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革命正是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费正清《观察中国》)。中国近代最有利于实现这两个梦想是在
| A.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 B.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
| C.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 D.抗日战争时期 |
与四大发明促进了欧洲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转变一样,儒家思想也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他们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
| A.富于人文精神的政治观 | B.主张渐进改良的历史观 |
| C.躬行道德本位的伦理观 | D.强调贵贱有序的阶级观 |
张岱年教授认为:“中国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欧洲17、18世纪也产生了启蒙思想,但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对“近代社会宣言书”理解最为契合的是()
| A.冲破了宗教神学的禁锢 | B.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
| C.描绘了“理性王国”蓝图 | D.鼓舞了民族独立的斗争 |
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以及自己的全部力量置于全体意志最高指导之下,而且在我们的共同体中接纳每个成员作为全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上述思想的核心原则是()
| A.天赋人权 | B.自由平等 |
| C.三权分立 | D.社会契约 |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把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称为近代“黎明之曙光”,而把宗教改革称为“黎明之曙光以后继起的光照万物的太阳”。黑格尔之所以这样评价宗教改革是因为这场改革 ( )
| A.创立了许多新的宗教派别 |
| B.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
| C.提出了许多新的宗教观点 |
| D.使社会各阶层破除了宗教迷信 |
马丁·路德决心将拉丁文版本的《圣经》翻译成德语。面对德国方言林立的状况,他“不得不去问一问在家里的母亲们,问一问在胡同里的孩子们,问一问集市上的贩夫走卒,要亲眼看一看他们在谈论时是如何开口的,并按此进行翻译”。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使人人可以阅读和理解《圣经》 |
| B.建立民族教会 |
| C.推动德语的统一和德意志民族的形成 |
| D.清除神学束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