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僧人、道士和儒者在少林寺同台打坐,在别处实为少见,意味深长。从图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有( )
| A.最早出现在西汉早期 |
| B.这体现了“三教并立” |
| C.这体现了“三教合归儒” |
| D.这体现了佛教的独尊 |
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
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
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下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它反映出当时
|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
| 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
| 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
|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
|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
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
|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
|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
|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 |
|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 |
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
|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
|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
| 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