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化学实验的“目的——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正确的是
|
实验目的 |
所加试剂 (或操作、图示)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A |
检验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
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
无明显现象 |
恰好完全 反应 |
B |
检验NaOH溶液 是否变质 |
加入足量稀盐酸 |
有气泡产生 |
NaOH溶液 已变质 |
C |
检验某固体是否 含碳酸盐 |
加入稀盐酸 |
有气泡产生 |
固体中一定含碳酸盐 |
D |
测定空气中氧气 的体积分数(反应前在瓶中放有少量水) |
![]() |
完全燃烧后,立即打开弹簧夹,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
![]() |
![]() |
![]() |
A.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
B.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
C.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锌粉、镁粉 |
D.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依据溶解度曲线可判断,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 |
B.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析出乙的质量大 |
C.将t2℃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降温的方法 |
D.t1℃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各100g,其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 |
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存在某个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
甲 |
乙 |
丙 |
丁 |
反应前质量/g |
20 |
m |
8 |
6 |
反应后质量/g |
4 |
待测 |
28 |
2 |
对该反应,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 “待测”数值一定为2 g B. 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 反应中甲和丙的质量比为1:7 D. 该反应可能是铜与氧气的反应
下列物质露置于空气中,质量会减小的是
A.浓硫酸 | B.浓盐酸 | C.氢氧化钠 | D.氯化钠 |
将密封良好的方便面从平原带到高原时,包装袋鼓起,是因为袋内的气体分子
A.间隔增大 | B.质量增大 | C.体积增大 | D.个数增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