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论所蕴含的哲理是( )
| A.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 B.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
|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 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
在中央“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号召下,“节俭”成为2013年全国两会的新亮点:会场不摆鲜花,代表用的铅笔是用旧报纸做的,会议用过的稿纸要回收利用。节俭新风正在改变中国。这一改变体现了( )
①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②客观规律制约着主观能动性发挥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④价值观对人们的活动有导向作用
|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通常望远镜的视放大率等于物镜焦距和目镜焦距之比。但我们的眼睛不可能看清成像比视神经细胞更小的景物,在一定的物镜口径条件下,单纯增加视放大率不会看清更多细节,反而会降低主观亮度。由此可见( )
|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
| B.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 |
| C.物质的有规律运动是普遍存在的 |
| D.规律的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观察下边漫画,并为其选配标题,你认为最贴切的是 ( )
| A.境界:贡献与索取 | B.突破:抛弃与创新 |
| C.定位:主观与客观 | D.奋斗:理想与现实 |
2013年2月7日,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其中,一幅4D版的《康熙南巡图》,以360°视角,展现了白昼变换、四季更替,加上栩栩如生的动画设计,再次把人们带进那历史的繁华之中。这表明( )
| A.文化创新是历史的忠实再现 | B.科技进步促进文化创新 |
| C.传统文化因技术才得以继承 | D.博采众长促进文化融合 |
2013年2月27日,离高考还有100天时间,姜堰区某校高三(12)班的百日冲刺标语是“高三(12)STYLE: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持久不变的 |
| B.文化活动使人高雅、奋进、积极健康向上 |
| C.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
| D.文化能够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