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每年流失的土壤约 16 亿吨。据此回答问题。保持水土的根本措施是( )
A.平整土地 | B.修水平梯田 | C.深耕改土 | D.造林种草 |
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关键问题在于( )
A.植被破坏 | B.人口过度增长 | C.水土流失严重 | D.环境恶化 |
假设某地域内每个居民的重量都相等,则在该地域全部空间平面上力矩达到平衡的点就是人口重心。每当人口分布状况发生变化,人口重心就会有相应的移动。从一个时期人口分布重心的移动轨迹中,可以看出全地域人口分布变化的总趋势。图9为“我国人口(汉族、少数民族)重心迁移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下列关于我国民族人口重心迁移趋势的判断,合理的是()
A.①表示少数民族人口重心迁移,②有示汉族人口重心迁移 |
B.相对于少数民族,汉族人口重心向南迁移趋势明显 |
C.20世纪80年代少数民族人口重心向西迁移趋势明显 |
D.人口重心的迁移与经济重心的迁移没有必然联系 |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人口重心大致位于()
A.四川盆地 | B.青藏高原 | C.江南丘陵 | D.东北平原 |
图为我国一个小区域的平面图及其地形剖面图。据此回答10—11题。图中河流的流向大致为()
A.由北向南流 | B.由南向北流 | C.由东向西流 | D.由西向东流 |
利于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有()
A.充分利用竹、木资源,建立小型造纸厂 |
B.加大科技投入,建设茶叶和柑橘生产基地 |
C.在小路两侧,辟建废旧电器回收加工区 |
D.在山坡上开垦梯田,发展棉花种植 |
读“我国华北地区1954—2002年均温与年降水量变化示意图”,回答7-9题。华北地区年降水量的最大值发生在 ( )
A.1954年—1960年 | B.1960年—1966年 | C.1990年—1996年 | D.1996年—2002年 |
2000年华北地区的降水量低于350毫米,原因可能是 ( )
A.夏季风较正常年份偏强 |
B.气温高,蒸发量大 |
C.夏季风较正常年份偏弱 |
D.雨季开始早,结束晚 |
图中华北地区气温变化的总趋势可能影响 ( )
①缩短农作物的生长期
②减少植物病虫害
③减少供暖的能源消耗
④加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下列地理现象与其形成原因的组合,不正确的是()
A.塔里木盆地沙漠广布——气候干旱,风力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明显 |
B.东部季风区土壤较肥沃——气候暖湿、多森林植被 |
C.青藏地区气候寒冷、冰川广布——海拔高度影响 |
D.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纬度位置影响 |
图为“某地区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阴影部分为陆地),据图回答4~5题。影响图中M、N两处等温线发生明显弯曲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海陆分布,纬度位置 | B.太阳辐射,大气环流 | C.大气环流,下垫面 | D.洋流,地形 |
N地的气候类型按成因应属于()
A.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 |
B.受单一气压带控制形成 |
C.受单一风带控制形成 |
D.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