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城市”是由“城”(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和“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连称而来。中国古代的城修筑得相当雄伟,有深广的护城河,数量相 当多,遍及全国,但自都城、省城、府城至县城,城市的建筑规格和面积依次减小。由此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①中国古代城市兼具政治、经济功能 ②筑城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 ③古代政治体系具有森严的等级 ④政府非常重视城市商业贸易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鬼子兵。先占火车站,后占北大营”。这一歌谣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影响是:()
| A.中国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 | B.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 |
| C.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 D.华北日益殖民地化 |
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据统计,以下为1900——1936年各报刊社论出现的高频率词汇,其中属于1901年的是( )
| A.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謇 |
| B.三民主义、民国、南京、孙中山、共和 |
| C.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赔款 |
| D.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改造、抗日 |
图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过的一则材料。据此判断,他的研究课题应该是( )
| A.国民政府发动徐州会战 |
| B.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 C.七七事变始末 |
| D.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 |
下图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BARBARIE);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TION)。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
| 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 |
| 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 |
| C.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 |
| D.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 |
马克思说:“推动这次大爆炸(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 A.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
| B.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
| C.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爆发的根源 |
| D.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宗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