎被弹劾逮捕下狱后,刘齐贤、蒋俨为他辩解,但武后坚持认为裴炎谋反,最终在都亭驿杀了裴炎。

翻译下列句子
(1)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后命炎、刘祎之勒兵入宫。(3分)
(2)炎社稷臣,有功于国,悉心事上,天下所知,臣明其不反。(3分)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
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小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②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③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④,多逋负⑤。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卒后家无余赀财。
《史记》一二○卷
注:①洗沐:官员休假 ②算:竹器 ③推毂:推荐 ④僦人:这里指承揽运输的人⑤逋负:拖欠款项
下列对文中划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B.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C.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D.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老之言指“黄老思想”。“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老”也称黄老学说,道教别称之一。
B.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表示升职的词语还有:晋,加,超迁,拔,擢,左迁和拜。
C.战国时期,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指崤山以东。后秦人也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在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韩,赵,魏,齐,楚,燕六国都在崤山函谷关以东,故有“山东六国”之称。
D.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左传·昭公十二年》中曾记载“三后之姓,于今为庶”是指夏,商,周三代帝王的后代,到如今成了平民。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庄的先祖曾因不奉诏而被逐,郑庄也以行侠仗义为自豪,因解救张羽而闻名,虽然年小官薄,却能结交天下名士。
B.郑庄为人谦和平易,从不摆架子。他交游十分广泛,连皇帝都有所耳闻。
C.郑庄在任用官吏的问题上,与司马安意见不合,后来司马安乘隙诬陷,使他一度丢了官职。
D.郑庄在朝廷上,常常揣测迎合皇帝的意思,不敢明确地决断是非。但一有机会,也总向皇帝荐上士人及下属好的言论。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
(2)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

文言文阅读
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人也。以明经为官,至昌邑郎中令,事王贺。贺动作多不正,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于涕泣,蹇蹇亡已。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起走,曰:“郎中令善愧人。”及国中皆畏惮焉。王尝久与驺奴宰人游戏饮食,赏赐亡度。遂入见王,涕泣膝行,左右侍御皆出涕。王曰:“郎中令何为哭?”遂曰:“臣痛社稷危也!愿赐清闲竭愚。”王辟左右,遂曰:“大王知胶西王所以为无道亡乎?”王曰:“不知也。”曰:“臣闻胶西王有谀臣侯得,王所为拟于桀纣也,得以为尧舜也。王说其谄谀,尝与寝处,唯得所言,以至于是。今大王亲近群小,渐渍邪恶所习,存亡之机,不可不慎也。臣请选郎通经术有行义者与王起居,坐则诵《诗》《书》,立则习礼容,宜有益。”王许之。会昭帝崩,亡子,昌邑王贺嗣立,官属皆征入。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馀人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
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馀,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遂曰:“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许焉,加赐黄金,赠遣乘传。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鉏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盗贼亦皆罢。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
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郡中皆有畜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
数年,上以遂年老不任公卿,拜为水衡都尉。上甚重之,以官寿卒。
(选自《汉书·龚遂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谏于王,外责傅相争:争论
B.至于涕泣,蹇蹇亡已蹇蹇:同“謇謇”,忠正耿直
C.渐邪恶所习渍: 沾染
D.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然翕:安定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馀人/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
B.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馀人/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
C.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馀人/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
D.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馀人/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龚遂刚毅有节操。曾多次劝谏行为不端的昌邑王刘贺,引述经义,陈说祸福,声泪俱下,即便刘贺即位当了皇帝,也没有停止劝谏。
B.龚遂具有一定的政治远见,声名远播。汉宣帝一见龚遂就非常赏识他。他虽然身材矮小,但才思敏捷,与皇帝对答如流,皇帝很高兴,赏赐黄金、加官晋爵。
C.龚遂理政才能突出,在担任渤海太守时,发告公文命令官吏停止追捕盗贼,一人独自乘车来到郡府,安抚百姓。改变当地的奢侈之风,使百姓安居乐业。
D.龚遂很受宣帝器重。担任渤海太守不辱使命后,又被任命为水衡都尉,宣帝很器重他,最后龚遂在官任上以寿终。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起走,曰:“郎中令善愧人。”
(2)王辟左右,遂曰:“大王知胶西王所以为无道亡乎?”

文言文阅读,完成文后各题。
罗洪先,字达夫,吉水人。父循,进士。历兵部武选郎中。会考选武职,有指挥二十余人素出刘瑾门,循罢其管事。瑾怒骂尚书王敞,敞惧,归部趣易奏。循故迟之,数日瑾败,敞乃谢循。循历知镇江、淮安二府,徐州兵备副使,咸有声。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嘉靖八年,举进士第一,授修撰,即请告归。外舅太仆卿曾直喜曰:“幸吾婿成大名。”洪先曰:“儒者事业有大于此者。此三年一人,安足喜也?”洪先事亲孝。父每肃客,洪先冠带行酒、拂席、授几甚恭。居二年,诏劾请告逾期者,乃赴官。寻遭父丧,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继遭母忧,亦如之。十八年,简宫僚,召拜春坊左赞善。明年冬,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疏请来岁朝正后,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时帝数称疾不视朝,讳言储贰临朝事,见洪先等疏,大怒曰:“是料朕必不起也。”降手诏百余言切责之,遂除三人名。洪先归,益寻求守仁学。甘淡泊,炼寒暑,跃马挽强,考图观史,自天文、地志、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战阵攻守,下逮阴阳、算数,靡不精究。至人才、吏事、国计、民情,悉加意谘访。曰:“苟当其任,皆吾事也。”邑田赋多宿弊,请所司均之,所司即以属。洪先精心体察,弊顿除。岁饥,移书郡邑,得粟数十石,率友人躬振给。流寇入吉安,主者失措。为画策战守,寇引去。素与顺之友善。顺之应召,欲挽之出,严嵩以同乡故,拟假边才起用,皆力辞。初,告归,过仪真,同年生主事项乔为分司。有富人坐死,行万金求为地,洪先拒不听。乔微讽之,厉声曰:“君不闻志士不忘在沟壑耶?”江涨,坏其室,巡抚马森欲为营之,固辞不可。隆庆初卒,赠光禄少卿,谧文庄。
(节选自《明史·罗洪先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师事同邑李中,其学传:学习。
B.父每客肃:庄重。
C.十八年,宫僚简:选拔。
D.率友人躬给振:通“赈”,救济。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守仁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精通儒、释、道三教,并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罗洪先涉猎广泛且精心研究正是对王守仁为学的继承和学习。
B.“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的人。明清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其中殿试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文中“三年一人”即可印证。
C.守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种孝顺的行为,明清时期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守丧期一般为三年,“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即守丧之礼。
D.文中多有表示官员授职升迁的词,如“授修撰”中的“授”,“召拜春坊左赞善”中的“拜”,“除三人名”中的“除”等,就是表示授予官职的。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洪先志向远大。他幼年仰慕罗伦的为人,后又想拜王守仁为师,因父亲没有同意才罢休;他认为考中进士并不值得炫耀,认为儒学之士的事业应该更大。
B.罗洪先犯言敢谏。皇帝常常称病不上朝,罗洪先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在皇帝非常忌讳太子临朝时,依然敢于上疏请求皇帝让位,让太子接受群臣朝贺。
C.罗洪先心忧国民。他留心察访人才、吏事、国计、民情,发现田赋弊端,请求均衡处理并使积弊消除;流寇侵入吉安,他献策战守并使盗贼退兵离去。
D.罗洪先正直淡泊。他拒不同意犯罪富人拿钱请求免死的行为;因江水上涨,屋子被毁,他坚决推辞巡抚马森为其营造房屋的好意。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敞惧,归部趣易奏。循故迟之,数日瑾败,敞乃谢循。
(2)顺之应召,欲挽之出,严嵩以同乡故,拟假边才起用,皆力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朱治字君理,丹杨故鄣人也。初为县吏,后察孝廉,州辟从事,随孙坚征伐。
中平五年,司马,从讨长沙、零、桂等三郡贼周朝、苏马等,有功,坚表治行都尉。从破董卓于阳人,入洛阳。表治行督军校尉,特将步骑,东助徐州牧陶谦讨黄巾。会坚薨治扶翼策依就袁术后知术政德不立乃劝策还平江东。时太傅马日磾在寿春,辟治为掾,迁吴郡都尉。是时吴景已在丹杨,而策为术攻庐江,于是刘繇恐为袁、孙所并,遂构嫌隙。而策家门尽在州下,治乃使人于曲阿迎太妃及权兄弟,所以供奉辅护,甚有恩纪。治从钱塘欲进到吴,吴郡太守许贡拒之于由拳,治与战,大破之。贡南就山贼严白虎,治遂入郡,领太守事。策既走刘繇,东定会稽。
权年十五,治举为孝廉。后策薨,治与张昭等共尊奉权。建安七年,权表治为太守,行扶义将军,割娄、由拳、无锡、毗陵为奉邑,置长吏。征讨夷越,佐定东南,禽截黄巾余类陈败、万秉等。黄武元年,封毗陵侯,领郡如故。二年,拜安国将军,金印紫绶,徙封故鄣。
权历位上将,及为吴王,治每进见,权常亲迎,执版交拜,飨宴赠赐,恩敬特隆,至从行吏,皆得奉贽私觌,其见异如此。
初,权弟翊,性峭急,喜怒快意,治数责数,谕以道义。权从兄豫章太守贲,女为曹公子妇,及曹公破荆州,威震南土,贲畏惧,欲遣子入质。治闻之,求往见贲,为陈安危,贲由此遂止。权常叹治忧勤王事。性俭约,虽在富贵,车服惟供事。权优异之,自令督军御史典属城文书,治领四县租税而已。然公族子弟及吴四姓多出仕郡,郡吏常以千数,治率数年一遣诣王府,所遣数百人,每岁时献御,权答报过厚。是时丹杨深地,频有奸叛,亦以年向老,思恋土风,自表屯故鄣,镇抚山越。诸父老故人,莫不诣门,治皆引进,与共饮宴,乡党以为荣。在故鄣岁余,还吴。黄武三年卒,在郡三十一年,年六十九。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坚薨治/扶翼策依/就袁术/后知术政德/不立乃劝策还平江东
B.会坚薨/治扶翼策/依就袁术/后知术政德不立/乃劝策还平江东
C.会坚薨治扶翼策/依就袁术/后知术/政德不立/乃劝策还平江东
D.会坚薨治扶翼策/依就袁术/后知术政德/不立/乃劝策还平江东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B.“拜”指授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迁”“谪”“转”“徙”“改”“移”“补”等,其中“迁”“谪”都指贬官。
C.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朱治地位较高,故死为“卒”。
D.《三国志》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其中《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治骁勇善战。跟随孙坚征讨逆贼周朝、苏马等人,立下战功,而后率领步兵骑兵帮助陶谦讨伐黄巾军。
B.朱治一生为孙家所用,忠心耿耿。孙坚去世后,朱治又辅佐孙策,劝孙策脱离袁术而还军平定江东;孙策死后,朱治又与张昭等人共同拥立孙权。
C.朱治坚守道义。曹操攻破荆州,孙贲害怕,想送儿子到曹营做人质,朱治前往劝孙贲,陈述利害,让他不要依附曹操,孙贲没有听从。
D.朱治忧劳王事,富贵在身却本性节约,只领四县租税;车驾官服只用于公事,孙权很器重他。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郡太守许贡拒之于由拳,治与战,大破之。贡南就山贼严白虎,治遂入郡,领太守事。
(2)诸父老故人,莫不诣门,治皆引进,与共饮宴,乡党以为荣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李中,字子庸,吉水人,正德九年进士。杨一清为吏部,数召中应言官试,不赴。及授工部主事,武宗自称大庆法王,建寺西华门内,用番僧住持,廷臣莫敢言。中拜官三月即抗疏曰:“曩逆瑾窃权,势焰薰灼。陛下既悟,诛之无赦,圣武可谓卓绝矣。今大权未收,储位未建,义子未革,纪纲日驰,风俗日壤,小人日进,君子日退,士气日靡,言路日闭,名器日轻,贿赂日行,礼乐日废,刑罚日滥,民财日殚,军政日弊。瑾既诛矣,而善治一无可举者,由陛下惑异端故也。夫禁掖严邃,岂异教所得杂居?今乃建寺西华门内,延止番僧,日与聚处。异言日沃,忠言日远,用舍颠倒,举错乖方。政务废驰,职此之故。伏望陛下翻然悔悟毁佛寺出番僧妙选儒臣朝夕劝讲揽大权以绝天下之奸建储位以立天下之本革义子以正天下之名,则所谓振纪纲、励风俗、进君子、退小人诸事,可次第举矣。”帝怒。罪将不测,以大臣救得免。逾日,中旨谪广东通衢丞。王守仁抚赣州,檄中参其军事。预平宸濠。
世宗践阼,复故官。未任,擢广东佥事。再迁广西提学副使,以身为教。择诸生高等聚五经书院,五日一登堂讲难。三迁广东右布政使。忤总督及巡抚御史,坐以不称职,当罢。霍韬署吏部事,称中素廉节有才望,当留。会政府有不悦者,降四川右参政。
十八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岁歉,令民捕蝗者倍予谷,蝗绝而饥者济。擒剧盗关继光,邻境攘.其功,中不与辩。进副都御史,总督南京粮储。御史金灿按四川时,尝荐中。中不谢,灿憾之,至是摭他事诬劾。方议调用而中卒。光宗时,追谥庄介。
中守官廉。自广西归,欲饭客,贷米邻家。米至,又乏薪,将以浴器爨。会日已暮,竟不及饭而别。少学于同里杨珠,既而扩充之,沉潜邃密,学者称谷平先生。门人罗洪先、王龟年、周子恭皆能传其学。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逆瑾窃权从前
B.世宗践登上帝位
C.邻境其功窃夺
D.将以浴器柴火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伏望陛下翻然悔悟/毁佛寺出/番僧妙选/儒臣朝夕劝讲/揽大权/以绝天下之奸/建储位/以立天下之本/革义子/以正天下之名
B.伏望/陛下翻然悔悟毁佛寺/出番僧/妙选儒臣朝夕劝讲/揽大权以绝天下之奸/建储位以立天下之本/革义子以正天下之名
C.伏望陛下翻然悔悟/毁佛寺/出番僧/妙选儒臣/朝夕劝讲/揽大权以绝天下之奸/建储位以立天下之本/革义子以正天下之名
D.伏望/陛下翻然/悔悟毁佛寺/出番僧/妙选儒臣/朝夕劝讲/揽大权以绝天下之奸/建储位以立天下之本/革义子以正天下之名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中屡次拒绝参加选拔谏议官的考试,但担任工部主事时上疏直言反对武宗在西华门内建立寺庙,陈述朝纲松弛、风俗败坏的事实,建议皇帝重振纲纪。
B.世宗时,李中被提升为广西提学副使,亲自到五经书院与学生讲经论义。任广东右布政使时触怒总督和巡抚御史,被指控为不称职,应当罢免,后降为四川右参政。
C.李中巡抚山东时,成功帮助灾民度过灾荒。后晋升为副都御使,总督南京储粮事务,捕获大盗关继光。御使金灿弹劾李中,朝廷商议将李中调任而他去世,追谥庄介。
D.李中为官廉正,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曾想留客人吃饭家中却无米无柴。李中治学深邃精密,学生称他为谷平先生。能继承他的学问的学生有罗洪先、王龟年、周子恭等。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所谓振纪纲、励风俗、进君子、退小人诸事,可次第举矣。
(2)御史金灿按四川时,尝荐中。中不谢,灿憾之,至是摭他事诬劾。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