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史学家格奥尔格认为:史识,就是对历史问题的真知灼见,就是对历史的“灵心慧眼”,就是在一定的“史观”指导下,通过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得出科学的结论和认识。据此分析,下列属于“史识”的是
| A.清雍正年间,在皇宫隆宗门内设立军机处 |
| B.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
| C.“汴京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 |
| D.《本草纲目》记载:“枸杞,补肾生精,养肝……明目安神,令人长寿。” |
伊恩·莫里斯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一书中写道:“大多数中国皇帝担心的,不是自己如何获得更多财富,而是外贸可能使不受欢迎的商人阶层致富。”为此明清皇帝采取的政策是()
| A.海禁和闭关锁国 | B.工商皆本 |
| C.重农抑商 | D.断绝中西贸易 |
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从经济角度分析,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
| 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之廛” |
| C.“借间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
| D.“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
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 A.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
|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
| C.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 |
| 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人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 B.国家“重商”政策确立 |
| 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 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
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人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该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
| A.激化中日矛盾 | B.阻断中外经济交流 |
| C.加剧内忧外患 | D.防范东南沿海倭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