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代是否存在夜市,下列两则材料有着不同的叙述。材料一来自于《唐六典》:“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材料二来自唐代诗人王建《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则材料理解最合理的是
A.两则材料相互矛盾,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夜市” |
B.材料一比材料二更具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没有出现“夜市” |
C.两则材料反映的地区情况不同,因此两者并不矛盾 |
D.反映了当时“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了 |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
A.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人打仗呢?” |
B.“……以此案诉之于国联行政院,以待公理之解决。……” |
C.“如果日本能担保中国本部十八行省的完整,则……可让出东北。” |
D.“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 |
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方向是:()
A.军阀内部矛盾→阶级矛盾 | B.阶级矛盾→军阀内部矛盾 |
C.民族矛盾→阶级矛盾 | D.阶级矛盾→民族矛盾 |
九一八事变后,最早掀起武装抗日斗争的地区是()
A.东北地区 | B.西南地区 | C.西北地区 | D.华南地区 |
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会师的红军有()
①、红一方面军 ②、红二方面军③、红四方面军④、陕北红军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②③④ | D.①②③ |
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
A.红军开始长征 | B.遵义会议 | C.长征的胜利 | D.陕北会师 |