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中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
| A.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 B.藩镇割据之弊严重 |
| C.皇权与相权之争激烈 | D.积贫积弱局面形成 |
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和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而新文化运动中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则把斗争矛头直指孔教,两者说明的共同问题是( )
| A.儒家思想已不适应时代需要,成为革命的对象 |
| B.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
| C.儒家学说倡导社会变革,成为维新派维新变法的有力工具 |
| D.儒家思想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阻碍 |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
|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尔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当时“中国知识精英”的着力点是( )
| A.经济的现代化 | B.器物的现代化 | C.制度的现代化 | D.精神的现代 |
老师发现小明考试作弊,想找他谈心,这时候老师可以引用孔子的主张是( )
| A.“因材施教” |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 C.“温故而知新” |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
逐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
| A.武装革命 | B.无产阶级革命 | C.民族革命 | D.国民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