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俄国学者指出,“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的举措是( )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 B.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
C.大力拓展世界市场 | D.削减政府开支,组织救济 |
1909年,《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得多么?”材料中使人们“开眼界”的是指()
A.电视 | B.电影 | C.报纸 | D.广播 |
据下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如果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 B.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
C.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 D.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
某报曾刊载:今天的上海市真的“美化”了。美国货充斥了市场的每个角落……难怪有人说:“中国人民从吃到用,要全部‘美式配备’了!”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由于( )
A.一战爆发后,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为美国经济侵略创造了条件 |
C.一战前夕掀起抵制日货、提倡美货的群众运动 |
D.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减免大量美国商品的进口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