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纪念近代一位著名革命家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他以敏锐的眼光,深刻认识到这场革命将对二十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划时代的影响,也从中看到了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和中国人民求得解放的希望。……他自己的觉悟得到迅速提高,从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这场革命”和推动他转变的社会运动分别是
| A.十月革命新文化运动 | B.十月革命辛亥革命 |
| C.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 D.第二次工业革命新文化运动 |
“(周)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徐)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体现的是()
| A.老子的“辩证”观念 | B.孟子的“仁政”学说 |
| C.墨子的“兼爱”思想 | D.韩非的“变革”主张 |
公元前513年,晋国执政赵鞅“铸刑书于鼎”并公之于众。孔子认为此举会导致“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贱无序,何以为国?”由此可见,孔子主张()
| A.以民为本 | B.以礼治国 |
| C.民贵君轻 | D.礼法并施 |
魏晋时期,佛教成为豪门世族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而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从唯物主义观点展开了反对佛教唯心主义的斗争。隋唐时期佛教更加发展,而以韩愈为代表的中小地主学者举起了排佛的旗帜。材料表明()
| A.阶级斗争是推动思想进步的根本原因 |
| B.思想领域的斗争是社会矛盾的反映 |
| C.唯心主义思想一直占据官方统治地位 |
| D.唯物与唯心之争推动社会思想发展 |
王阳明批评理性主义“致知”的偏失,他强调人的尊贵品质在于他的“良知良能”,主张人应该从“致知”升华为“致良知”,康德强调:不是上帝制造了像他自己一样自由、平等、博爱的人,而是信奉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需要一个上帝作为其信奉的理性依据,并且这个理性具有超人的上帝属性。在这里,王阳明和康德实际上都()
| A.反对上帝,自觉理性 | B.强调博爱与平等 |
| C.强调理在先气在后 | D.认识自我的纯粹理性 |
“儒家不是不强调法律,儒家强调的是习惯法,就是君主与士人共治的法律。”材料中“习惯法”的含义是()
| A.以宗法血缘为依据的贵贱有序 | B.以仁政为核心的政治理念 |
| C.以君权神授为基础的理论体系 | D.以理学为主导的官方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