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位学者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逐渐减弱,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上述说法应出现于
| A.《权利法案》颁布时 | B.罗斯福新政实施中 |
| C.十月革命成功时 | D.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后 |
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
。据统计,以下为1900~1936年各报刊元旦社论出现的高频率语汇。其中属于1901年的是
A.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赔 款 |
| B.三民主义、民国、南京、孙中山、共和 |
| C.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骞、 |
| D.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改造、抗日 |
据台湾《联合报》(2004年11月13日)报道,有83%的台湾民众认为孙中山是“中华民国”的“国父”,这主要基于孙中山
| A.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 | B.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 |
| C.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 D.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
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一场战争后签订的条约发出这样的感慨:“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一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 B.《天津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天兵来杀妖,全为穷乡亲。打下南京城,就把田地分。”这首曾在安徽芜湖地区流传的歌谣反映的史实是
| A.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 | B.鄂豫皖根据地的土地革命 |
| C.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 D.北伐战争时期安徽的农民斗争 |
图所示是1860年在战争中披掠走、流失海外的圆明园中的物品鼠首和兔首铜像,近期被法国拍卖。侵略者掠走该物品是在
| A.鸦片战争中 |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
| C.甲午中日战争中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