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题目。(共12分)
报秋    宗璞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簪花精神罢。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改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住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是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原故,不容虫豸近身。
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
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1)作者为什么吃惊?答: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答: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第三自然段写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使用了6个“便”字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2分)
最后一个自然段,用了5个“领取”,作用是什么?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借助比较的手法,巧妙地写出了玉簪花所散发出的与其他几种花不同的芳香。
B.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种“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
C.作者对“领取而今现在”一句的吟哦让人体味到一种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
D.“领取自己那一份”,是劝慰人们要及时把握自己应得的那一份,而不要有非分之想。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现代文阅读

一切都好起来了

﹣﹣关于疫情后城市重启的通讯

记者:王嘉兴 鲁冲

2020年的春天不可阻挡地到来了。

在经历新冠肺炎疫情严酷考验的华夏大地上,一座又一座城市从严冬中苏醒了。

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一名医生说,是他在急诊科又开始处理骨伤病人的时候;一名警察说,是回到原先的岗位督促人们遵守交通规则的时候;一位住在商业街边的居民说,是发现放了两个月"中国加油!武汉加油!"的大屏幕又开始播放热热闹闹的商业广告的时候……

在环卫工人老严的眼里,城市苏醒的时间与他的工作量紧密相关。

他负责清扫的街道是城市最繁华、人流量最高的商业街之一。有那么一段时间,这里寂静得只剩下扫帚划过地面的声音。他的工作前所未有地轻松:只需清扫落叶,不用再面对一小时不管就满溢的垃圾桶、不计其数的奶茶杯和串签﹣﹣可是这轻松让老严感受到的是一种从未经历过的憋闷和紧张。嘈杂的叫卖声消失了,灯牌也不亮了,所有的店铺大门紧闭,就连空气都寂静得似乎被冻住了。

春天来临的时候,老严又听到规律的、曾令他感到厌烦的噪音,他又开始劳累了﹣﹣垃圾桶又开始慢慢满起来,每隔两三个小时就得清理了。他一边划动着扫帚一边愉快地嘀咕着"好了,好了,好起来了"。

就在老严负责清扫的这条街,服装店、副食店的店主们纷纷接到通知,可以回店里做清洁、备货,准备开业了。消毒药水的味道渐渐被食物的香味替代,外卖员的叫喊声不时穿过街道,"81号!好了没有?""快点哟,152号客户在催呢!"

最近一周,外卖小哥陈锋跑了200单,是疫情期间最低谷时的两倍。陈锋告诉记者,尽管与平日的一周400单仍有距离,但他确信,一切都正在好起来。他骑着摩托再不能一人一条车道在路上随便跑了﹣﹣路上的车多起来了,甚至偶然有车辆发生剐蹭。陈锋又要小心避让汽车和行人了。

陈锋接到的订单内容越来越丰富:之前只有送正餐饭食的,渐渐地,年轻人喜欢的奶茶店、小零食店的外卖也开始了!最让陈锋兴奋的是,他最喜欢的潘家米粉店开门了。在等单的时候,陈锋可以抽空在这家价廉味美的餐馆嗦一碗米粉。和其他食客一样,嗦完粉的陈锋总是满面笑容。

米粉店的潘老板印象最深的顾客是一个胖嘟嘟的年轻小伙。刚开始允许堂食那几天,根本没有人来店里坐着吃。终于,这一天, 这个年轻人走进来,犹豫几秒钟,坐下了,摘了口罩:"老板,一碗细粉,……额,加粉。"这胖小伙可能住在附近,没有疫情的时候,经常光顾潘老板的小店,总是像这天一样,笑眯眯的。

潘老板告诉记者,重新开业后,她把新做的准备过年期间涨价的牌子找了出来,拿抹布擦干净上面的积灰,然后用记号笔把价钱改回平日的价格。"其实我们的食材成本涨了,给我送米粉、蔬菜的小贩都感慨生意不好做。但现在是特殊时期,大家都不容易,我们一起渡过难关,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生意有的是时间做。

是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一切都正在好起来了。

多家新冠肺炎定点医院恢复为普通患者就诊的医院,援鄂医生们回到家乡救死扶伤,武汉本地医生从呼吸科回到自己的科室;所有公交车恢复运行,所有地铁又继续在轨道上穿行,所有银行网点恢复营业;高三初三的学生回到校园迎接高考中考,其他年级的孩子也仿佛听到了春风中的呼唤……

下午,钟楼传来6声钟响,老严该下班了,他期待钟声再次淹没在商业街的人声鼎沸里,这个直脾气的中年人告诉记者,他会继续啰嗦那些不守规矩的摊贩和乱丢垃圾、乱吐痰的人。陈锋骑着摩托继续穿梭在大街小巷,晚上的外卖生意不错,如果运气好还能抢到几单顺路的。潘老板准备好第二天开店需要的食材,将店面打扫干净,该回家关心孩子今天的作业了……

这一天,一个市民外出散步后,捡回一根冒着青芽的树枝插在阳台上:"我已经错过了大半个春天,现在要抓住春天的尾巴。"

﹣﹣摘录改编自《中国青年报》

(1)本文写了众多人物,下列选项中文章没有写到的是   

A.环卫工人

B.外卖小哥

C.高三初三的学生

D.商场营业员

(2)请根据这一篇通讯的写作对象和内容衔接来推断,结束对潘老板的采访后,紧接着,记者最可能采访并详写的是   

A.外来的游客

B.给米粉店送食材的小贩

C.城市管理者

D.这条街上的另一位店主

(3)文中划线句若改为"这个年轻人走进来,犹豫几秒钟后坐下并摘了口罩",句意虽变化不大,但表达效果不同。请品析原句的表达效果。

(4)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春天",除了指随着自然季节更替而来临的春季,这两处所写的"春天"还有哪些含义?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我的家乡

汪曾祺

①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

②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我小时候常到运河堤上去玩。我读的小学的西面是一片菜园,穿过菜园就是河堤。我的大姑妈的家,出门西望,就看见爬上河堤的石级。这段河堤有石级,因为地名"御码头",康熙或乾隆曾在此泊舟登岸。运河是一条"悬河",河底比东堤下的地面高,据说河堤和城墙垛子一般高。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堤下的街道房屋。我们几个同学,可以指认哪一处的屋顶是谁家的。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风筝在我们的脚下飘。城里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起来,我们看到的是鸽子的背。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堤,下面的人看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

③我们看船。运河里有大船。上水的船多撑篙。弄船的脱光了上身,使劲把篙子梢头顶在肩窝处,在船侧窄窄的舷板上,从船头一步一步走向船尾。然后拖着篙子走回船头,歙一声把篙子投进水里,扎到船底,又顶篙子,一步一步走向船尾。如是往复不停。大船上用的船篙甚长而极粗,篙头如饭碗大,有锋利的铁尖。使篙的通常是两个人,船左右舷各一个;有时只一个人,在一边。这条船的水程,实际上是他们用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这种船多是重载,船帮吃水甚低,几乎要浸到船上来。这些撑篙男人都极精壮,浑身作古铜色。他们是不说话的,大都眉棱很高,眉毛很重。因为长年注视着流动的水,故目光清明坚定。

④看打鱼。在运河里打鱼的多用鱼鹰。一般都是两条船,一船八只鱼鹰,有时也会有三条、四条,排成阵势。a 鱼鹰栖在木架上,精神抖擞,如同临战状态。打鱼人把篙子一挥,这些鱼鹰就劈劈啪啪,纷纷跃进水里。只见它们一个猛子扎下去,眨眼工夫,有的就叼了一条鳜鱼上来﹣﹣鱼鹰似乎专逮鳜鱼。打鱼人解开鱼鹰脖子上的金属的箍(鱼鹰脖子上都有一道箍,否则它就会把逮到的鱼吞下去),把鳜鱼扔进船里,奖给它一条小鱼,它就高高兴兴,心甘情愿地转身又跳进水里去了。有时两只鱼鹰合力抬起一条大鳜鱼上来,鳜鱼还在挣蹦,打鱼人已经一手捞住了。这条鳜鱼够四斤!这真是一个热闹场面。看打鱼的、看鱼鹰的,都很兴奋激动。倒是打鱼人显得十分冷静,不动声色。

⑤我们有时到西堤去玩。我们那里的人都叫它西湖,湖很大,一眼望不到边。湖通常是平静的,透明的。b 黄昏了,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桔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这种紫色使人深深感动。我永远忘不了这样的紫色的长天

⑥闻到一阵阵炊烟的香味,停泊在御码头一带的船上正在烧饭。一个女人高亮而悠长的声音:"二丫头﹣﹣回来吃晚饭来﹣﹣"

⑦像我的老师沈从文常爱说的那样,这一切真是一个圣境。

(选自《汪曾祺经典作品》,有删改)

(1)班级举办"汪曾祺作品诵读会",有同学打算朗诵这篇文章,你觉得应该选用下面哪种风格的配乐?

A.热烈奔放

B.慷慨激昂

C.平和舒缓

D.哀婉低沉

(2)汪曾祺认为,作家应该"让读者感觉到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欣赏的",请从④⑤段的画线句中任选一处赏析,说说作者是如何展现生活的美和诗意的。

(3)文章开头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你觉得汪曾祺会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所描写的水乡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4)2020年适逢汪曾祺诞辰一百周年,某杂志开设"汪曾祺经典散文欣赏"专栏,有人针对课本中《昆明的雨》写了如下一段简析。请你参照示例,也给《我的家乡》这篇文章写一段简短的评析,100字以内。

[示例]《昆明的用》一文围绕"雨"的话题,描写了仙人掌、菌子等与昆明雨季有关的事物和风情,展现了一个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表达了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文章形散神聚,情感含蓄动人。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陶瓷史上最重要的一页:釉陶的开始

①如图所示,黄绿釉压印席纹陶尊,高27厘米,口径27厘米,郑州出土,属商中期,公元前1500﹣公元前1400年。这件大口、高颈、肩腹界线分明、深腹平底的装水酒陶尊,造型简单,很难给予人太多的美感,却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是最早的有釉陶器之一。釉彩是陶器成为瓷的重要条件,这件酒器除了肩部的压印席子纹与腹部条纹外,在器表全部及口部内缘,都有一层特别的姜黄色的薄釉。有几处釉层聚积比较厚而呈现深绿色,略有缺陷。

②釉是附在陶器表面的薄层玻璃质,因为所含矿物质与量的不同而有透明及各种颜色的差异。人们在距今1.5万年前就开始烧造陶器,到了3000多年前才因偶然的因素而领悟到釉彩的生成原理,但要到公元2世纪东汉时期生产青瓷时,才开始注重釉的使用。此后的陶器就很少不使用釉彩装饰了。

③从商代到汉代偶尔会发现陶器的器内底部不必上釉的地方有釉彩的残迹,外表却未施用釉彩,推测其成因是因为作为燃料的草灰(含钙)偶然飞落在陶器内,最后烧出颜色晶莹的表层,并不是人们有意烧造的。由此可以猜测,这种有颜色的晶莹表层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从而发现是草灰所造成的,更进而在实践中验证,将草灰溶解于水中并涂抹在器物的表面,形成了钙质玻璃化的施釉效果。

④釉彩的呈色得自所含的铁被氧化的结果,在氧化焰中烧制的为黄绿色,比较容易脱落;在还原焰中烧制的呈青灰色,釉层较薄但是比较均匀。釉层不但可以使陶器表面美丽光滑,也更不容易渗水,相当实用。以草灰制造而成的釉层,可能经常会聚而不散,导致陶器的釉层厚薄不均,表面斑点零落,看起来像麻子一般,并不是很理想。可能因为这个原因,以草灰烧制成釉层的成品并不多。人们渐渐改进技术,尝试使用石灰石碾成粉末,加以适度的黏土配制釉料,这种方式烧成的釉彩叫石灰釉。石灰釉也有它的毛病,因为这种釉的流动性太好,如果在陶器的整个表面都涂上这种釉料,玻璃质的釉彩会沿着器表流下而粘在地上,强制剥取就会损害器物的完整性,所以器物的底部一定要留下相当的空间,免得釉彩与地面胶结。釉陶的生产到了战国时期逐渐增加,施釉的技术也得到改进。到了东汉时期,浙江地区的陶匠把大部分的缺点都克服了,生产出釉色稳定、流釉慢的成品,因为釉色泛青,所以名之为青瓷。这时虽然开始大量制作日用器,但仍是属于价格昂贵的制品。

⑤中国人和西方人对于瓷的定义有些不同。中国文物界大致上把有施釉的陶器都称之为瓷,所以称商代的釉陶为原始瓷器。但是西方对瓷的定义比较严格,胎体坚硬的浙江青瓷,他们认为只属于硬陶。还要等把器胎的含铁量降到更少,烧结的温度也提高到1300摄氏度,呈色洁白,渗水率低,胎质坚实,叩之声音悦耳,这样才算是真正的瓷器。中国在公元9世纪后期终于最先烧制出符合于严格标准的真正瓷器,并博得China的美名。

(选自《返来长安过一天:汉字与文物的故事》)

(1)下面关于"釉陶"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商中期的黄绿釉压印席纹陶尊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最早的有釉陶器。

B.釉是附在陶器表面的薄层玻璃质,所含矿物质与量的不同会有透明及各种颜色差异。

C.陶器的釉层厚薄不均,表面斑点零落,是以草灰制成的釉层,经常聚而不散导致的。

D.战国时期施釉技术得到改进,到了东汉,釉陶日用器得以大量制作,但价格仍昂贵。

(2)下面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题目提示本文的说明对象,并强调了说明对象的历史价值,对阅读起到提领作用。

B.第④段中的加点词"大部分"貌似模糊,实则准确,反映了青瓷制造的客观实际。

C.第⑤段比较了中西方对于"瓷"定义上的差异,强调中国最早烧制出真正的瓷器。

D.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说明中国陶瓷史上釉陶由发现到改进,再到发展的历史过程。

(3)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釉彩是陶器成为瓷的重要条件,釉彩的生成原理到了3000多年前才因偶然因素领悟。

B.实践验证,草灰溶解于水中并涂抹在器物的表面,会形成钙质玻璃化的施釉效果。

C.流动性差的石灰釉是用石灰石碾成粉末,加以适度的黏土配制釉料烧制而成的釉彩。

D.西方定义瓷器:器胎含铁量少,烧结温度1300°C,色白胎实,渗水率低,叩声悦耳。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尊贵的骡子

陈之杂

①一头骡子,它成天在主人的农场干着粗重的农活。它很不甘心,但又很无奈。它害怕主人的鞭子,那鞭子"啪"地抽在身上,辣疼辣疼的。更可气的是,主人如此对待它,它只能认命;可那些跟它毫不相干的人,也常常欺侮它。

②一天,一个木雕师牵着一头驮着神像的驴经过农场。驴伤了脚,无法继续行走。

③"朋友,我的驴走不了啦,我想借你的骡子驮神像去寺庙,可以吗?"木雕师指了指骡子,看着骡子的主人,满脸期待。

④"当然可以。"骡子的主人看着木雕师,点了点头。

⑤"谢谢,谢谢!"木雕师向骡子的主人连连点头。

⑥骡子的主人帮助木雕师把神像放到骡子的背上。

A 骡子心里是很不爽的,又是跺脚,又是甩尾巴

⑧木雕师牵着骡子,向寺庙所在的方向走去。

⑨骡子很不情愿跟着木雕师走,脚步迈得很沉重。但走着走着,它发现一路上遇到的人都停下脚步,向着它跪拜。 B 它觉得自己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神,脑袋举得格外高,步子迈得格外轻松,尾巴甩得格外欢快……

⑩走到一个菜场旁边,木雕师把骡子栓在一棵大树下,便匆匆去寺庙汇报。

⑪木雕师离开以后,菜场里的人和菜场外的人纷纷到骡子身边,向着骡子跪拜。那些卖菜的人还拿出可口的青菜喂给骡子。

⑫"没想到,我竟然是一头如此尊贵的骡子!我再也不回农场了,在这里过着受人尊敬的生活,多么美妙呀……"骡子心里想道。

⑬骡子就这样开心地吃着,想着。

⑭过了一会儿,木雕师带着几个僧人来到菜场旁边。僧人把神像迎走了。木雕师于是打算牵起骡子往回走,可骡子站着不动。他用手拍打骡子,骡子还是不动。他推骡子的屁股,骡子还是不动。不管他如何驱赶,骡子就是不肯迈步。无奈之下,他只好回农场去叫骡子的主人来想办法。

⑮这时候,骡子吃惊地发现人们对它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C 人们先前敬它如神,而今厌弃它如狗屎。它很是茫然、失落。

⑯"这头讨厌的骡子是谁家的?为什么停在这里?"一个老者走过骡子身边,看着骡子,满脸厌烦。

⑰一个年轻人走过骡子身边,抬脚在骡子的屁股上踢了一脚。一个小孩走过骡子身边,从地上捡起一块石头,扔到骡子身上……

⑱骡子很悲哀,但还是默默地忍受着人们对它的欺辱。

⑲过了许久,木雕师回来了,带来了骡子的主人。骡子的主人要牵骡子走,骡子依然不肯迈步。主人高高地扬起鞭子,在骡子的屁股上"啪"地抽了一鞭。骡子浑身一颤,抖了一下脚,乖乖地跟着主人离去。

⑳大树下,木雕师看着渐渐远去的骡子,陷入沉思。

(选自《青年文摘》,有改动)

(1)请阅读全文,理解情节,在下表甲、乙两处补写情节的相关内容。

驮神像前

驮神像时

不驮神像后

主人到来时

甲:   

骡子受到人们"跪拜"

骡子被人们厌弃

乙:   

(2)文中骡子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3)本文语言很有特色,文中A、B、C三处画横线的句子,A处和C处已做批注,请从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这两个角度给B处做赏析句子的批注。

A处批注: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表明骡子不情愿驮神像的心理。

B处批注:   

C处批注:运用对比修辞和心理描写,表现骡子发现人们对它态度改变后的茫然、失落心理。

(4)文章以"尊贵的骡子"为标题,你认为有哪些妙处?请谈谈你的看法。

(5)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柳州:南方古人类发源地

①"中国可以成为世界上古人类学研究的中心,而广西是中心的中心。"1985年,著名人类学家、白莲洞博物馆创始人裴文中教授为白莲洞遗址题词。

②柳州作为南方古人类发源地,因浓缩柳江人、白莲洞人、大龙潭人等数万年史前文化积淀成为研究人类起源问题的热点。以柳州白莲洞遗址为古人类遗址群落揭开了南方史前文化、古人类的神秘面纱。

柳江人:中国最早现代人活化石

③1958年9月,一具疑似古人类的较完整的人头骨化石在柳州市郊东南的新兴农场内的通天岩被发现。这一信息上报国家后,中央立即通知在柳城进行巨猿研究中国考古界泰斗裴文中、贾兰坡组织专家派人前往考察。经清理发掘,在人头骨化石发现地附近又发现了部分椎骨、股骨等化石。这些化石装箱妥善保护送到北京。当人头骨化石进行系统研究后,中国科学院著名古人类专家吴汝康院士认为,这块人头骨化石是分化和形成蒙古人种的一种早期类型,为当时在中国以至整个东南亚发现的最早的现代人代表。这块人头骨化石被定名为"柳江人"。

④"柳江人"的发现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轰动。通天岩也因此得名为"柳江人洞",吸引了许多国家的人类考古学家前来考察。2001年,"柳江人"研究进展取得了质的飞跃,确定"柳江人"的年代距今7万年左右。"柳江人"如今已经成为教科书上定义的古人类名称之一,载入人类发展史。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柳江人"头骨与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头骨并列放置在一个展柜里。

白莲洞:无数先民繁衍生息之地

⑤随着"柳江人"研究的深入,有专家学者在考察发掘发现,"柳江人洞"低矮狭小,黑暗潮湿,并不符合古人类选择居住地的标准。那么"柳江人"为何出现在这里呢?白莲洞遗址为"柳江人"的身世之谜提供了一个答案。

⑥白莲洞遗址位于柳州市郊白面山南麓的一个山洞内,距离"柳江人洞"仅2公里。经过专家们历次的发掘,白莲洞遗址出土了两颗人类牙齿化石、大量石器、骨器和哺乳动物的化石。根据其地层堆积和文化遗物特征,确定"白莲洞人"年代为距今37000~7000年。

⑦有专家学者认为,"柳江人"可能就是白莲洞早期文化的创造者,是"白莲洞人"的祖先外出寻觅食物遇到意外而被泥石流推进通天岩。"柳江人"遗址、"白莲洞人"遗址两方面相互结合对研究华南地区史前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⑧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下,柳州陆续发现了九头山人遗址、陈家岩等洞穴遗址,另外还发现了兰家村、曾家村等台地遗址。各类遗址有40多处。

⑨这些以白莲洞遗址为中心的古人类遗址群落,其连续完整的文化堆积如一部古老的地书,为探索华南地区史前文化、现代人起源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证材料。

(选自2020年6月15日《柳州日报,有改动)

(1)关于"柳江人"的解释,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柳江人"头骨化石是在柳州市郊东南的新兴农场内的通天岩发现的。

B."柳江人"头骨化石曾被中国科学院著名古人类学专家吴汝康院士系统研究。

C."柳江人"已经成为教科书上定义的古人类名称之一,载入人类发展史。

D."柳江人"是白莲洞早期文化的创造者,是"白莲洞人"的祖先。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浓缩柳江人、白莲洞人、鱼峰山人等数万年史前文化积淀,柳州成为研究人类起源问题的热点。

B.中国国家博物馆里的一个展柜里,并列放置着柳州的"白莲洞人"头骨与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头骨。

C.根据白莲洞遗址的地层堆积和文化遗物的特征,专家们确定"白莲洞人"的年代为距今3700~7000年。

D.以兰家村遗址为中心的古人类遗址群落,未探索华北地区史前文化、现代人起源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证材料。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开头引用裴文中教授题词,目的是强调广西在世界古人类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

B.本文的语言平实准确,使用严谨的科学术语,充分说明柳州市南方古人类发源地。

C.第⑤段是过渡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由写"柳江人"过渡到写白莲洞遗址。

D.第⑧段运用摹状貌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柳州陆续发现的洞穴遗址和台地遗址。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