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腿和香肠的危害
①放学铃响后,学生们涌出校门,顿时摊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于是火腿、香肠等零食就成了很多孩子手中的美食。其实,这些孩子并不知道,在零食中,火腿和香肠是青少年最可怕的健康杀手。
②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日本的食品添加剂专业咨询师渡边有志指出:“如果要问什么加工食品最有害的的话,那就是火腿和香肠了。”因为其中含有亚硝酸钠,他说道:“亚硝酸钠是所有添加剂中最为有害的物质。”
③亚硝酸钠在肉加工食品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首先,它能够使肉呈新鲜的红色,看起来很好吃。第二,能够遮盖异味使肉食用时更加鲜美可口。第三,能够起到防止微生物腐蚀、延长保质期的作用。
④但是,亚硝酸钠本身其实就是一种有毒物质。据报道,人体一次摄入0.18--2.5克亚硝酸钠的话就有可能会死亡。那么,这里所说的最低摄入量0.18克意味着什么呢?毒性非常强的氰化钾的致命量为0.15克,比较之下,我们就知道亚硝酸钠是多么危险的物质了。
⑤亚硝酸钠还是一种诱发癌症的物质。亚硝酸钠自身并不会直接引起癌症,而是会在人体的胃上,与肉类食品必然含有的“胺”共同作用,产生一种被称为亚硝胺的物质,直接引起癌症的正是亚硝胺。根据动物实验,体内一次摄入0.3微克亚硝胺就会引发肝癌或者肺癌。这一实验结果适用于人体的话,就是说体重为30公斤的孩子若是摄入亚硝胺0.009克的量就有可能会引发癌症。
⑥根据我国食品卫生法律中关于肉食加工品的规定,100克的产品最多只能含有亚硝酸钠0.01克。假设亚硝酸钠在人体中转化为同等数量的亚硝胺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推理出食用火腿或香肠约90克就能够诱发癌症。不过,现实中并不一定存在这样的换算,因为亚硝胺的生成量还同时取决于体内的条件及同时摄取的其他成分的多少。当然,作为食品添加剂的亚硝酸钠并非仅在我国使用,美国、日本、德国等先进国家也同样使用这种物质。在美国,如果发现添加剂为致癌物质的话,法律就规定将其从添加剂中去除,这就是著名的“德莱尼条款”。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FDA)也要求肉加工业禁止使用亚硝酸钠,可是,每当这些举措被采用时,肉加工业就会强烈反抗,理由就是目前尚且没有代替亚硝酸钠的物质。也正因为此,“德莱尼条款”事实上从一开始就已经名存实亡了。其他国家的情况也大抵如此,一方面国家明令禁止,一方面含有亚硝酸钠的肉食品还堂而皇之的摆在超市的货架上,进而流到千家万户的餐桌上。
⑦一般来说,火腿和香肠的主要消费层是中小学生这一群体。中国有句古话“病从口入”,最近,世界范围内的理论研究也正认为致癌物质“入口即危险”。根据这一新理论,现行的食品安全法中许可的亚硝酸钠的使用标准就是非常非常大的量了。
⑧孩子们,为了你的健康,请远离火腿和香肠吧!
(选自《中外文摘》2012年第1期,有删改)文章的第①段从中小学生习惯于吃火腿和香肠写起,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文章说“火腿和香肠是青少年最可怕的健康杀手”?(2分)
请说说文章第⑥段中加点词“约”的表达效果。
那么我们可以推理出食用火腿或香肠约90克就能够诱发癌症第④段画线句子使用了 、 的说明方法,并简要说说其表达作用。
阅读《父爱陷阱》,完成问题。(共15分)
父爱陷阱
那年,他随父亲去狩猎,不慎掉进陷阱里。突如其来的一阵黑暗,使他无法适应。他拼命挣扎,拼命呼喊父亲,但是这一切都是徒劳的。他清楚,不久前,父亲出猎时耳朵受了伤,一直没康复。他所有的呼喊,父亲可能真的听不到。
可是,他居然看见井口边,父亲正在伸头探望。他喜出望外,挥动双手,大声地喊着:“爹,我在这儿!爹,我在这儿!”父亲还是没听见。也许是陷阱内的光线太暗,父亲看了一会儿,没发现他,就转身离开了。那一刻,他急得哭了。
他沿着井壁走了一周,没发现任何能攀援的地方,要想离开陷阱,凭他的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他绝望地坐在地上,等待救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期待着父亲能早点再找到这里,并能发现他。
井下昏暗潮湿,坐在井底,他感到了阵阵寒意。更糟糕的是,他感觉肚子前所未有地饥饿。父亲一时找不到他,可能回村里喊救兵了。他意识到,即使父亲能以最快的速度赶回来,也需要两天的时间,那么,他能坚持两天吗?而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只有耐心地等待。
周边非常安静,他知道,夜幕开始降临了。忽然,他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好像是井边的草丛在响,可能是危险动物向井边靠近了。他无法想像,即使是一只常见的獾子跟他同时窝在一个陷阱内,后果也难以接受。更何况在森林里危险的动物不计其数。
他提起警觉,掏出猎刀,做好了随时跟动物拼命的准备。幸运的是那声音一会儿又消失了——动物可能转个方向离开了。他松了一口气,再次坐到地上。
没多久,困意向他袭来,他闭上了眼睛。忽然那声音再次响起,他重新提高了警惕。他意识到,在井内比在任何地方都危险,他没有退路,他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但是坚持不了多久,他又松懈了,只有听到井口的声音,他才又振作起来。
夜深了,他不再指望父亲能来救他。如果父亲真的不来,那么,他将永远被困在井内。对于他来说,等待或许才是最危险的。想到这里,他再次站起来,沿着井壁寻找出路。他发现,井壁其实都是些松软的泥土,他掏出猎刀,开始在井壁上挖阶梯,挖一步,向上爬一步。他相信,只要他能坚持住,不久就可以爬出陷阱。
他终于成功了!当他爬到井口时,黎明的霞光正照射过来,明亮而美丽。他几乎耗尽了所有力气,一屁股坐在草地上。
突然,他一跃而起,好像踩上了毒蛇一般——他发现了父亲!父亲竟然就站在一棵大树后面,静静地看着他,身边的草丛凌乱不堪。那一刻,他几乎气晕了——父亲竟然一直守在井口,任由他在井内痛苦地挣扎。他没想到父亲竟然如此冷漠绝情。
父亲满脸憔悴,看到他,显得非常兴奋,赶忙跑过来拥抱他。他一把将父亲推开,气急败坏地说:“我没有你这个见死不救的父亲!”父亲伸出的手僵住了,愣了愣,显得很愧疚:“对不起。”
他说:“你知道我在井里多么期盼着你来救我。而你,竟然就一直守在井口看着我痛苦。”
父亲说:“我知道你掉入陷阱,但是我也知道,凭你的能力你能顺利爬出陷阱。因为井壁的土质很松软,只要有把猎刀就能顺利爬出来,而你身上就有一把猎刀。整个晚上我都守在井口,一步不敢离开,因为随时会有动物靠近陷阱。为了提醒你,我不得不用脚踩草丛制造声音。幸运的是,昨天晚上一直没有任何动物出现。我知道,你习惯了等待救助。但是,更多的情况下你等不到救援,你必须学会自救!这就是我挖这口陷阱的初衷。”
一瞬间,他的双眼湿润了,他理解了父亲的苦心。他扑进父亲怀里,喃喃地说:“爹,对不起!”父亲拥抱着他,开心地笑了。
那年,他才十三岁,却一夜间成熟得像个老猎人。
(选自《父爱故事》,有改动)本文记叙了“他”狩猎时掉进陷阱后的经历。阅读作品,在横线上概括相应的故事情节。
①
②
③ 开始自救并逃出陷阱。
④
⑤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为什么“他才十三岁,却一夜间成熟得像个老猎人”?
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刻画“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不超过150字)
永恒的百合
【澳大利亚】帕特里克·怀特
①平静的加利福尼亚海湾褪去了先前的浮躁和凶猛,海面上波澜不惊,这异常沉寂的氛围给人一种无比的压抑之情。只是水面上漂浮着的许多白色的花朵,才给这沉寂压抑的环境带来了些许亮色和温暖。
②这些天来,大海中漂泊着一束束百合花,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到海边上撒落花朵,他们什么话也不说,只是静静地望着这些圣洁的百合花发呆。人群中有一位身材高挑,长着碧眼金发的女郎,她美丽而忧伤的眼睛中满蓄着泪水。她是“雅典娜”号沉船上22位幸存者中的两位女性之一。
③她的名字叫玛丽·莲,来自意大利,她非常喜欢美国,是个典型的美国通。她是独自一人去加州游玩的。当警铃第一次拉响时,玛丽·莲吓坏了。她平生头一次乘船在大海上游玩,根本不知道怎么穿救生衣。面对茫茫无边的大海和汹涌澎湃的巨浪,玛丽·莲吓懵了,泪水止不住地从她美丽的面庞上滑落下来。这时有两位美国男子走过来,帮她穿上了救生衣。
④玛丽·莲看到轮船的通道上乱作一团,立即清楚了事情的严重性。她手足无措地向人群跑去,男人们都主动让出了一条道,让妇女、儿童和老人先上甲板。经过数小时的挣扎,“雅典娜”号终于湮没在巨浪滔天的大海中,海水也一下子把船舱淹没了。同舱的几名男子用头颅、手脚等各种手段,终于击碎了钢化玻璃,第一个逃出船舱的是玛丽·莲——男人们再一次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她。
⑤出了船舱后,玛丽·莲也只能在大海中任凭狂涛巨浪的摆布。突然,她看见一条橡皮救生筏,上面已经坐着一位老人,老人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能爬上救生筏。此时一个巨浪扑来,一名男子被卷到了玛丽·莲的身边,那位男子毫不犹豫地把她推上了救生筏,而当玛丽·莲向这位男子伸手时,他却被巨浪卷入了海底,再也找不到一点痕迹……
⑥玛丽·莲被惊呆了,那位老人更是热泪四溅……筏子依然在怒涛之巅摇荡,玛丽·莲放声痛哭起来,老人抚摩着她的头说:“孩子,不要怕!无论结局如何,我都会尽力帮助你,因为你还年轻,你一定要努力活下去,而我已经一大把年纪了。”玛丽·莲止住了哭声,这时,海面上已有了一丝亮色。猛然间,一个巨浪将筏子打翻,玛丽·莲死死抓住筏绳,而那位老人转眼间就消失在大海的深渊之中。
⑦玛丽·莲已自顾不及,她不会游泳,但曾经看过自救的电影,于是她用两根指头塞住鼻孔,拼命地用嘴吸气,以防海水灌进鼻子把自己呛死。过了很久,玛丽·莲发现自己和筏子已靠近了海岸,岸边的波涛也异常凶猛,有人想拉她但没能拉住,她被反弹离开了海岸。危急中,她赶忙解开筏绳,一阵海浪扑来将她送到了岸上。这时,一个渔民用棉衣包住了她,她终于摆脱了死神的纠缠,幸运地活了下来,可是与她同舟共济的280位同胞却永远地消逝在大海的深渊之中。(选自《文苑》2010年第4期)请以玛丽·莲的口吻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⑴问题一:你觉得自己能在这次事故中幸运地活下来的原因有哪些?
⑵问题二:②③段中加点的两次“泪水”分别是因为什么产生的?本文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结合上下文品味划线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
①同舱的几名男子用头颅、手脚等各种手段,终于击碎了钢化玻璃。
②那位男子毫不犹豫地把她推上了救生筏。
我选第句,文章以“永恒的百合”为题,有什么含义?
火山喷发的利与弊
①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最强烈的释放方式之一,而火山灰是火山喷发后不可避免的产物。火山灰由岩石、矿物和火山玻璃碎片等物质组成,直径小于2毫米。
②全球每年都有50多次火山喷发,岛弧与大陆地区的火山喷发造成了主要的火山灾害。火山喷发及产生的火山灰、有毒气体、熔岩流和火山碎屑流等不仅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危害,还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极大的影响——由于大气臭氧的衰竭,进入对流层的紫外线辐射增加,使大气层中大量火山气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氯化物、氟化物和甲烷等相互间的作用增强,继而加速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导致环境恶化加剧。
③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所产生的火山灰可在大气平流层长期驻留,从而影响全球气候——火山喷发物在天空中连同水蒸气构成的颗粒进入同温层后,形成了一片巨大的二氧化硫云,它像一面镜子一样将阳光反射回太空,使气温骤降。此外,火山灰的下落也会给人们带来伤害——1991年皮纳图博火山喷发时,台风使又湿又重的火山灰降落到人口稠密的地区,造成约200人死在压塌的屋顶下。
④火山喷发后,炽热的火山灰随气流快速上升,因飞机内燃机在工作中会吸入空气,所以火山灰会阻塞飞机发动机的零部件,就像在沙暴中驾驶汽车,发动机的内部零件会被阻塞一样。此外,火山灰也会阻塞空速传感器,使它产生错误的读数,飞行员可能因此无法获知当时的参数。
⑤虽然火山的爆发给人类带来了许多苦难,然而火山的喷发及其产物——火山灰却也在默默地发挥着它的良性作用。
⑥火山灰会为土壤带来丰富的养料,可以使土壤非常肥沃,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例如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面积虽然不大,却分布着该国一半的人口。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当地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多火山活动,有深厚肥沃的火山灰土,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
⑦火山喷发会给当地带来很多矿物质。例如日本,虽然在他们国内其他资源都很贫乏,但硫磺矿却素来丰富。原因就是日本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多火山活动,硫磺资源丰富。
⑧火山喷发过程中,会形成一些独特的浮石,充满气孔,比重小于水,因此可以漂于水上,别有一番情趣。如果火山喷发不很剧烈,可以开发为旅游景点,如夏威夷群岛上的一些熔岩瀑布就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观光。
⑨火山灰的工业用途也很多,比如可以作为建筑材料,制成墙板、楼板和隔音保温材料等;在化学工业方面,可磨粉用作过滤剂、干燥剂和催化剂;火山灰还可用于填料工业,制作光学玻璃高级磨料、塑料抛光剂、橡胶塑料等其他化工品填料。还有人将火山灰用作杀虫剂的载体和肥料的控制剂。(节选自《百科知识》,2010年第10期,有删改)结合第①段,用下列句式说说什么是“火山灰”。
火山灰是的物质。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火山灾害是由岛弧与大陆地区的火山喷发造成的。 |
B.大气臭氧的衰竭加剧了火山喷发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
C.火山喷发能给土壤带来丰富的养料,还能带来很多矿物质。 |
D.火山灰的工业用途很多,能用于建筑、化学等各种工业。 |
“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在本文中多次出现。请从文中找出一例进行概括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阅读下列链接材料,结合本文话题说说你的探索发现。
【链接材料】冰岛人用火山活动形成的地热能源发电,而发电后留下来的地热水,由于未添加过任何化学物质,因而可以用于供暖。冰岛人还在尝试用地热中提炼的氢气来驱动汽车,开完汽车后,产生的纯净水还能直接饮用。
阅读下面文段后按要求答题。
①七月,盛夏,银杏还是青翠的绿色,而我的心痛已经渐渐弥散开去。
②最后一堂课,是和老师告别;考完最后一场试,是和学业告别;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是和学生生涯告别。然后,知道一个个朋友离去的日期,开始一场场告别。告别朋友,告别同窗,告别四年已经习惯的大学生活。
③已经习惯了晚饭后在校园竹林中漫步,习惯了晚上的卧谈会,习惯了下雨时有人把衣服一起收回,吃饭前尝两口别人的饭莱,几个室友像一家人似的相濡以沫。离别的日子将近,学校周围的饭馆总是挤得满满的。所有的朋友在那里举杯,为过去的日子和情感,为今天的惜别与感伤。
④还记得入学第一天我们的自我介绍么?
⑤还记得我们的“新生杯”篮球赛么?
⑥还记得“小刚”的梦话,“鲁汉”的鼾声么?
⑦还记得我们一起读书,一起辩论,一起赋诗,一起唱歌么?
⑧那些有趣的、飞扬的,色彩鲜明、动人心弦、无比快乐的时光将要一去不复返了。我会永远记住那些和善可爱的面庞,记住你们每个人青春的风采,记住那星光下曾经相伴的蛙吟虫鸣,记住朋友们在夏夜里那轻柔如风的人生畅想……每一个画面,每一种声音,每一个瞬间都会因那里有我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而被永恒地怀念。
⑨再见了,我的老师、我的慈母、我的恩人!你们那渊博的学识、崇高的人格,真让我由衷敬佩;你们那、,真让我。在这临别之际,我披着月光,独上西楼,凭栏眺望着你们住处的灯光,依恋着一个个熟悉的身影,耳畔又响起了你们深情的寄语。面对着浩瀚的夜空,我思绪万千,百感交集,除了频频回味外,更多的却是感恩和祝福。
⑩再见了,我们呆过的这间教室,四年来,你如同一个好兄弟,默默地为我们遮风挡雨,无私地为我们全体付出。对着空无一人的教室依依道了声:“兄弟,我走了!”然后轻轻掩上门……
(11)再见了,我的恩师;
(12)再见了,我的朋友;
再见了,我的青春;
(13)永别了,我的学生时代!
(14)青春散场,一幕幕的场景,就像一张张绚丽的剪贴画,串连成一部即将谢幕的电影,播放着我们的快乐和忧伤,记录着我们的青春和过往,也见证着我们的友谊和感情。
(15)我们等待下一场开幕。我们将会在前面的旅途上,迎着灿烂的阳光,乘着青春的翅膀,勇敢地飞向梦想的天堂。
(文段有删改)段①中的“心痛”具体是指“我”什么样的心情?(2分)
文段主要抒发了作者的哪三种思想感情?(3分)
请在段⑨中的横线处根据划线句的文意和结构形式续写出恰当的内容。(3分)
请为文段拟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
读完文段,相信你一定会心有所感,情有所动:请为自己初中的某位老师写一段临别留言。(要求:感情真挚,语言优美,不能出现校名和人名。60字左右。)(4分)
阅读下面文段后按要求答题。
父亲的眼神
①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生悚然汗下。
②那是在我上高中时,尽管我的语文、英语成绩居班里前凡名,但是数理化成绩却出奇地差。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己估计高考肯定无望,因此,高一期末考试后,我彻底失望,决定回家务农。
③因自觉惭愧,回到家后听说父亲正在田里拔草,我赶紧戴上草帽,赶到田里帮忙。学都上不好,再不勤快一点,会被人骂为“混混”的。顶着烈日,到了田里,我告诉父亲,不想再上学,反正学不好了,还不如回家种田。
④我以为父亲会勃然大怒,因为母亲去世较早,这些年来他节衣缩食,对我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当了一辈子的“睁眼瞎”,他不想我走他的老路。但是,父亲始终埋着头,并不理会我,好像并没有听我讲的话。我不敢再说话了,只好随着他卖力地拔草。近晌午的太阳很毒,汗水不住地渗出来,衣服贴在身上,抬起头,父亲仍然在埋头拔草,我怎好意思停下来。
⑤中午,回家吃饭,父亲仍然没有就我辍学的事发表意见。让我说什么好?情况很不妙,我知道,越是在闷热干燥的夏日午后,越会有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这即将燃烧的沉默,真让我忐忑不安。
⑥这时父亲对我说:“走吧,去地里把瓜秧翻一下,要不夸年地瓜就没收成了。”我爽快地拿起锄头就走。我就不信,父亲能干,自己就不行!
⑦夏目午后的太阳实在太厉害了,汗水把我迷糊得睁不开眼睛。要在学校,正是午睡的时候,而现在;我早已经呵欠连天了。看看我的老父亲,光着黑黝黝的脊梁,仍在埋头翻秧——趁着父亲不注意,我跑到树阴底下枕着锄头就睡着了。
⑧好像没过多大一会儿,我就被父亲推醒。睁开眼,我看到父亲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杂,既有悲哀、绝望,更有期盼和激励,还有许多我一下子读不出的内容……
⑨“娃儿,种庄稼也像做学问,如果你不上心,啥子事情都干不好。你在地头睡觉,庄稼也会在田里‘睡觉’……”
⑩父亲的眼神让我受不了,我的后脊早已经汗流下来了,不是热汗,是冷汗。当天晚上,回到家,我觉得浑身骨头都散了。摸着胳膊上已经晒脱了皮的地方,我的心乱成一锅粥。
(11)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又轻轻把我叫醒。一睁眼,除了看见他瘦弱的躯体、苍老的面容外,又是郅特有的眼神。想到父亲近70岁了,身体多病,为供我读书,每天仍在田间地头躬亲劳作,毫无怨言……这时,我突然坐起来,大声地喊了一句:“我要上学!”
(12)后来的事情变得很简单。高考后,我上了大学中文系。再后来,到电视台当上了一名记者。
(13)尽管远离了家乡,远离了父亲,但那熟悉的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今夜回想起来,仍然抑制不住自己汹涌的感情。走到院子外,望着深速的苍穹和满天的繁星,我不由喃喃自语:“山一样沉默的父亲啊,你的期盼,你的鞭策,你的激励,终于成就了我的今天,我水远也忘不了你的眼神!”(文段有删改)填空。(4分)
(1)文段是运用第人称来叙述的。段③一段⑩是按照顺序来记叙的。
(2)段⑥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和的人物描写方法。段(13)中划波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达方式?(2分)
简要概括:文段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3分)
文段中哪些内容是略写?哪些内容则是详写?(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